APP下载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2013-03-28谈学平王承龙骆吉鸿杨丽华

江苏中医药 2013年5期
关键词:阴虚阳肝火证型

谈学平 王承龙 骆吉鸿 杨丽华

(1.解放军61539部队,北京 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原发性高血压病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而后果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常无明显症状或仅仅表现为眩晕、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662例。其中男255例,女407例;年龄22~92 岁,平均年龄(64.31±12.97)岁;病程 0.5~50 年;中医证型分类:肝火亢盛证107例,阴虚阳亢证228例,痰湿壅盛证214例,阴阳两虚证113例。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依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血压分类和分级标准[1],将高血压病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 (或)舒张压≥90mmHg。 血压分级:1级(收缩压 140~159mmHg或舒张压 90~99mmHg)、2 级 (收缩压 160~179mmHg或舒张压 100~109mmHg)、3 级(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型标准,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EH诊断标准及血压分级标准;符合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兼有其他证型症状而以主证分型为主者。

1.4 排除标准 (1)年龄<18周岁;(2)继发性高血压病者,如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病、妊娠性高血压病等;(3)2个或2个以上主证并见不易辨证分型者。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入选患者的病案号、性别、年龄、最高血压值、血压分级、病程及中医证型等基本资料,进行统计、观察。

2.2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证型分布比例 EH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其中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为主要证型,两证型占所有病例的66.77%。见表1。

表1 662例EH中医证型分布

3.2 中医证型间年龄分布比较 EH4个证型组的平均年龄,经方差分析,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各证型组间比较,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组平均年龄均大于肝火亢盛证组 (P<0.05),而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EH患者中医各证型的年龄分布并不均等,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年龄分布相似,且均明显大于肝火亢盛证患者。见表2。

表2 EH中医证型间年龄分布比较()

表2 EH中医证型间年龄分布比较()

注: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F值 P值肝火亢盛证10748.59±7.74阴虚阳亢证 228 66.94±8.98*痰湿壅盛证 214 67.86±12.75*阴阳两虚证 113 66.87±13.39*86.950 <0.001

3.3 中医证型间高血压病程分布比例比较 各中医证型间高血压病程分布比例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证型间高血压病程分布比例不均等。其中肝火亢盛证患者病程以<10年为主,痰湿壅盛证组病程主要在1~10年之间,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2组患者病程均以≥10年为主。见表3。

表3 EH中医证型间病程分布比例比较 例

3.4 中医证型间血压分级分布比例比较 各中医证型间血压分级分布比例经χ2检验,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证型间血压分级的分布比例不均等。其中阴虚阳亢证组和痰湿壅盛证组以2、3级高血压为主,分别占其证型组的78.5%和76.2%,阴阳两虚证组以1级高血压为主,占其证型组的61.1%,而肝火亢盛证组患者高血压分级分布则较为均衡。见表4。

表4 EH中医证型间血压分级分布比例比较

4 讨论

EH在中医学中可归属“眩晕”、“头痛”等病症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几方面。饮食失节者损伤脾胃,令脾失健运而聚湿生痰;七情内伤则易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肝火亢盛,肝气上逆;而内伤虚损则易引起脏器损伤,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此外,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内伤虚损等因素容易导致人体体质偏盛偏衰。体质偏于肾阴不足者,临床易产生阴虚阳亢证的病理变化;体质脾虚湿盛者,临床易导致痰浊内阻,形成痰湿壅盛证;而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者,则易致阴阳两虚证[3]。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准确辨证分型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目前临床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分型有多种方法[4],本研究以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型为标准。对所入选的662例研究对象的证型进行分析,发现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两证型较为多见,是其主要证型,占所有研究对象的66.77%,与王清海等[5]对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较为接近。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肝肾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上实下虚、本虚标实的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候。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因此临床上因虚所致的阴虚阳亢证较为多见。而痰湿壅盛证较高的比例则可能与现代人饮食不节有关,或饮食无规律、饮食无时,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长期饮食不节易使脾胃受损,脾胃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聚湿生痰,表现出痰湿壅盛的症候。

本研究发现肝火亢盛证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小,病程较短,说明肝火亢盛证可能为高血压病的早期病理改变,而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可能为高血压病中、后期的病理改变。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进展,逐渐由早期的肝火亢盛证转变为中、后期的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即由早期的实证逐渐转变为中、后期的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与谢雪娇等[6]对郭振球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总结较为一致。随着高血压病病程的进展,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变,气血阴阳平衡渐趋紊乱,经脉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机体或气虚不能化津而聚湿生痰,或气虚不能行血而血行受阻,脏腑失养,出现阴不制阳,阴虚阳亢之证,或阴阳气血俱虚,形成阴阳两虚之证。

本研究还发现EH各证型组血压分级的分布比例有较大差别,肝火亢盛证组血压分级比例较为均衡,而阴虚阳亢证组和痰湿壅盛证组血压分级以2、3级高血压为主,血压水平较高,阴阳两虚证组血压分级则以1级血压为主,血压水平相对较低,这与白春锦等[7]对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分级研究较为接近。吴辉等[8]通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研究发现阴阳两虚证组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组,且低于正常对照组。内皮素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这可能与阴阳两虚证组患者血压低于其他证型组有一定关系,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隐匿,病程较长,借助于对其年龄、病程及血压分级的分布比例研究,可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3]史载祥,黄柳华.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

[4]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征.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

[5]王清海,李桂明,李典鸿.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新中医,2005,37(11):26

[6]谢雪娇,王立凤,黄政德,等.郭振球教授高血压病辨治特色.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46

[7]白春锦,周瀛,王丽,等.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高血压分期、分级及血脂等指标变化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23(9):145

[8]吴辉,冼绍祥,黄衍寿.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四川中医,2000,18(10):11

猜你喜欢

阴虚阳肝火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中医名言拾粹
微信在线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中药汤剂Ⅰ结合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
降肝火,这些水果有效果
八三感怀
去肝火,一只脚就够了!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