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2013-03-27李秋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性美翠翠边城

李秋华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内化教育教学要求,从而不断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个体,教师的教更多的表现为指导、帮助、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多边性、多向性、互动性等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探索“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途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下面以《边城》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来看编者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下的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有的只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

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体会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湘西风景的光碟、视频片断《血色湘西》和《人物·沈从文》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分析鉴赏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在深入解读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达到能力的迁移内化。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竹笛和古筝合奏的江南民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背景音乐,用多媒体播放几幅湘西风景的画面,同时用画外音朗诵下面这段话:“《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无瑕的融合和游刃有余的真实,通过流自笔端的汩汩文字,载着清雅恬静的风景与这水乡故事一脉相承的完整,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美构筑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边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二)理清节选情节及人物关系(引导问题:节选部分围绕什么展开情节?)

1.小说《边城》一共有21个部分,课文节选的四部分,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识,又被天宝看上的部分。

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

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人物关系

祖孙:爷爷 翠翠

兄弟:天保 傩送/二老

乡邻:顺顺 替手 商人 等

(三)自主鉴赏——如歌行板?? 诗意的湘西世界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2.找出小说节选部分关于边城民俗的描写。思考:选文部分对湘西的民俗描写有何作用?

3.学生活动:分组品读最感兴趣的民俗描写片断,说说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观看视频:《血色湘西》民俗表现片断

5.赏析提示:古老的湘西,古老的茶垌,悠悠的边城,悠悠的渡口,那份如酒般醇,如水般清的湘西乡土人性美、人情美,孕育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里,浓酽酽的化不开,总会撩拨迷醉者的思绪。景致柔媚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和浮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和率真,似林泉深处悠悠飘出的牧歌。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活动背景,又是“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理想本身的组成部分。

(四)合作探究——血浓于水,古朴的亲情牧场。

1.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翠翠是《边城》之魂,但在节选的文字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根据你的理解,给翠翠画像。争取做到“形”、“型”、“神”的统一。

2.学生活动:学生交流,推举代表展示。

3.找出文中有关描写翠翠的语句,并分析表现了翠翠什么特点。

4.赏析提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 。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5.分析傩送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

6.拓展:《边城》充分展现了人情美,除了亲情外,还有哪些情感美?

翠翠与傩送(爱情) 爷爷与乡邻(邻里情)

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爷爷与顺顺(邻里情)

(五)感悟提升——温柔淡远?? 原生的人性天堂

1.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什么样的人。在这方健康优美的山水上,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已经发生。除了翠翠与爷爷的祖孙之爱外,还有哪些?(男女之爱、邻里之爱、兄弟之爱等)

2.这些爱令人心醉,使人动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清纯、古朴、自然,有人性之美。)

3.拓展延伸:学生习作展示——对自然率性人生的向往

4.视频片段: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六)深入探究

1.清纯古朴的自然风景,作者赞美;清纯古朴的“爱”,作者赞美。作者对一切清纯古朴自然的人事都寄寓了深厚的情感。思考:除了赞美如风景般清纯古朴自然的爱之外,他还赞美了哪些人事?

【合作讨论】明确:作者还赞美了-------

象征着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极致的翠翠

象征着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的渡船和爷爷。

象征着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的端午节

象征着原始自然天性的黄狗、白鸭、大鱼、烟叶

2.这些人事物景构成了“边城的世界”, 沈从文想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合作讨论】明确:

①凡是质朴的、纯真自然的才是优美健康的;这样的爱值得赞美,这样的人生形式也值得赞美;

②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浅薄庸俗的金钱主义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应该批判;

③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应该重建。

五、结语

问题导入: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小说《边城》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六、板书设计

边城

如歌行板----诗意的湘西世界

血浓于水----古朴的亲情牧场

温柔淡远----原生的人性天堂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实践与思考}

通过《边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克服了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端,课堂教学初步体现了全面性和层次性,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呈现了一派生气。同时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强了现代教育的学生主体观念,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个性的现代教育人才观和减负增效的质量观。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注意下面三种情况:讲自主,漫无目标,满堂“放羊”; 谈合作,只重形式,新瓶装旧酒;说探究,摆样子,形似神不似。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有相应的目标及评价体系,使整个过程具有目的性、有序性、连续性、激励性等。

3、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作者单位: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人性美翠翠边城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翠翠
熏风四月到天涯
翠翠的心事
皈依真·善·美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