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古诗鉴赏

2013-03-27吴永福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罗敷微观抒情

吴永福

古诗鉴赏中,领悟主旨及意境,是大的方面;而推敲细节与场景,则是小的方面。若把前者看作宏观把握,后者就是微观分析。宏观把握,可侧重于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抒情,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往往情感在前,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但感时伤事,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虽有鸟鸣悦耳,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但景象萧条,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景与情不分先后,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所要寄托的仍就是边愁。

议论,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将诗思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就是卒章显志,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有许多细节,除了正面写服饰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但客人没来,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本想有所言说的,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还流露出恐惧。

古诗鉴赏中,如能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鉴赏就更全面了。

(作者单位:长汀一中)

猜你喜欢

罗敷微观抒情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会抒情的灰绿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陌上桑
约会
桑劫
桑劫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