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思考

2013-03-27刘大国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散文美的情感

刘大国

多年前,听过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印象很深刻,这位老师首先是引导学生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为内容将文章分成五幅图景后,不厌其烦地逐一分析写了那些花,这些花有哪些特征,春风又有哪些特征,春雨有哪些特征……最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春花春风春雨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在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情感的句子来。整节课把一篇充满春天生机和活力的散文肢解得七零八落,老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美感,恹恹欲睡。教学实践中,这种将一篇原本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得寡淡无味的现象并不少见。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散文的文学艺术这一属性,而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审美价值。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散文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如果散文都如上面这位老师那样教下去,就不仅悖离了散文教学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那么,散文阅读课怎么上才能既展示文本原有的美,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从审美的角度谈谈散文有哪些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来审美。

散文是美的。从散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那就是一幅浸染了情感汁液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人生百像和社会风情的美丽画图,如诗如歌的语言之河中流淌着作者动人的美的情感。在无声的情感倾诉中传达着作者灵魂深处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形散神不散》中说:“看起来,没有一篇紧扣题目,就题论题,‘散得很;实际上,是用自己精深的思想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然色彩斑驳,但却粒粒如数;虽然运思落笔似不经心,但却字字玑珠,环扣主题;形似‘散,而神实不散。”她看似从生活的矿藏中信手拈来,而实际是用美的“思想红线”串起来来的一串串美的珠玑,依附于美的语言之上的有美的音韵和节奏,美的形象和画面,美的意境和社会生活,美的思想和情感……里里外外都闪烁着美的光茫。

所以,如要散文阅读课上得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我们就要从散文中蕴含着的一切美的东西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美,体味、鉴赏这些美。下面仅就散文中最常见的音乐美、意境美、形象美、社会美和情感美等五个方面谈谈散文阅读教学问题。

音乐美,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字字句句听觉上的美感和整文中抒情或叙事节奏。主要包括音韵美和节奏美,节奏美中又含情感节奏和叙事节奏。音乐美的把握主要借助朗诵,进入角色的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感知,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深入领悟。如《荷塘月色》文中所要抒发的就是作者想摆脱苦闷彷徨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一复杂情感。作者沉浸到荷塘月色美景中时,呈现的是“淡淡的喜悦”,思绪从美景中飘忽出来回到现实时,呈现的又是“淡淡的哀愁”,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文中反复交替呈现,就显出了情感节奏的美。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情感的变化为朗诵的节奏,朗诵一段后稍作停顿,以便感知这种心灵的律动,而不是懵懵懂懂地一气读到尾。另外,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飘渺不定、舒缓变化的情感,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双声词和叠韵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脉脉”等,读起来抑扬顿挫、音节舒缓,产生了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令人回味无穷。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启发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体验这种语言表达技巧在传情达意上的特殊效果。不同的文本,表现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社会生活,自然有着不同的音乐美,有的高亢、有的舒缓、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凄凉、有的清朗……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形成心灵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验这种散文的音乐美。

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着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一篇好的散文,给人以美好的意境,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意境就是蕴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社会或自然画面,它表现为意(思想情感)与境(社会或自然的画面)的水乳交融。意境美就是在意与境的交融中思想情感的美和社会或自然画面的美。黄河浪《故乡的榕树》抒发的是海外赤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整文意境优美,现摘录一段: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字里行间满含着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那种浓郁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了对故乡榕树这个画面的精雕细刻的描绘之中。读来令人为之唏嘘不已,使人体验到了一种不知是喜抑或愁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丰富她充实她,以达到一种诗意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无法用理性的语言来分析的,只有意会或体验到了,才会为之动容,这种动容就是美的享受。广而言之,几乎每一篇散文都有作者描述的意与境、情与景交融的画面。她使我们沉浸其中并感受着作者微妙的心灵律动。令我们也体验到了意境的美。

胡梦华在《絮语散文》中说:“我们仔细读了一篇絮语散文,我们就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地描绘着,锐利地歌奏着,浓厚地渲染着。”这里说的就是形象美中的人物之美。形象美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人物和生活图画的美,包括作者在文中选取的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或景物的美。人物形象包括或隐或现存在于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作者在文中塑造的特定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熔铸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这里着重就作者在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谈谈人物塑造的美。如:沈英甲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塑造了袁隆平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农业科学家的美好形象;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塑造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伟人形象;张洁的《拣麦穗》塑造的那个天真烂漫至纯至美的幼女形象……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人物形象,让他们“活”在眼前并印在心里,长时间的发酵必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出学生的美好人格。文学作品不仅在塑造着美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读者的美的形象,它使读者人格高尚,心灵美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在有些散文阅读中,社会美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审美活动。社会美是指作品里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的美好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的美。包括社会活动的美、社会环境的美和人的美。前文谈到的形象美已经说到了人的美,这里,笔者主要想谈谈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的美。陈锡添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以小平在深圳参观浏览不同地点的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为读者展示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的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国际上矛盾错综复杂,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形势也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当时的形势是:思想领域在大做如何反和平演变的文章,不断提醒国人应该如何认真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具体行动中,由于受姓“资”姓“社”问题的束缚,每出台一个改革的新举措都显得步履艰难。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的确是振奋人心的壮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用于表现生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环境的画面的文字,想像当时的社会风貌,对比当今的时代变迁,领悟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总之,每一个作者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在作品中总是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它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美。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散文家傅德岷说:“散文如同诗歌一样,作者充沛的感情往往见于笔端,流露在字里行间,感染力较强。”散文之所以美就在于有了这种情感的张力。那么,什么是情感美呢?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是指一个人具有健康、纯洁、高尚的肯定性情感。在一篇美的散文中,作者总是或隐或显地倾注了自己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这里,我仅以老舍的《我的母亲》为例,谈谈我的阅读教学实践的思考。在这篇美文中,表现母亲爱子女的细节很多,这里随手摘录几个片段: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你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城。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这些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母爱的朴实、深沉、厚重、博大。她涤荡着我们的情怀,崇高着我们的心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所表现的情感美只需体验和领悟,不需理性分析,她直接诉诸于我们的感官,一分析,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无声的体验和领悟远胜于有声的理性分析。所以,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把老舍的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反复轻声吟诵,用文中深沉的母爱不断拨动学生心灵中那根纤细的情弦,这就是最好的审美教育了。

散文重在阅读体验、领悟,她蕴藉的意味要比课堂上设置几个问答题丰富得多。诚如陈之藩在他的散文《钓胜于鱼》写的那样:“然而,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的鱼来,因为他终身在水滨,常有机会到来,非如缘木求鱼的“智者”,徒劳心力而已。”我们还是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体验、领悟中去,不要急功近利,期待着通过理论的分析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很快就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从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欲速则不达。只有带着享受的心态专注于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领悟,才能发掘蕴含在文本中的美,才能享受到阅读教学无与伦比的快乐。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中学新校区)

猜你喜欢

散文美的情感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打破平衡
情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台上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