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忽视语文课堂的隐性效益

2013-03-27魏红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隐性效益语文课堂

魏红

最近时有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变了,由原来的大手大脚,不懂事变得节俭孝顺了,家长给的零花钱不再像以前挥霍一空,而是计划着花,省下来给爷爷奶奶买点好吃的带回去。起初他们担心孩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后了解得知,原来是孩子在语文课上阅读了有关感恩的美文深受感染而为之。一位在教育部门工作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看来,孩子要学会读书,更要学会做人。”

听着家长们的赞誉,我不由得深思:学生从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潜移默化学到了我们平时苦口婆心劝诫教导不见效的为人处世之道。语文的学习本就是要帮助学生“树魂立根”,这不就是语文课堂上的隐性效益吗?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作为用激情唤醒沉睡的诗意的语文教学,饱含着心理感情。多少年来,忽视情感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情感价值观目标只是写在教案中,而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中我们直奔高考,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却很少涉及情感这一隐性效益真正落实。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肩膀上重担的两头,二者分割、不可失衡,语文教师尤其要挑好这副重担,不能不关注语文课堂上的隐性效益。

一、 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细化隐性效益的目标

过去,语文课堂只提目的、要求,几乎都是语文知识的范围。后来,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也是以语文知识为主,现在则明确提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体现了语文课堂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的有机结合。但对语文课堂隐性效益目标的确定往往比较笼统,有的只是提了一下,没有具体化,落实更谈不上。因此,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需要将隐性效益的目标细化。“情感”很抽象,包含的内容也很丰富,如果只提一下,不作明确规定,很容易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事实上,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都有具体的情感元素,学生对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共学一篇课文、同在一个课堂,由于同学之间思想情感不同,所得到的收获也不尽相同。

就拿李密的《陈情表》来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亲情的理解更多的是长辈对晚辈的体恤,却很少想到子女对长辈的敬爱。所以通过让孩子们学习这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亲情观,领悟亲情的真谛,尤为重要。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具体细化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宽容、平等、责任等问题;进一步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隐性效益的目标上这样具体化,那么隐性目标就不会停留在纸面上,学生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

二、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关隐性效益的内容

经常有人这样评论:情感目标的实施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内难以达到,加之的助推,老师们对显性的和隐性的采取不同的态度,一手硬、一手软,组织课堂教学时,把重心放在语文知识和能力上,比如设计问题时,常常是这样: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标点符号?这个词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换一个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这句话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课文最后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能说是多余的,但是,如果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只注意这些,而忽视情感启发。那我们就忽视课堂隐性效益,弱化了语文的育人功能。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因此,我们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强化隐性效益的教学,不论是情境导入、组织活动、课堂提问还是布置作业,都要充分体现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在不断强化教育中,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生变化,使学生的人格修养不断提升。

比如教学刘鸿伏的散文《父亲》时,我设计了一组带音乐的动画,画面中是一个个沧桑、衰老的父亲形象,音乐是崔京浩演唱的《父亲》,歌声在教室里回荡,更激荡在每个孩子的心头。这一情景的设置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接下来的示范朗读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变化来传达父亲筑房时的艰难,让学生充分体会父亲用劳动证明自身价值赢得尊重的愿望及作者对父亲饱含敬佩与辛酸的情感。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在购买住商品房或建筑新房子时所做的各种努力和艰辛。这样的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认识到生活的艰难,学会了关心父母。学生这样的情感转化,也许在试卷上反映不出来,但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及人格形成中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要量化隐性效益的成分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要量化都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平常的组织听课时,总是对显性东西用打分的形式来评价,而对隐性东西一般置之不理,认为隐性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难以把握尺度,就干脆不把它放在评价之列。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情感效益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就是偶尔评价到它,也只是用语言来表述一下,点到为止,不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其实,语文课堂的隐性效益还是可以量化的,因为量化可以理解为数量,也可以理解为含量。语文课堂的隐性效益不可以用数量来衡量,但可以用含量来推断它含有的成分。比如,课堂教学目标有没有细化,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有没有围绕它进行,学生的情感投入如何,这堂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程度以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等,都可用在课堂上占多少比例来评价。尽管这种评价,不像打分数来得直观,但至少可以保证不落空。评价也像指挥棒一样,指向哪里,师生的注意力就会放到哪里。有了这样的评价,语文课堂的隐性效益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有了这样的评价,就会促使语文课堂效益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当然,不管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语文课堂的隐性效益还与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紧密相联。语文教师的思想行为常常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这一点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语文教师品德高尚,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崇敬,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老师的行为,天长日久,言谈举止也往往会留有老师的影子。而一旦出现这种喜人的景象,那语文课堂上的隐性效益就有了丰厚的基础,就像禾苗一样,有了肥沃的土壤,就会茁壮成长。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平常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情感品位。

(作者单位: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隐性效益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