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视阈下的影视文化比较研究(上)

2013-03-27段圣伟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景别事物

熊 高,段圣伟

(1.广西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株洲广播电视台,湖南 株洲 412000)

电影与电视都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特征的大众传播媒介。生活中,我们时常把电影和电视联系在一起,统称为“影视”。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少地走进影院大门,习惯在家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影视节目,甚至还“打开电视看电影”。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在语言符号、声画组合等方面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但也在文化形态、传播方式等文化现象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阈出发,探寻二者的文化现象的相同性和相似性。

一、影与视,一脉相承的两种文化媒介

1895年12月,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①卢米埃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1862-1954;Louis Jean,1864-1948),电影机的发明人。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放演了自己拍摄的《火车到站》、《工厂的大门》等纪录片。人们把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在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的基础上,将其活动影像借由投影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之后,就蕴育电视的诞生。

由于电视是一种远距离传播,一方面需要解决用无线电波加载传送图像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观众接收图像信号问题。1906年,澳大利亚工程师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电子管。1907年,俄国教授罗津格获得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管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

30年后的1925年10月,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②约翰·洛吉·贝尔德(J.L.Baird,1888-1946),英国科学家,“电视之父”。成功制造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完成传送和接收画面的实验,于次年1月26日在伦敦作公开的示范表演,震惊了世界。1928年,贝尔德又第一次完成了电视长距离的短波传送,将图像从英国伦敦传到美国纽约。之后,贝尔德又成功发送出带有声音的图像,使电视传播一开始就就实现了声画同步传送。贝尔德由此获得“电视之父”的美称。8年后的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的亚历山大宫建成开播。

首先,从电影到电视,二者之间相距30年。在这30年里,电影技术更加成熟,正经历由“默片”③“默片”,即无声电影。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过渡,并出现了一批把纪录影片从故事影片中分离出来的标志性作品,如《北方的纳努克》等,并为稍后的弗拉哈迪④罗伯特·J.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 1884-1951),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格里尔逊⑤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 1898-1973),英国电影导演,费拉哈迪的学生。掀起的“纪录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简言之,电影的先行为电视的诞生与崛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其次,影与视,同属于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媒介,拥有相同的语言符号。从图像撷取设备来看,在电视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采用24幅/秒图像的电影摄影机来获取图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安培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摄像机后,电视才采用25帧/秒画面摄像机纪录图像,彻底告别用电影摄影机撷取图像的历史。也就是说,电视也因此成为电视。

再次,从撷取图像方法上说,影与视都遵循相同的构图原理、画框景别和拍摄角度、拍摄高度以及拍摄用光等具体撷取技术的规定,使图像既成为叙事的主体,又符合审美要求的镜头语言。

第四,从节目样式来看,影与视的节目样式有着惊人的相似,电影能制作的节目,电视同样能够生产。也就是说,电影与电视在节目内容上并无大的本质区别。我国到上世纪70年代还用电影的方式放映新闻简报。直到电视摄像机问世以后,由于电影摄影机使用胶片需要冲洗和受到放映发行的限制,满足不了新闻时新性的要求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快捷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电影才退出新闻传播领域,成为故事片的“代名词”。

二、影与视,相同的叙事符号

无论是电视新闻报道、还是电影故事片,都是要叙事的。既要叙事,就必定要使用一定的传播符号,而所谓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1]和“传递信息的载体”[2]323。

上演于1922年6月的《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人类第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人类学纪录片。在这部长达近80分钟的纪录片里,除仅有少量的字幕外,没有一句解说词或画内音,其叙事方式几乎完全是图像。

仔细分析,影视媒介的叙事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图像,亦称为“画面”,指屏(银)幕框架内所展现的能够传达一定信息的可视形象[3]239,是事物的客观具象和外部影像。由于影视媒介同属既看又听的文化传播,图像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第一”影视传播符号。

2、图表。作为作用于人视觉的语言符号,图表是图像的另外一种形式。与图像不同的是,图表是用人工绘制或电脑制作的、通常用于说明事物某种复杂关系的图和表。

3、文字,是指以字幕形式出现在画面里的文字。在影视媒介中,文字符号虽然不是主体符号,但起着介绍、补充、交待、提示和联结作用,是影视媒介不可或缺的语言符号。

4、色彩。色彩也是一种用眼看的传播符号。但同时,色彩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功能。例如,用红色表示喜庆、吉祥、热烈,用黄色表示富贵、成熟,用白色表示青春、阳光、亮丽,用绿色表示春天、生命……此外,影视媒介在运用色彩表义时,还与文字符号一样具有多义性。例如,黑颜色既表示庄重、稳重,又是表示恐怖、悼念的意思。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用色彩表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社会主义国家用红色表示革命,而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红色则是表示色情的颜色。

三、影与视,相同的图像叙事

图像,是用摄(影)像机对当前生活,现实事件的实情实景实像的如实记录,但撷取图像又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发现美、发掘美和表现美的审美行为,凝聚着撷取者的智慧和审美技能,撷取的图像就不再是原来生活的模样了。图像的叙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叙事

“形象”,是事物的具体形状或相貌,即“样子”的意思。图像的形象性,是图像展现给受众的视觉信息的直观性,即是实实在在的、可视可感的人、景物的具象,并且图像还能反映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物与物、物与景的某种相生、相伴的内在关系。

形象,作为图像的客观具象,是对事物的一种影像纪实。例如,2008年9月27日下午4时43分,我国“神七”宇航员翟志刚身穿宇航服、手持我国国旗在太空行走,并在遥远的太空“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的情景,对于观众来说,翟志刚缓缓走出“神七”飞船、摇动着国旗以及在太空行走等动作、姿态,都是具体的、可视可感的形象。观众此时通过画面看到翟志刚身旁的物象是“神七”飞船,翟志刚身后的景象是茫茫的太空,远处还显现出一轮阳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民族自豪感。图像的这种纪实,“既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4]86

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图像的纪实,首先是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然后感受于人们的心灵,并储存于人们记忆的。例如,一幅依山伴水、牧童吹笛,远处飘来凫凫炊烟的图像,给人的感受是恬静祥和。同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与忧伤。

对于受众来说,图象的感受性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唤起和感觉的差异等方面。形象的唤起是指受众通过眼睛接收图像形象信息、激活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唤起某些潜在意识与情绪的过程。图像形象不仅仅可以给人赏心悦目、带来娱悦,而且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种唤起,具体表现为或唤起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或诱发人们潜在的意识与情绪,等等。例如,90年代的新闻摄影作品《大眼睛》,曾引发了全国上下对农村失学儿童的深深关爱。

感受的差异,是指受众在接收图像形象信息的同时,同样也在进行自己独有的审美活动。它包含着人们的对图像信息的感知、理解、情感、认同、联想等诸多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受众对于图像的感受具体表现为,有的感动、有的反感,有的强烈、有的敏感、有的迟钝、有的麻木等程度不一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源于人们对图像信息的理解,以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后,产生一种对图像形象的自我评价。例如,生活中花落花开,在众多的人的眼里,这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里,看到花落后的心理感受则是忧伤与凄凉。这就是感受的差异性。

(二)光色叙事

世界是多彩的。图像的色彩叙事,与光的选择、与撷取被摄物体的本色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撷取图像时使用光角度的不同、被摄物体色彩搭配的不同,叙事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1.光线叙事。撷取图像需要光线,离开光线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就谈不上撷取图像。光,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由于自然光只能合理的利用,撷取图像就只能选择撷取时间、撷取地点、撷取方法来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光,实现图像的表情达意。人工光除起到照明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营造不同的艺术气氛,形成不同风格的叙事效果。

根据叙事的需要和艺术表达,我们可能选择顺光、逆光、侧光、顶光、脚光等不同光位来叙事。每一种光位都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和艺术效果。但对于观众来说,利用光线来叙事,产生的效果是间接的和暗示性的。

2.色彩叙事。与光线相比,色彩具有鲜明和浓烈的叙事性。对于受众来说,图像的色彩最为直接的是产生色觉感受和色觉联想的心理反应。

色觉心理。色觉感受是人们对色彩感受产生的一种冷暖、轻重、华贵、活泼等心理反应,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感受是直接的。色彩本无冷暖,但人们见到红颜色就会产生温暖、热烈的心理感受;见到绿颜色就会产生寒冷、清凉的心理感觉,等等。这就是色彩的冷暖感。色彩也本无轻重,但人们见到黑颜色就会产生重量、稳重的心理感觉;见到白颜色就会产生上升、飘浮的心理感觉。同时,色彩还有华贵感,人们见到黄颜色、紫颜色就会产生富贵、华丽的心理感觉,见到白颜色就会产生纯朴的心理感觉,等等。

色彩联想。色彩联想是人们对色彩感受产生的一种由此及彼的审美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同样受到年龄、性别、性格、爱好、职业、民族、宗教,以及文化修养、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色彩联想分为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两种情形[5]285。

具象联想,是指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通常会联想自然界、生活中某些具体的事物。如人们看到红色后,会联想到鲜血、红旗、朝霞等红色的具象。当看到绿色后,会联想到小草、绿地、森林等具体的事物。

抽象联想,是指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通常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的概念,如人们看到白色,则可能联想到纯洁、朴实,看到黑色,则联想到忧伤,看到黄色、紫色,会联想到富贵、高贵等某些抽象的事物。

(三)景别叙事

艺术性是撷取图像的特性,但图像并不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消费品,而是要运用图像来叙事、来讲述故事。图像的叙事性,集中地表现为景别性。

与人的视觉相比,景别的作用在于:人的眼睛不能只看什么或不看什么,也不能把客观具象放大或缩小来看,而景别却能达人眼所不能。这就是说,因为有了景别,才能达人眼所不能,实现生活与艺术的转换。

所谓“景别”是指被摄景物在画面中所占范围和区域的多少,即把零散的、多余的、不符合构图需要的景物排除在画面框架之外,选择和保留自己想要的具象内容。使得图像内容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和更加醒目。景别不同,图像表达的内容和范围是不尽相同的。景别叙事通常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5种。

1.远景叙事。远景镜头展现的视域范围宽,通常用于表现较大范围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或众多群众活动场面的画面图像,给人以壮观、开阔之感。如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沙漠、一望无边的麦浪等等。在众多景别中,远景特别是大远景镜头内含的景物信息是最多的。需要说明的是,人在远景镜头当中所占面积是很小的,有可能是一个“点”的概念,而不合适用来叙说人物表情。

2.全景叙事。作为第二大景别的全景镜头,展示的是景物与环境、人物与活动空间的关系。如,在“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时,观众通过全景图像不仅能够看清身穿白色宇航服的杨洋从“神九”飞船走向天宫一号的优美的身影等,还可以看清杨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中景叙事。在影视媒介的五大景别中,中景镜头是最具叙事功能的图像,人物的动作、姿态,以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中景镜头表现出来。因此利用中景拍摄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时常采用中景来表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近景叙事。近景镜头给人的感觉是信息量进一步缩小,着重表现物体局部特征或人物胸部以上的图像,因此也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采用近景镜头拍摄使得观众能够看清人物的每个细微的表情。

5.特写叙事。特写镜头给人的感觉是细致和感染力强,注重被摄景物局部的细微表现,如一张嘴、一只耳朵、两根指头等。特写画面不仅给受众直接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可以在心灵上起到感染作用。如《两只手》图片拍摄的是一只硕大而丰润的白人的手握住一只枯瘦如柴的黑人的手,这张照片的内涵就不言而喻,细致和充分地体现出了特写的艺术魅力。

(四)角度叙事

生活中,人们看事物和看问题总有个角度,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谓角度叙事,是影视媒介通过或高(仰拍)或低(俯拍)等拍摄角度的变化,达到或褒或贬、或客观、或表现人与环境的一种表现方法。撷取角度是一个涵盖水平(横向)和垂直(纵向)的概念。它分为平拍、俯拍、仰拍、正面拍、侧面拍、背面拍,等等。如下图所示:

撷取角度 角度品质 叙事寓意 叙事效果平摄 客观、自然、呆板 客观 与生活中人眼看到的事物是一致的仰摄 挺拔、威武、高大 褒扬 突显事物的高度和气势,景物变形俯摄 广阔、宏大 贬低、轻视大场面,气势恢宏、信息量大;景物变形、具有压缩感正面摄 稳重和亲近 亲近感、交流感能够展现景物的正面形象侧面摄 纵深和立体 生气、活力表现的重点是景物的侧面轮廓背面摄 背影、离开 离去,走向远方表现的重点是景物的背面轮廓

四、影与视,相同的图像叙事二重性

图像叙事的二重性,是指图像在叙说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要素上,具有具体确切和不具体、不确定的双重属性。具体确切是指图像呈现的信息是具体的人、具体的场面、具体的地点等,而且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模糊抽象是指图像呈现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仔细分析,画面图像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一盲和四个不确定”[6]29-30:

(一)图像在叙说“原因”时是一个“盲点”

无论是纪实性的事实、还是虚构性的事实,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构成纪实性事实(如新闻)的要素之一,又是构成虚构性影片(如故事)的起点。同时,原因往往又是隐性的,而隐性的东西一般不会呈现在事物的表面的,是无法靠撷取的方法来获取图像。换言之,“原因”充其量只是事实的“即将发生”或是“蕴育发生”,而事实的“即将发生”或“蕴育发生”是无法撷取图像的。

(二)图像在叙说“何人”时存在不确定性

画面中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是指人的外貌、体形特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性别、体形、年龄、职业的不同,构成了人不同的相貌、体形和气质特征。观众通过图像不用解说,就能直观明了地识别画面人物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或是未成年人,以及他(她)的大致身高、脸型、穿着等明显特征。二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社会身份的人。也就是说,图像无法告诉观众画面中的人物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对于一个观众不熟悉的人来说,画面中的“人物”,很可能就是一个不知姓名、职业和身份的“抽象人”。这就是图像人物信息的不确定性。

(三)图像在叙说“时间”时存在不确定性

时间的特点是时序性。影视图像的“何时”只能表现为这样两层意义:一是季节的时间概念,即通过画面的季节变化,如树叶、小草的翠绿,我们可知这是春天;画面的树叶绯红、树枝果实累累,我们可知这是秋天;画面的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我们可知这是冬天,等等。但并不能告诉我们,画面里的时间是×月×号。二是一天的时间的概念,即通过画面的影调变化,我们可感知这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是在清晨、傍晚,但画面同样不能告诉我们这是×点×分。也就是说,图像画叙说的只是一个抽象或是大致的时间,而不是具体的时间。

(四)图像在叙说“地点”时存在不确定性

如同时间一样,图像呈现的地点,也是无法直接叙说具体的地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地点。例如,画面呈现茫茫的戈壁,或是连绵的沙漠,但观众并不能知道这是哪里的戈壁、哪里的沙漠。

(五)图像在叙说“结果”时存在不确定性

相对时间、地点而言,结果在叙说事件结果上要具体一些。但是“既有‘实’的一面,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播报一起交通事故为例,观众从画面仅仅看到了事故现场的情形,但无法确定受伤者伤势情况如何、是否造成交通堵塞、堵塞影响如何等等情况。

简言之,图像虽然具有叙说事实的功能,探其原因是源于它的形象呈现,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也正是图像在叙说事物时某些不足的原因所在,即:在抽象的事物面前,图像表现乏善可陈。图像在信息传播上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基本特性,即:图像信息内容上的单一性、片断性、浅显性、表象性和难以反映事物的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85-87:

一是在叙事功能上,图像叙事具有信息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图像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但这种叙事又具有内容的单一性和信息的不完整性。影视图像是由一个一个景别构成的视觉传播。所谓景别,是指电视新闻画面中表现出视域的大小和范围。由于景别在画面中规定了撷取景物的范围,受众只能在这个视域范围内获取信息。这就是说,一个景别只能反映这个景别内的事物,而不能完整地反映一个事物,使得图像具有信息的单一性。

再看图像叙事的不完整性。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多棱面的,现场或场景也是多侧面、多层面、多视角的,而撷取图像始终只能从某一机位,某一侧面、某一层面来获取事实影像,这样形成了图像内容的单一性。加上取景范围的局限性,图像画面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事实的本身。

二是在信息传播上,图像叙事具有信息的片断性和不连贯性。撷取图像画面不是简单地“复制”事实,也不可能是从事件酝酿开始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摄制,而只能是对事件进行有选择地拍摄。所谓记录的片断性,是指影视媒介对现场场景画面无法全过程的撷取,而只能是有选择地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片断式”撷取记录,使得许多本属于事实本身的一部分事实被排除在事实之外。这样,它一方面加剧了图像信息的不完整,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的不连贯。

三是在信息表义上,图像叙事具有事物的具象性和表象性。图像的具象性,是指“画面的内容是具体的和可视可感事实的物质形象”的特性。图像虽然能够直接、客观、形象地反映事物事件,但图像形象显现的内容只是事物外化的一种“形似”,而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换句话说,画面的真实只是事物的一种表面真实。例如,面色红润,既可能是人健康的一种反映,也可能是高血压等其他病症的反映。这就是说,图像画面作为一种事物具象,难以反映事物的本质真实和其内含的复杂关系。

四是在揭示主题上,图像叙说难以表现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一般而言,图像长于反映具体的、动态的、进行中的事实,而难以传播抽象的、概念的、无形的、本质的、过去的、经验的和非事件的事实[7]158。比如,2010年 8月,我国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我们通过图像画面看到,因白龙江泥石流阻塞造成堰塞湖,舟曲县城处在一片汪洋之中。但我们若想了解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的危害,以及舟曲为什么发生泥石流,等等,图像画面则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借助文字语言和人声语言,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结语

以视觉传播图像为主体符号的影视媒介,是人视觉的“一娘生二子”,二者具有相同的叙事符号,也存在相同的不足与弱点,都需要以人声语言、音响语言来弥补图像语言的不足,丰富图像语言的信息内涵。

[1]baike.baidu.com/view/115742.htm.

[2]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3]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熊高,党东耀.电视新闻摄制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熊高.电视新闻节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7]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景别事物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精神的自由,人性的桎梏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