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教学观视阈下体育生态课堂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研究

2013-03-27百色学院刘海仁

电子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态体育

百色学院 刘海仁

1.研究缘起

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Waller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Doyle和ponder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方面提出课堂学习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媒介因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llison提出了“课堂文化生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对课堂生态的理解的深入。20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吴鼎福《教育生态学》、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任凯与白燕《教育生态学》等著作对课堂教学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这些学者在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教学过程即教学系统要素相互博弈的过程,从课堂生态环境到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也不例外。高校校园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延伸,其中校园生态文化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与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显著特征。[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的教学观打上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思想的深深的烙印,以致今天仍未根本上从凯洛夫的体系中挣脱出来,[2]体育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始于体育生态课堂的体育生态文化更是一所高校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人类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的表现上具有复杂性,如何理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是体育生态管理的一个世界性课题。[3]

2.生态教学观概念的解析

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文化的惯性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4]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化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特别是生态社会特征的明彰和校园生态文化的逐步生成,是其核心内容。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也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5]在生态文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观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生态教学观的定义很多,本文倾向于学者阮利东的观点,“生态教学观是生态学和教育学二门类的交叉应用,指用生态学的视野、原则和方法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以期达到教和学二元的对立和统一”。[6]

3.存在的问题

3.1 课堂单极表演——影响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状态,文化是承载着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生态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物种丰富且多样多元文化共生。从体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体育课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由教师生态主体、学生生态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动态生成的系统。它是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双向流动的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具有平衡稳定性。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是单极表演者,使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拿学分而痛苦、被动的学习。不仅如此,这种始于课堂的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文化还对校园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阻断生态文化的开放性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体育知识的学习只囿于一个教室或在运动场地中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强调实际应用和产生的背景,不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泯灭了生态个体对创造性的渴望和对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还导致了因课堂文化理解偏向对学生生态主体的正确校园文化观产生了错误的指向。因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视生态个体的差异为洪水猛兽,对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就高不就低”,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也出现对始于课堂文化的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阻断。

3.3 教学班级人数密度过大——超出了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和关键,其组成中含有生命成分,赋予生态系统以生命特征。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班级人数密度过大,人均锻炼空间过于狭小或者人均教学资源过少,出现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气氛。从教学效果看,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在适度空间、资源下,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和情感态度的适度表现。所以,体育教师因教学空间资源的有限,导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态度等收到了限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解决的途径

4.1 互利共生,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7]因人类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体现在生态课堂上,就有了教育生态环境和自然存在物的相互兼容。生态课堂就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教学内容、师生的多层次互动,使师生不断的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率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8]教育生态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而是彼此相互交融构成的生态结构。[10]体育生态课堂上,要体现师生人格平等,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良性互动、经验共享。良性互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口、手、脑并用,与教师的多维互动中享受体育文化、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策略。体育生态课堂上文化的共同参与是生态课堂上的一个民主化过程,师生生态主体在相互沟通、协商、理解、让步中,建立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生态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态文化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和谐校园文化师生生态关系的基础,并在这种生态良性循环之中取得更好的文化效果。

4.2 拓展外延,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又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以自身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11]体育生态课堂是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共融。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对体育文化的体现有所不同,与之所需的能量也不同。课堂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以社会能量的形式存在的。[12]生态教学观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强化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注重结果也同样注重过程、注重实践也同样注重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个体、群体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阶段上,对环境的各种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和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产生了矛盾。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呈现出多结构、多序列、多层次和多功能及作用各异的生态因子。[13]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师生生态主体都要树立人类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和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不断获得负熵流。体育教学要走进社会大课堂,要鼓励学生生态主体带着理想去理解体育文化及其价值,提高欣赏体育文化的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实现体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应用意识。

4.3 与时俱进,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生态环境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体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14]体育生态课堂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态系统,它在诸种对师生生态主体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整体。教育本身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适应生活的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15]在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生态主体要根据学生生态主体的认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把他们的注意力有效集中于学习的内容,长久保持以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教师生态主体要充分把握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方向,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开展有效契合。

人类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其运动结果是不断谋求人类自体存在的平衡态及文化状态,而以人类的整体存在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关系,那么,这种系统整体性、关系性及过程性运演逻辑必然形成社会生态“合力”。[16]任何组织都始终和生态环境处于互动的状态,必然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17]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育实践课堂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根据上课内容不断修正与之适应的环境,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生态主体身心全面发展器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等辅助手段教学,营造出一种“连墙壁都在说话”的体育教学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的自组织管理在生物耐性范围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小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最强烈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生态教学观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它实质上是为传统教学观增加了一种教学动力。高校体育教师须有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可以成为极具感染力的激情,[18]可以为生态教学观指导下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应该贯穿生态教育的每个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思维的人。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生态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归属,才能符合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规律。

[1]胡祖吉.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J].教育探索,2008(4):12-113.

[2]郑确辉.论对我国主流教学观的完善[J].教育探索,2007(1):10-11.

[3]刘海仁,等.体育生态系统复杂适应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53-55.

[4]杨志宏,等.教师观念错位的现实表现与成因[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7-30.

[5]贾治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生态文化,2007(5):4-10.

[6]阮利东.生态教学观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困难者心理调适策略[J].大家,2011(18):165.

[7]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6.

[8]焦君瑞.生态课堂中的高效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9]肖洲.教育生态环境在促进高校学生精神生态良性发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5):135-136.

[10]陈茜.生态教学观下的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11]韩德信,等.生态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34.

[12]李守可,等.生态学原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35-40.

[13]成守允,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2-15.

[14]岳君,等.以可持续发展观审视高校体育生态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8(4):77-78.

[15]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J].前沿,2008(9):160-162.[16]盖光.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51.

[17]刘魁.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

[18]约阿希姆·拉德卡著.王国豫,等译.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301-3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生态体育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住进呆萌生态房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生态之旅
2016体育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我们的“体育梦”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