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中孔子言论辑疏

2013-03-27衷尔钜

东方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朱熹言论孟子

衷尔钜

《孟子》中孔子言论辑疏

衷尔钜

(中国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 100040)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儒家思想; 《孟子》;孔子言论;辑疏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倘若只限于《论语》一书,而忽视、拒弃《论语》以外有关孔子的文献资料,那实在可惜了,不啻自我封闭。《论语》无疑是孔子、儒家经典文献,它最早记录了孔子言行,是原始的、可靠的根据。但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在以《论语》为主的同时,也应注意参考先秦某些典籍中记载的资料,诸如《春秋左传》、《国语》、《荀子》等,更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许多孔子言论,弥足珍贵,笔者考核,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且其本身亦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中辑出加以分疏,略作浅议。

一、《孟子》中孔子言论有较高可信性

先秦典籍中有不少引述孔子言论者,比较而言,就中《孟子》中的孔子言论可信性为高。可是,包括我们的前人在内,很少把《孟子》中引述孔子的言论像对《论语》一样来研究。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认为,孔子言论,经孟不转述,其真实性难说,持怀疑态度。孟子此人,当时就是一个著名的好辩者,荀子批评他“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非十二子》)先君子即指孔子,指责他假讬孔子言论。这一指责影响了后世对孟子引述孔子言论可信性,甚至怀疑孟子所引述孔子言论是他自己的臆造。其实,这并非公正客观的指责。按荀子生活在学术上百家争鸣极盛的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在“鸣”的同时又对他家他派有“争”,争中就有攻,攻则难免寻其一点而不顾其余。荀子的《非十二子》,本身就是一篇争鸣文章,并非公允的定论。且不论此文所指责的它嚣、魏牟、田骈、宋鉼、邓析、惠施、陈仲、史鳝等,因他们的著作都未流传下来,从一些零星记下来的资料,很难窥其学说全貌,在此姑置之不论。只从他所“非”的墨子来看,就很难使人信服。他说墨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并指斥其“足以欺惑愚众”(同上)。在《荀子·解蔽》中说墨子学说“蔽于用而不知文”,如此等等,并未涉及墨子学说主旨:兼爱、尚同、尚贤、非命等。荀子固然是先秦时代一位伟大思想家,但也难免在争鸣中的片面性。

有文献资料可证明,荀子指责孟子“案往旧造说”并不公允,从《孟子》中引述最多的古籍《诗经》和《尚书》看,都在数十则以上,以所引文字与传世本二书原文对照,有的全文相同,有的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或句略异。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以下略书名)上章中,说梁惠王应与民同乐,引《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这首长达四十八字的诗,与今本对照,无一字之讹。有今本“鹤”作“翯”,二字不但音同且义无别。又《梁惠王》下章,答齐宣王问邦交之道时,引《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与今本对照,无一字不同。再以引述《尚书》来看,《梁惠王》下章:“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这则文字引自《泰誓》,与今传本对照,也只个别字异,其中“降”为“佑”,“助”为“相”,“之”为“绥”,于义无乖。《梁惠王》下章,孟子对齐宣王忧虑诸侯在齐伐燕时联合起兵救燕而引《仲虺之诰》中之文“《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这段文字与今本对照,只字句差异。今本文字是:“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我?”今本“我”为“予”,文义无丝毫篡改。以上各引两例足以说明孟子并无臆造。别有意趣的是,《孟子·离娄》上章引孺子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今本“我”作“吾”。这是南方楚地一首民歌,录存于《楚辞·渔父》中,流传于北方鲁地,经孟子引述也只一字吾、我之差。

还可举一反证,说明孟子反对假造孔子言论,据《孟子·万章》上章载,弟子咸丘蒙以所闻问于孟子:传说舜为天子,尧与瞽瞍均以臣礼朝之。孔子对此事有言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咸丘蒙对此语怀疑:“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断然否定说:“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指斥此是乡野人粗鄙话,语气极其轻蔑不屑。

我们说《孟子》中引孔子言论有较高可信性,是与先秦时期其他一些典籍比较而言。先秦典籍诸如《周易》《礼记》《荀子》《孝经》等,均记录了孔子不少的言论,但它们的可靠性却不及《孟子》,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中多系儒家数传后学所伪讬,这些伪讬之言,虽非如《庄子》中的寓言,也可作研究儒家思想资料,但不可认定是孔子语。就以《荀子》来说,据梁启超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研究,《荀子》 书中 《君子》《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诸篇,或系弟子所记,非出自荀子本人,也未经荀子审定。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还认为,其中《仲尼》篇也非荀子所作,这些文篇所引述孔子言论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孟子》一书则不然,它是孟子本人与其亲授弟子万章等编定。

且历来公认,《孟子》一书,文辞优美流畅,长于比喻,逻辑严密,形象生动,与指责的“无类”、“幽隐”、“闭约”相反。孟子引证孔子言论,也非冒充“先君子”之言,对此,下面还要继续论述。

二、《孟子》中孔子言论疏释

明清之际开一代朴学新风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所著《日知录》卷七中说:“《孟子》书中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载于《论语》者八,又大同小异。然则夫子之言,其不传于后者多矣,故曰:‘仲尼没而微言绝’。”照此考据,则未载入《论语》者有二十一则,顾炎武认为也出自孔子,并非伪讬之言。

本文下面要论述的是:从八则引文与《论语》原文对照,可以证明孟子引述是忠实严肃的;从而进一步论述《论语》未载之孔子言论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一)《孟子》中所引《论语》所载孔子八则言论

1.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

这则载于《孟子·公孙丑》上章。《论语·子罕》中有子贡答太宰问“夫子圣者与”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孔子不以圣人自居,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种答话语气。《论语·述而》又有孔子自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这几则文字对照,孔子的话只“教”与“诲”之字别,于义则一致。

2.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这则载于《孟子·公孙丑》上章,与《论语·里仁》中原文对照,无一字之差。

3.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维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这则载于《孟子·滕文公》上章,与《论语·泰伯》中原文对照,文字无差异,只是《论语》中“大哉尧为君也”与“君哉舜(禹)也”分为二则,《孟子》中合为一则,于义无益损。

4.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此则载于《孟子·离娄》上章,与《论语·先进》中原文完全相同。

此则载于《孟子·滕文公》上章,《论语·颜渊》中原文“尚”为“上”,朱熹注:“古字通也。”余无差。

6.乡愿,德之贼也。

此则载于《孟子·尽心》下章,与《论语·阳货》中原文全同。

7.孔子曰:“君薨,听于冡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此则是《孟子·滕文公》上章中之引文,与《论语·宪问》中原文对照,均说的是君薨后的丧礼。文字上有些差异,孟子所言“歠粥”以下十九字《论语》无,《论语·宪问》中却有“百官总己以听于冡宰三年”,《孟子》中无。文字之差异,正是顾炎武所言“又大同而小异”。大同指全文旨义,小异言字句,这种小异或所据抄本不同。这种情况下则亦然。

8.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首先,在“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四个服务”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体现了党一贯的教育方针。

此则载于《孟子·尽心》下章。《论语·公冶长》中原文是:“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二则文句有差异,但均言的是孔子弟子“狂简”。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亦说“此语与《论语》小异”。

就上举八例可见,《孟子》中所引述孔子言论与《论语》所载,完全相同或只有字句差异而基本相同,文义无篡改。由此也可认定,孟子引述孔子言论是严肃的,无臆造。由此也可以此来考察《论语》中之未载者。

(二)《孟子》中《论语》未载孔子言论疏释

9.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邮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章。以下略书名)

疏释:置邮是古代传递信件之驿站。置是马递,邮是步递。孔子的德包含仁、义、弟、忠、恕、信、让、中庸等,又是仁的体现。这段文字是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议论人君要推行王道,行仁政,社会就会迅速德化。《论语·子路》中有“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季氏》中有“则修文德以来之”,其义与之一致。朱熹、王夫之均肯定此语出自孔子。朱熹说:“孟子引孔子之言如此。”(《孟子集注·公孙丑》上章)王夫之在肯定此语出自孔子后解释说:“德者本于吾之诚,然而为天下之共信,其自家而邦,自国而天下也,速于置邮而传命令焉。益被其德而尊亲之,发为讴吟,竞为趋附,人争慕而争传之,不崇朝而遍天下。置邮者,法使之速也。德之流行,心速之也。”(《四书训义·孟子·公孙丑》上)

10.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离娄》上章)

疏释:孟子曾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离娄》上章) 故引证孔子此言。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所言之道,指君臣之道;道二,是言效法尧舜与否。效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反之则不仁。”孔子言道,《论语》中出现过六十多次,一般指道德、学说或方式。《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宪问》“君子不仁有矣夫”,“君子道者三”,《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言论都提出了道与仁的关系。

11.《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服于周。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上章)

疏释:此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为孟子引述,言孔子在读到诗后议论,即使有十万之众也抵抗不住为仁者。仁者无敌,指得民心。《孟子·离娄》下章“君仁莫不仁”,阐发孔子此意。

12.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离娄》上章)

疏释:“孺子之歌”在《楚辞·渔父》中为“渔父之歌”。二者只文字“吾”、“我”之别,说明此歌当时已在南楚北鲁传诵。沧浪,朱熹《孟子集注》曰“水名”,王夫之《四书稗疏·沧浪之水》:“按《禹贡》:‘汉水东为沧浪之水’,《书》注及郦道元皆云今均州武当山下。汉流本清,方水涨时则沿汉溪间自山而溢,括荡沙泥,下入于汉,因而浊耳。沧浪,楚水;其歌,楚人之歌。孔子南游楚,涉汉而闻之。”

按:沧浪之水历来有四说:夏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以汉水中之沧浪洲命名沧浪水。四说均未离汉水,今又有以为水在湖南常德境内者。孟子引孔子此言,在以清浊喻仁与不仁,清濯缨浊濯足,犹前言之道二,仁不仁,均自行决定。论语·颜渊》:“为仁由己。”

13.昔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章)

疏释:朱熹《孟子集注》:“夫子,孔子也。缩,直也。”按:直指理直。“褐宽博”,王夫之释之曰:精者曰布,粗者曰褐,皆枲为之;‘宽博’之者,谓贫贱之夫,内无裘纩之衬,外披粗布,边幅不收,郎当阔大也。”(《四书稗疏》)按:勇是孔子道德之一重要范畴,孔子言勇,有与义、耻、礼结合,如“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知耻近乎勇”《论语·里仁》),“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此则言大勇,本于缩(理直)。

14.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滕文公》上章)

疏释:此二句未明言孔子曰,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认为是孔子赞美虞人之言。此二句《孟子》中二见,另一见于《万章》下章。按:志士,指坚持仁爱具独立人格的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勇士,指气盛而无所畏惧之人,《论语·宪问》:“勇者不惧。”志士、勇士无本质区别,只从仁义言,各有偏重。孟子曾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与孔子关于志士、勇士论述是一致的,也可说是孔子这一思想直接继承发挥。

15.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告子》上章)

疏释:此则顾炎武肯定是孔子之言,《日知录》卷十八《心学》中说:“《论语》一书,言心者三: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乃操则存,舍则亡之训,门人未之记,而独见于《孟子》。”朱熹在《孟子集注》中亦肯定是“孔子言心”,“孟子引之,以明心……神明不测”。王夫不同意朱熹此解“抹下‘仁义’二字,单说个灵明的物事”。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强调说:“孔子曰:‘操则存’,言操此仁义之心而仁义存也;‘舍则忘’,言舍此仁义之心而仁义亡;‘出入无时,’言仁义之心虽吾性之固有,而不能从恒在也”;‘莫知其乡’,言仁义之心不倚于事,不可执一定体以为方所也。”王夫之理解孔子此言之心已非纯粹思维器官,而具道德意义了。

16.《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章)

疏释:按孟子是在论述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时引述《诗经·大雅·烝民》中这段诗和孔子这段话的。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孝慈之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焦循《孟子正义》:“孔子释诗增必字也字故字,而性善之义见矣。”按:论人之性,孔子只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

17.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章)

疏释:这是孟子答弟子公孙丑转述齐人高子评《诗·小雅·小弁》说是“小人之诗”时引述孔子的话。朱熹《诗集传》为《小弁》解题曾引述孔之此言。又在《孟子集注》中说:“言舜犹怨慕,《小弁》之怨,不为不孝也。”按:慕,思念,此意为孺慕,舜年至五十,犹如幼儿之思慕父母。《孟子·万章》上章:“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王夫之《四书训义·孟子·告子》:“舜其至孝矣,根于心而必不可解者也。故五十而慕亲,如孺子之慕其亲也。”

18.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离娄》下章)

疏释:徐子即孟子弟子徐辟。问于孟子,孔子“何取于水?”孟子回答说是叹美“有本者”。此本,指孝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矣与!”《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徧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裙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以道德观念来赞美水,也是以水来形容儒家道德学说。如此长论,疑为儒家后学所为。《论语·雍也》有“知者乐水”,韩婴《韩诗外传》解释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闲,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理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率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此段议论,大同小异,或有授受渊源。

19.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万章》上章)

疏释:传禅让是中国唐虞时代部落联盟领袖(君主)传位制度,先由部落推举,经过一段时间考核后而临位;夏、商、周三朝是家族内父子授受或兄终弟及承袭制。上述孔子讲禅和继,认为其实质是同一的。朱熹解释其同一之“义”为“天命”。《孟子集注》:“禅,授也,或禅或继,皆天命也。”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则说:“以禅为义,似乎公天下而不私,以继为义,似乎守天下而不失。而其存也,则为一日之君,尽一日之道;其没也,以天下之重,付天下之公。天欲君道之盛,则荐以自尽,天欲定一统之归,则立子以象贤。古之帝王,顺天应人,又岂有异义哉!”《论语·泰伯》中记有孔子赞美禅让语,称颂“大哉”尧,“巍巍乎舜禹”。但孔子对禅让也主张损益,《论语》:“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干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20.(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下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章)

疏释:周敦颐《通书》:“《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后也。宜乎万世无穷。”朱熹引胡安国之解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惇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讬三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

21.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离娄》下章)

疏释:朱熹《孟子集注》:“窃取者,谦辞也,……盖言断之在己,辞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辞也。”言孔子作《春秋》,首见于《孟子》,《春秋》中还记载了孔子生卒年,孔子不可能自记生卒年,大概是孔子作过刪订,即所谓笔削。其卒年,为以后的史官所记。《春秋》文笔简练,一字寓褒贬,即所谓“ 《春秋》 笔法”。与《论语·子路》中所讲“正名”一致。

22.(咸丘蒙曰)“……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矣,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言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勲乃徂落,百姓如丧孝妣,三年,四年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万章》上章)

疏释:《礼记·坊记》:“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礼记》系儒家后学之作,此所言之子云,可作一佐证。孔子尊君,主张集权一统。《论语·季氏》:“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政不在大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今此(今本作“女”,朱熹注:“女”读作“汝”)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谁敢侮之?”(《公孙丑》上章)

疏释:此诗以鸱鸮鸟为喻,主义是防患于未然。此诗乃《诗经·豳风·鸱鸮》之篇,朱熹认为是周公之所作,说“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懂得治国之道。

24.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梁惠王》上章)

疏释: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恶其造始,故曰此人其无后嗣乎!”孔子对作俑持反对态度,本于他爱人的仁的学说,实为反对以人殉葬制。赵岐所举三良,指秦穆公卒时,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殉,三人均善良之臣。诗经·秦风·黄鸟》为国人哀三良之作。

25.(孔子)于卫主颜讎由。弥子之妻,子路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万章》上章)

疏释: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孔子曰:‘有命’者,谓我若当卫卿,天自命也。得之不得曰有命者,言当其不得,则曰我若当得,则天自命我,而今未也。故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则人有事焉,命则天有事焉之词,若不求,则不以道言;不得,则不可以命言矣。”《论语》中孔子言命,多指一种客观必然性,偶而也讲带神秘性的天命。”王夫之在此似乎也以客观必然性解释孔子所言之有命。

26.(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公孙丑》上章)

疏释:朱熹《孟子集注》:“说辞,言语也。德行,得于心而见于行事者也。”未解“辞命”。按:辞命,指教命,谓聘会往来使命之辞,相当今之言外交辞令。

27.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尽心》下章)

疏释:《论语·阳货》中有“乡愿,德之贼也”,而无“惟其乡愿乎!过我门而不入我室者,我不憾焉者”,朱熹《孟子集注》解释说:“乡愿,非有识者。”“过门不入而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王夫之解释此句说:“夫圣人乐育之心不轻距人,而望人之归己以进于善,乃于乡愿则幸其自绝而恝弃之,何也?孔子尺尝斥言之矣,曰:‘乡愿,德之贼也。’”(《四书训义·孟子·尽心》下)《孟子》书中所引似较完整文句。

28.孔子曰:“恶似是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尽心》下章)

疏释:《论语·阳货》中有:“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孟子》中所引述内容更多而完整。或是出自所据版本不同。又今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紫之夺朱,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从《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的事情看来,那时的紫色可能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孟子》中还有几则转述孔子之意者,如“仲尼不为已甚者”(《离娄》下章)。又有几则重见者,如“乡愿,德之贼也”于《尽心》下章重见;“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分别见于《滕文公》上章和《万章》下章。顾炎武说《孟子》中引述孔子之言二十九则,只可作一概数看,并不十分准确。本文所举二十八则,或也有可核实者。

我们已对照《孟子》中引述的孔子言论有较高可信性之后,还想说明什么呢?下面再略抒浅见。

三、《孟子》中所引《论语》未载孔子言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面就《论语》未载《孟子》中孔子言论略谈其理论及现实意义,浅见以为最少有下列几点:

其一,多处补充了孔子学说。录存于《论语》中孔子言论,无疑是所有孔子文献资料中最可信的,因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追记孔子谈论、答弟子问,经几度编辑整理而成书,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孔子死后七十多年,为时不算太远。《论语》 之书名,最早见于《礼记·坊记》 。《孟子》中从未出现过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所引多称“孔子曰”,汉以前初编之本或称《孔子曰》。《孟子》中所引述《论语》未载孔子言论,我们已论证过它有较高可信性,首先就应肯定它补充了《论语》之未备,扩展了研究孔子思想原始资料。从思想内容方面说,上辑二十几则多属伦理道德之论,有说仁德、孝悌、勇等;属史学方面,有论《春秋》和禅、继;体现政治观点有尊君思想,特别是人性论方面,涉及道与仁、心与操舍等,启迪了宋代理学和心学的萌芽。

其二,为孟子完善孔子学说提供思想资料。孟子是孔子之后先秦时儒家巨擘,就象庄子完成老子开创道家学说,韩非集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思想大成一样,孟子把孔子学说提高到新水平,把孔子学说体系化。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义”“惠”观,提出“重民”主张;孔子论性,《论语》中只“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引述孔子讲民之秉彝、懿德,提出“性善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就生物学而言,人与一般动物差别甚少,然独具理性,为万物之灵,就此点而言,性善论更深刻。孟子性善论为仁政、伦理学立下根基。又《论语》中孔子言“天”,说“获罪于天,无所祷焉”,是有主宰意志的天。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则是自然的天。孟子扬弃这种动摇不定的观点,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发端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天人合一”概念。如此等等,均与孟子上述所引孔子言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其三,启迪了理学、心学之萌生,是理学、心学思想之一渊源。理学、心学产生于宋代,盛于元、明、清三代,有约七百年历史。任何学说都是有时间期限的,理学、心学生命力之长,在中外学术史上实为罕见。理学、心学又被称新儒学,新儒学无疑是先秦儒学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它把先秦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到世界观来考察,探究的是理或心是世界的根本。理学中坚二程(颢、颐)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就与孔子说的“道”有着密切继承关联。二程自视很高,曾说他们的最高范畴“理”,是“自家体贴出来的”[1](P424),不由师传,也未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料。但实际并非如此,任何成为学说的都是从前人思想资料出发的。二程的“理”是从《论语》中“道”转换、升华而来。《论语》中的“道”,一般指学术、道德、方法、技艺等,二程正是综合这些内涵,特别是孔子论道与仁的关系,二程以“体用一源”作了发挥性解释,道为体,仁为用,把“道”转换、升华为“理”。《孟子》中引述孔子言,有三则提及“道”,特别是讲到道与仁的关系,把“仁”看成“道”的表现,这在前面已论述过。孟子也讲过,“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章)应该肯定,这对理学产生有重大影响。

再说心学。心学发轫者陆九渊并不讳言其学“因读《孟子》而得之”[2](P471)。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立志要“为象山一暴其说”(《王阳明全集·答徐成之》壬午),都强调主观能动性。陆九渊说“先立乎其大者”[2](P400),此言就出自《孟子·告子》上章,他倡言“心即理”,把道德意识的“理”与“心”联在一起,强调存心而勿失本心。他的“存”、“失”即《孟子》中所引孔子言“操”、“舍”。王守仁继续陆九渊学说,提出“致良知”学说,他的“良知”与陆九渊的“本心”一致,他的“致”有着存而勿失,即操而勿舍内容。

《孟子》中的孔子言论还有着现实意义,如“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一类箴言一样,为中华民族铸造了精魂。二千年来,造就了一大批又一大批为维护人民生存而抛头洒鲜血的英杰,时至当今还激励着人们奋勇自强。

2009年8月初稿

2013年10月完稿

[1] 程颢, 程颐. 二程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 陆九渊. 陆九渊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责任编辑:潘文竹

On Confucius Quotations in Analects of Mencius

ZHONG Er-ju
( Philosophy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0, China )

Besi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tudies on Confucius and Confucian thoughts should include other pre-Qin records, especially Analects of Mencius. This includes 28 quotations unseen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are important supplements worth careful study.

Confucian thought; Analects of Mencius; views of Confucius; collecting and sorting

B222

A

1005-7110(2013)06-0001-07

2013-10-06

衷尔钜(1928-),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猜你喜欢

朱熹言论孟子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他们的言论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