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军:促进专利价值的提升

2013-03-26张臻

华东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商业秘密专利知识产权

本刊记者/张臻

中国又迎来一个“世界第一”——全球专利申请第一大国。这是不久前出炉的一份联合国专项报告的评估结果。然而,汤森路透旗下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新近发布的年度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上,却没有一家中国公司,这个令人尴尬的现实说明:专利大国并不等于创新强国。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在本次两会提案中建议加快专利成果转化,他认为专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专利的所有权上,而是体现在专利的实施、转化等运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上。因此,专利转化实施不畅将成为制约中国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障碍。 在这一背景之下,加快我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不过,现在的一个困境是,无论是科技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饱受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企业到个体都有创新的意愿,但恰恰是缺乏合适的环境。有人甚至用“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来形容这种困境。

“如果创新成果得不到保护,让投机取巧者、剽窃者能够有机可乘,轻易利用他人的领先专利技术去赢得市场和利润,那么企业的创新热情和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也将大幅下滑。”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谈到遭遇侵权行为后对企业、市场乃至整个创新大局的影响。

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去年两会期间就广受关注,而在今年两会的科技类提案中,有10多件提案涉及知识产权管理保护、专利审议,以及重大经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

全国工商联此次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题为《关于大力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能力的提案》指出三点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因素: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灵活多样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在提案中,全国工商联指出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市场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商业秘密已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而我国至今仍无一部完整系统的《商业秘密法》,这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而且,由于现有法律制度不完备、不配套,缺少健全的管理网络和有力的管理措施应对大量存在的违法侵权行为,导致盗版侵权者轻易获取非法收益,不利于建立和维护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当前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方式是司法审判或行政救济,案件处理时间过长、费用支出过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此巨额成本。过高的维权成本,也导致不少中小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以及运用知识产权,全国工商联建议,应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尽早出台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明确商业秘密概念、范畴,合理界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同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允许权利人之外的市场主体起诉知识产权侵权人,增大侵权人的被诉风险和压力。

本次两会科技类提案中,还有四件提到了加强两岸知识产权与互通的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自由党主席周梁淑怡提出,近年来,香港日益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利用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厚条件,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知识产权调解及仲裁专业服务等,成为了知识产权融资及交易的理想中介区。因此可通过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地加强内地和香港在知识产权体系中的互联互通。内地应与香港共同研究在发展知识产权贸易服务的方向制定协调机制,增强相关知识产权服务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林健锋委员也联合其他19位委员在《关于迎合科教兴国需要,推动专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应在两地成立专责小组,加强两岸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互通,研究如何完善两岸专利的互认机制。

1.完善法律法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长杨梧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专利权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专利维权过程中遇到了取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效果差等难题,挫伤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需营造良好创新发展环境。

2.严厉打击侵权提案

据悉,为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决定于201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提出议案,建议修订和完善我国的商标法律制度,更好地扶持中国企业建设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制止恶意商标抢注,给民族品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3.鼓励自主创新提案

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教授杨忠岐委员表示,要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要给有苗头、有创新能力、基础能力较好的青年人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也承担一些科技研究。

猜你喜欢

商业秘密专利知识产权
专利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发明与专利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美国《保护商业秘密法》的立法评价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内外审查方法
美国对涉华商业秘密的“337调查”及国内行业的应对做法
专利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