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2013-03-23周建平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大学生

周建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合肥231100)

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周建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合肥231100)

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心理学功能、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上。但是由于在思想认识、建设力度和技术能力上的不足,当前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整体发挥不充分。高校应高度重视休闲文化育人的价值,提升建设水平、加强技能引导、推进教育整合,切实使校园休闲文化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有益平台。

休闲文化;大学生;育人功能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最终价值目标。大学生校园文化从其空间和任务维度,可以分为课堂文化(或教学文化)和休闲文化两个部分。相对于规范性强、计划性强、秩序性强的课堂文化来说,校园休闲文化因其灵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越来越成为促进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的育人平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研究,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功能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使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为减少,闲暇时间日益增加。在我国,自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施行“十一”长假制度以来,全国全年法定节假日长达114天。这预示着,一个充满有闲的时代正在到来。大学生是这个越来越近的休闲时代的重要主体。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培养途径日趋科学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别是学分制、弹性学制、实习制的实行,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离开课堂、走向实践、体验社会,其自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比同龄的其他群体更显充裕。

休闲是对闲暇时间的科学利用。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的环境下,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实现自我调整、自我享受、自我发展所构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行为的总和。休闲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自由性,它不再有正式的学习任务,不再受学校、教师、他人的干扰或支配,而完全由自己掌握和安排。相对于繁重的校园课堂文化而言,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包含“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的闲暇时间里,完全可以自由合理地进行想象并能够实现自己的想象,从而“给所有人腾出时间和创造手段”,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1〕。具体来说,大学生休闲文化育人功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学功能

当前全球化3.0时代喷涌而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深刻的互联网革命,将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也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象牙之塔了。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之下,社会多元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影响,社会各种信息流蜂拥而至。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个上进的大学生都渴望着成为佼佼者。可是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和社会经验缺失,使得他们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利用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紧张、焦虑的灰色情绪。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压力以及就业压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休闲文化恰恰给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大学生可以以休息、消遣、娱乐的方式,给身体提供充分的休整时间,在惬意、舒适、愉悦的游戏中,排解紧张焦虑的心情,减轻思想压力,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修复。当生理和谐、心理怡然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情绪饱满、乐观、积极的状态,将会帮助大学生培育出热情、充满希望和奋起的精神气质。正如德国休闲学家皮珀所言:“把自己释放出去,达到忘情的地步,好比安然入眠的境界——人惟有全然释放自己,才可能真正安然入睡”〔2〕。

(二)发展功能

所谓休闲文化的发展功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活动,导致人们个性的张扬、雄心的显现、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3〕。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实现发展需要的主要手段。但是客观地说,学习也部分地发展了某些才能,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其他方面才能的发展。休闲则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提供了补偿。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因为业余时间或闲暇时间,为人们提供了沉思和源自内心深处的选择和努力,并能激发出潜能和创造力。在休闲氛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择其所需、择其所愿、择其所能、择其所爱,在能力、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和非智力个性结构中,自我培育、自我历练,形成生动的个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在法国社会学家罗歇·苏看来,休闲的发展功能是“最具有野心的功能”〔4〕。

(三)社会化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由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化过程。学习是实现这个社会化进程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在于学习。但问题是,学习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推手”,并没有在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只精于专业知识或沉迷于理论,即所谓的“书呆子”),它需要其他的方式予以配合、加以补充。休闲文化的特点是自由、从容、愉悦,它消除了学习作为社会化方式的生硬和被动。在诸如文学沙龙、户外活动、艺术欣赏、游山玩水的休闲活动中,大学生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尝试了解并遵守规则,建立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普遍态度、一般原则和规范意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视野得到扩展、素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提升,生存的状态、生活的品质、生命的体验也必将有所进步。因此,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的校园休闲文化,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休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隐性资源。不同于主渠道式显性教育资源特点的是,休闲文化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通过渗透、引导、感召、熏陶、塑造、体验,以柔和、渐进、直达心灵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体现着主流价值观。如“给道路、建筑用富有哲理的词语命名,宣传和张贴名人名言,竖立名人雕像和主题雕塑,种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设计与大学精神一脉相承的富有内涵的自然景观”〔5〕、一场高雅的文艺晚会、一部励志的影视作品、一趟大自然的心灵之旅、一次公益活动等等,都能以“寓教于乐”“寓教于闲”的方式,体现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五)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方面休闲生活为文化提供了土壤和素材,诸如音乐、舞蹈、绘画、游戏等文化形式,大都源自古人在劳作之余、闲暇之时的悠闲之作;另一方面,休闲生活传播和创新了文化。因为休闲状态下,人们从喧嚣中沉静下来,摆脱了焦虑和浮躁,能认真地倾听,细心地感受,冷静地观察,仔细地思考,触击了灵感,激发了文化的创造力。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在自由的、快乐的、融洽的和充满生机的闲暇时间里,他们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和受益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因为休闲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为不断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6〕。

二、当前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校园休闲文化认识不到位

思想决定行动。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休闲价值判断存有误解。在古代中国,闲是有产者享受人生的福利;而对于无产者来说,仅仅是繁重劳动之后的歇息。真正的闲情自古都是剥削者的专利。即便进入近代社会,在长期的小农意识“浸泡”下,休闲也一直作为懒惰、游手好闲的概念深深植入国民心态底层。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闲”被打上了阶级属性的烙印,人们谈“闲”色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闲暇的客观性存在也愈加明显。但是“闲”的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仍然有许多人把“闲”等同于玩、休息、娱乐,或者理解成“无所事事”,或者把“休闲”简单地等同于自然环境的改善。这样的观念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管理者以应试教育的思维,害怕大学生“闲”来“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甚至“无事生非”;而常常以“业精于勤荒于嬉”“成功= 99%的汗水+1%的灵感”等等加以劝诫。如果去选择的话,他们对大学生休闲的态度本能地选择了回避。“学习中心主义”和“就业导向”成为大学生所有的价值目标。当然,我们也能看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全民性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推进,一部分高校的“沉默”或“回避”状态也有所改变。他们也会放手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着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是整个教育的功利性色彩并没有改变,来自于管理者内心认同的建设休闲文化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呈现。这就导致了休闲文化建设处于被动而非主动,是基于偏见而非正理,是基于上级安排而非人才培养之需,没有提到相应的认识地位。

(二)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力度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休闲文化建设,基本上属于校园自然环境改善和校园文化活动计划的一部分,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目标明确、规划系统、组织得力、机制健全的建设平台,校园休闲文化建设整体层次不均、水平不高。其一,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特别在制度设计和资金投入上很难到位。其二,建设水平较低。校园休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仅限于在校园里建设一些花草树木、轩榭楼台、山石池沼等自然景观,它应该包括校园休闲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系统性建设。而大部分高校校园休闲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更是严重缺失。其三,建设主体单一。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基本上都是由高校来组织、设计、论证、执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致非所需”的现象,使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影响。

(三)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中主动育人的意识和技能缺失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有闲并不代表会“聪明地用闲”“科学地休闲”。笔者对所在单位及周边部分高校走访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在闲暇时间追求所谓的“高科技生活”“时尚潮流”“浪漫情怀”,花大量时间网聊、玩游戏、打麻将、看电影、谈情说爱,或者是抽烟、酗酒。其中上网(包括手机上网)已成为高职生最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入迷现象在男生群体中较为常见。校园休闲文化功能的显现,不是“自动化”的过程,它需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对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在当前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校园休闲文化功能的建立和凸显,首先取决于作为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主要主体(甚至是唯一主体)——高校管理者,对休闲文化以及大学生休闲文化的认知状态。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洞察人类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的深远影响。一是以积极的心态拥抱休闲社会的到来,客观公正地认知休闲对于改变社会结构的影响,认识到休闲在丰富精神家园、感受生命本真、体现人文关怀、达到内外和谐等方面的价值。我们常把休闲看成是肤浅的娱乐。其实,休闲是有关人类如何生存下去的严肃的人生课题。通过休闲,我们甚至可以开发自己,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7〕,它为人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机会。二是改变对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的固有成见,重新审视休闲与学习、休闲与工作、休闲与成人、休闲与课堂教学、休闲与校园和谐之间的关系,把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培养人才事业的重要价值,置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加以认知。三是基于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管理者有义务提供各种便利,为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建设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在人力上,要支持培养休闲文化管理者和指导教师;在财力上,要提供充裕的资金,搭建物质建设平台;在政策上,出台规章制度,推进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二)加大各种投入,提升校园休闲文化建设的层次与水平

从主体上看,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在强调高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外,还必须考虑大学生主体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长大的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愈发强烈,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就愈加关注自我价值,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8〕,所以,大学生既应是校园休闲文化的受益者,更应是参与者和建设者。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和加入,使得休闲文化建设更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将休闲文化建设方案面向全体师生征集,适当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部分休闲建设项目(或休闲活动)交由学生去设计、运营。从客体上看,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建设应覆盖全面,满足多群体的不同需要,形成互相支撑、互相渗透的建设格局:在校园休闲环境文化建设上,营造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休闲氛围,屏蔽和化解社会不良休闲文化的渗透和侵入,在校园中形成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生态;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将休闲伦理观和休闲道德观融入到高校的办学观、教师的育人观、学生的成长观中去,使校园休闲文化成为师生们的“存在状态、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9〕;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着重营造健康、积极、优雅、活泼、温馨、融洽的自然氛围,让每一个自然景观都能带来愉悦、轻松、想象、自由和意义;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避免休闲文化活动中出现短期行为、内容贫乏、模仿主义、非主体性、商业主义泛滥等现象,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休闲文化活动;在制度文化建设上,规范校园休闲文化行为,完善校园休闲文化运行方式,尝试设立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指导机构,建立健全校园休闲文化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平衡和提升大学生休闲需求与高校现有条件之间的关系,渐次建立起一个既能体现高校文化特色,又能彰显大学生休闲品位的高层次、立体化、多样性、开放式的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体系。

(三)强化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参与校园休闲文化活动的技能

加强休闲技能培训成为引导大学生科学休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校园休闲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一是培养大学生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按照以学习为主原则、适合身心健康原则、体现全面发展原则,科学配置闲暇时间。同时,闲暇时间的开发既要体现合理性也要实现多样化,要均衡好休闲的理论形式与实践形式、个体形式与群体形式、室内形式与户外形式、功利形式与公益形式、学习形式与娱乐形式之间的关系,使得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在广泛的、灵活的校园休闲文化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升。二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休闲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的一般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提升大学生的休闲审美能力和休闲选择能力。休闲审美能力即人们对休闲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休闲审美能力的缺失,既会限制大学生休闲生活的视野,也会对他们的休闲品质、品味产生消极影响。休闲选择能力则要求大学生根据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休闲方式作出正确的选择,走好进入休闲世界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特殊技能的培养,如通过开展讲座、报告、竞赛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对戏曲、舞蹈、字画、交响曲等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等等。三是具体指导大学生开展休闲实践活动。要指导他们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标准开展休闲活动。“有理”,即体现出休闲活动的伦理要求,不得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道德、践踏他人利益。“有利”,即休闲活动要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工作学习以及家庭社会要有益,体现出休闲活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节”,即要掌握休闲活动的尺度,既不要忽视或轻视休闲价值,也不能沉湎于闲暇,以至于浪费光阴、虚度人生。一言以蔽之,加强对大学生的休闲实践活动指导应以有利于实现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取向。

(四)推进统筹整合,增强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的育人实效

1.校园休闲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校园休闲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和补充。所以,在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校园休闲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效果。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休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必须实现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进行网络休闲,另一方面在网络休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两者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

2.校园休闲文化建设要与课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休闲文化与课堂文化有区别也有联系。在现代课堂教学方法论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一起探究、协同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现代教学方法向来都反对板着面孔进行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而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游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这类近似“休闲”的方式,则更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同时,在自由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大学生们产生的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和真切感悟,使得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具有深刻性和稳固性。总之,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与课堂文化建设根本目标一致,两者应该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

3.校园休闲文化建设要与校园主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校园休闲文化本质上是和谐的文化,也是先进的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与校园主流文化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校园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为校园休闲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校园休闲文化只有在校园主流文化的引领下,才能保证方向,实现效果。所以在大学生校园休闲文化建设中弘扬主流价值观,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校园休闲文化育人功能的需要。

〔1〕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32.

〔2〕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2.

〔3〕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170.

〔4〕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

〔5〕周建平,梁文慧,喻小红,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94-98.

〔6〕徐明宏.休闲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5.

〔7〕纪武昌,杨金花,张丽萍.试论高校校园休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4):268-269.

〔8〕王岩.论高校校园休闲文化的内涵与认同路向〔J〕.兰州学刊,2008(12):215-217.

〔9〕马惠娣.文化、文化资本与体闲:对体闲问题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68-7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ampus Leisure Culture

ZHOU Jian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31100,China)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ampus leisure culture reflect in the psychology,development,socia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s well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building strength and technical capacity,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not sufficiently manifeste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campus leisure culture platform,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leisure culture educational value,improving constructive level,strengthening technical guidances,advancing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leisure culture;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al functions

G641

A

1672-2345(2013)02-0074-05

2012-09-28

2012-12-03

周建平,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们用“五招”育人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