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穗法研究

2013-03-22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舞者

孙 力

(沈阳音乐学院 大连分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中国古典舞长穗剑舞穗法研究

孙 力

(沈阳音乐学院 大连分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长穗剑剑穗的发展,已由最初的一个重要的实战辅助装备逐渐演变为剑的附属装饰物,表演性功能不断升华,飘逸的剑穗和丰富多变的穗花使长穗剑增添了它赏心悦目的独特魅力。文章将戏曲和武术中的长穗剑元素整理和提炼后,研创了具有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长穗剑舞教学训练组合。而其中的穗法训练组合具有独特的训练价值和审美情趣,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及其取向都可以在长穗剑穗法中得到体现和呈示。

长穗剑舞;穗法;训练特征;审美特征

一、长穗剑剑穗功能的发展演变

剑素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的美称,我国从商代开始在文献资料中就有了制剑的记载。最古老的剑是没有剑穗的,后来人们在战斗中发现,剑虽然有剑柄和血挡,但杀敌过多以后,血还是会打湿剑柄,容易让人拿不稳剑。于是,战士们在剑柄后加装了一些布条,打仗时就将布条缠在手上,以免剑从手中滑落,此称为“剑缰”,后称剑袍,俗称剑穗。剑穗的作用,一般视为美饰,也是古代时级别的标志(古时剑穗以颜色来区别级别),迄今发现最早用剑穗装饰剑器的是在曹魏时期,“在河南省安阳曹操高陵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明显地可以看到两人同乘一叶舟之上,其中一人手持兵器(根据形状可以确定为手戟)。另一人,竖手持剑。并且剑的末端有了剑穗加以修饰。二人成对峙状(2010年全国传统武术高峰论坛报告会,马爱民教授,《古都安阳武术文化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1]。

剑穗有长短之分,短穗的作用主要是美化装饰,在实战中没有实用性,而长穗除了美饰之外,主要作用在于实战中的实用性。长穗是一件具有韧性的丝质柔软的兵器,它运用起来有吐、卷、甩、牵、引、搠、放、抖、断等技法,人们利用其比较柔软的特性,比较隐蔽的特点,用剑穗缠绕对方的兵器,或用剑穗出奇不意地击打对方的眼部、面部,后来甚至发展到在剑穗内可以暗藏七星钉、小钩等小型的暗器偷袭对方,增强实战威力,使剑穗具备独特的杀伤作用。

剑穗发展至今,已由最初实战中的一个重要的实战辅助装备逐渐演变为剑的附属装饰物,表演性功能不断强化,逐渐取代了实战功能。剑穗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华丽,并且在表演中着重突出剑穗的穗花表演,追求剑穗飘逸之美。

二、长穗剑舞的地位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是由我国著名古典舞教育家李正一、唐满城教授带头实践,在全国诸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了36次学术研究会以及长达4年的科研实践而创建研发的一门新课程,是北京舞蹈学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得的重大科研和教研成果,“在中国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了型性的舞蹈美学原则,又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结合当代技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广采博收了‘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武术中姿态和动势的劲力'等基因,随着古典舞基训的教学实践而逐渐发展形成的”[2]。身韵课程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走向了更加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通过身韵课程内容的不断完善,也为后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实际作用。

对于一个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技术技巧是他所不可或缺的当家之本。而除此之外,如何让中国古典舞演员可以形神兼备、身心并用的表现其所要展现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以及如何将技术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使一身的基本功底摆脱机械性并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则需要一个十分重要的处理手段,即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实施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及程式,其中主干部分包括徒手身韵、袖舞、剑舞三大模块,长穗剑进入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中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古典舞剑舞课程提出的当初,对长穗剑舞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严重不足。而后,专门指向长穗剑的具体学术行为也完全没有深入展开。但就长穗剑舞艺术本质而言,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并不逊色于其它姊妹科目,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及其取向都可以在长穗剑舞中得到尽情体现和完美的呈示。

应该看到,道具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结晶。戏曲“把子功”融入到中国古典舞,凸显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自有特色,也是长穗剑舞归类于专业技术风格课程中的缘由之一。站在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角度看,把戏曲和武术中的长穗剑元素整理和提炼后,通过具有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承接下来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形态,这不仅是对中华古老艺术时代的传承与复兴,更是对祖国文化艺术的极大贡献。

三、长穗剑舞穗法及训练特征

(一)剑穗的技法

为了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穗法在剑器中相互配合的关系,剑穗技法的名称统一,穗法术语的统一规范,熟练地掌握以剑带穗和以穗带剑贯穿与身体的意、气、力中,达到剑法和穗法的协调配合,使剑身与剑穗的各个部位运用的更加准确,正确运用剑法和剑穗,有利于加快使剑身与剑穗合为一体的掌握。剑穗的技法柔中有刚,熟练的掌握长穗剑的技法,首要的任务就是掌握剑穗运用方法和技术技巧,剑穗在长穗剑舞中的基本穗法有“甩穗、扔穗、扬穗、拉穗、搭穗、抓穗、推穗、捋穗、截穗、吊穗、踢穗、端穗、提穗”等。如:“甩穗”在长穗剑运用中较为常见的穗法,多以穗带剑的“撩剑”为主和左手的反握剑“甩穗”,它的运行轨迹和方向丰富多变,正握剑和反握剑及左右手的换手倒把均可使用,平圆、立圆、8字圆得以尽情的发挥。“扔穗”和“扬穗”可在剑穗的轻、重、缓、急运行中结合“抓穗”、“截穗”、“推穗”来体现。“搭穗”的穗法在古典舞的舞姿和亮相的运用更为丰富,如:以剑带穗的“撩剑”经立圆至身后穗搭左肩的大射燕、探海、弓箭步、踏步、掖步、卧鱼等静态的亮相舞姿,还有以穗带剑的“撩剑”经立圆身前搭左肩接“推穗”、“抓穗”、“截穗”等在剑法的运行中变换剑穗方向的连接动作。“踢穗”在撩剑和挂剑均可经掖剑位落至下方由左脚“踢穗”转变剑穗的运行方向,也可在倒把换手和左右脚的踢穗。其他的穗法亦都可在剑运行中抓穗、拉穗、捋穗和端穗。

(二)训练特征

长穗剑舞有着独特的穗法训练要求,要想使长穗随剑舞动,随势飘舞,有章有法,剑、穗浑然一体,必须正确掌握长穗的穗法。穗乱则剑法不清;穗缠则剑法难以施展。可见穗法训练在长穗剑舞训练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习练长穗剑,应使长穗飞舞做到有条不紊,不缠不乱,由于长穗是系于剑首之处,穗法的变化多依赖于剑首的发力方法。练习时尤其要注意不同的穗法剑首所用力的方向、剑与穗的发力先后、角度和大小等变化。只有穗法与剑法密切配合,才能使长穗随势飞舞,增添长穗剑舞的艺术感染力。经不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穗法训练组合有如下训练特征:

1.“圆”的运动轨迹。

长穗剑舞穗法训练组合中的一系列动作都是以“腰”为轴,以上身为辐做圆的动作,在进行穗法训练时要求舞者严格按照“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并且穗法组合中动作连接所形成的划圆轨迹,除了在肢体的配合上有所表现之外,其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路线也均以“圆”为主。在“圆”这一概念下,除了外部动作形态的连接是走圆之外,其内部的气息也同样是走圆。在运动过程中舞者要伴随身体、剑和剑穗不断画圆的律动来调整气息圆流周转,才能从内到外使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自然,进而展示出穗法训练中的外在形式美。

2.“以穗带剑、以剑带穗、以剑带身、以身带剑”的特点。

在长穗剑舞穗法组合中通过剑穗的舞动来指示剑的运行方向与表现跌宕起伏的舞蹈韵律,展示艺术美感。并以其特有的“以穗带剑、以剑带穗、以剑带身、以身带剑”的特点,进一步解决了身法、剑法、步法的相互协调关系。

长穗剑舞穗法训练中,要做到“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腰是全身的根部,手和脚为梢部;胯是腿的根部,脚指是梢部。剑的根部在腰上,以腰为发力点,经由过程肩部、腕部的力流穿过剑身到剑穗。并因剑穗较长,要求身法变化的幅度大,对步法的进退、转换、行进则要求随势变换,轻灵敏捷。做到剑法、穗法、身法、步法四法合一。以此充分体现出长穗剑挂撩点刺,穿抹云扫,环环相扣变幻莫测,穗随剑舞,剑随穗变,圆活流畅,潇洒飘逸,长穗时而如金蛇狂舞,时而如游龙在天,时而如轻风拂柳,时而如疾风闪电,势势相承如长河飞瀑,连绵不绝似行云流水的艺术特色。

3.强化了身韵中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律动要素和“形、神、劲、律”等古典舞基本风格和整体审美特征。

“形”是观赏者通过舞者的表演获得的在视觉艺术表现上的首要特征。古典舞身韵训练强调人体形态“圆、倾、拧、曲”,“俯、仰、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穗法训练使剑穗在与人剑合一当中,实现了肢体的延长,达到了人体线条的伸展,使“拧”和“倾”的表现方式更为多样化,表现力度更为强势。“圆”和“曲”的幅度可能不同于徒手身韵那般细腻,但其跌宕多变的穗法更加凸显它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神”的抽象属性在剑穗龙飞凤舞的游动中,其具象化表达更易得到凸显,古典舞内在的神和韵、意念和气质更易于外化到人剑合一的舞蹈形态中而直观感知。长穗与舞者融为一体时表现的神韵,也使舞者的空间视觉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

“劲”指舞者用剑力度的运用,古典舞身韵训练要求舞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要随着节奏的变换而有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的对比。穗法训练中更加强化“劲”的运用,在动作过程中剑穗在腕的顿挫和发力时,会使身体节奏和剑穗飘舞的力度节奏发生鲜明的形象美感对比,彰显出古典舞的舞姿造型的夺人魅力。

“律”使仰、俯、翻、卷等身体变化更富于铿锵顿挫或行云流水的舞蹈动态美,进一步把舞者自身的律动扩展到舞者与剑身和剑穗的动势中,在剑随穗行、穗随剑行的运动中,一方面通过一气呵成的表演体现了古典舞行云流水之美,另一方面通过“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动律体现出古典舞圆游变幻之美。

总之,长穗剑舞穗法的独具特征极大地丰富了身体韵律训练目的,赋于身韵训练以新的生命力,更体现出了身韵的美感,对身韵内涵训练起到了强化和升华的重要作用。

四、长穗剑舞穗法的审美特征

(一)长穗剑穗的悬垂之美

长穗剑的长穗具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特征——“悬垂之美”。当舞者处于预备式时,剑穗是向下悬垂的。首先悬垂的剑穗表达了一种谦逊的德行观。要求舞者养成温文尔雅,德艺双馨的良好品行。其次悬垂的剑穗虽然是静止状态的,但是它并不是死水一潭,而是与长穗舞动时飘逸的流动状态相对,它静如海洋,却内含无法抗拒的巨大力量。这种静止之势犹如大山般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也推它不动,但又在静止中给人一种勃发的生命气息。

(二)刚柔相济圆润流畅之美

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长穗剑舞穗法在组合训练的编排节奏快慢有序、时而迅猛如饿虎扑食,时而如游鱼下潜,起伏跌宕。在舞动的过程中,剑似游龙,穗如飞凤,将刚柔相济的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时而犹如鹰击长空—冲上九天、时而犹如蛟龙潜水静谧迅疾、时而厚重如山但又缓若落叶。从其表现形态看既有大开大合的动作表现雄健刚毅、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的阳刚之美,也有细腻小巧的动作表现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静朦胧等审美意象的阴柔之美,体现出了刚柔并济圆润流畅之美。

(三)飘逸之美

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发展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正式确立了“飘逸”的审美范畴:“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3]“飘逸”呈现的是疏落不群,豁朗大度,矫健高举,不流于俗的审美品格。

在中国古典舞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行云流水”审美意象的创造不是简单的呈现人体的线条及造型,而是通过身体韵律的变化和肢体的延长来构织,即“中国古典舞蹈的一个特征是外观绵软松弛,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4]之中。

长穗剑舞穗法训练通过穗法组合训练中长穗与肢体动作运动的幅度、力度和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节奏变换,营造出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般飘摇无迹、清刚纵逸、跌宕自由、势若凌空的飘逸的韵味。

(四)形神兼备

中国艺术以形神兼备为要旨。任何艺术若失去了神韵,就失去了生命力。《周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形者,手足官骸也。气者,阴阳周流也。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随通也。”[5]武术的练习要由形入神,层层深入。舞蹈的训练也是如此,并且作为可视可感的物质运动的舞蹈中的形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

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遂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形神兼备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唐满城教授在其《身韵课对传统的继承关系与整理方法》一书中提到,‘身韵'的确立意味着民族舞蹈与戏曲母体的分离,从内涵上意味着‘形神兼备'、‘身心并用'的要求”[6]。长穗剑舞直观的显现为肢体的空间运动,它的美存在于肢体语言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中。透过长穗剑舞的动作,将肢体单一的运动方式转为内涵的多元表达方式。要求舞者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眼神的“聚、放、凝、收、合”要求在动作已完成时,用眼神及肢体做延伸之感,将身体的表象运动指向一个“意在言外”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层审美世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正是对传统文化不断的继承发展及变造升华,才使得长穗剑舞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在长穗剑舞的教学实践中,穗法所表现的训练特征和审美风格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对长穗剑舞穗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帮助舞者更好的掌握身韵内涵,进而提高中国古典舞神韵的表现能力。

[1]邱伟.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17.

[2]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7.

[3]弘征.司空图《诗品》今译·简析·附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78.

[4]孙颖.试论中国古典舞蹈[J].舞蹈论丛,1981(3).

[5]十三经注疏·周易(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0.

[6]易立.流风回雪韵逸神飞——当代古典舞的审美呈现[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

On Tassel Performing Techniques of Long-eared Sword Dance in Chinese Classical Dancing

SUN Li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Dalian Campus,Dalian 116600,China)

The tassel of long-eared sword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ly important auxiliary equipment in battle into a sword-attached decoration.With its performance increasingly improved,the elegant tassel and the various ears have added some unique charm to the sword that is pleasing to the eye.After sorting and refning some relevant elements about long-eared sword in the feld of opera and martial arts,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researching and creating a teaching-training combination of long-eared sword dance with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ing.The techniques for tassel performance training have unique values and aesthetic appeal,thus,the aesthetic body rhyme and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can be refected and presented in the long-eared sword performance.

Long-eared sword dance;Tassel performance techniques;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Aesthetical features

J722.9

:A

:1008-2395(2013)02-0052-04

2012-12-23

孙力(1957-),男,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舞者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舞者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风中的舞者——蜡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