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喧嚣与骚动》之绵延解读

2013-03-22艾桂琴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柏格森班吉凯蒂

艾桂琴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20世纪世界文学论坛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问世于1929年。福克纳巧妙地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描述康普森三兄弟的心理发展和意识活动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底蕴。班吉、昆丁、杰生各自持有不同的时间态度,让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生活状态。班吉是小说第一章的叙述者,他是个先天性白痴,尽管已经三十三岁但他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他只看到现在。昆丁却停留于过去,他未能把握好过去向未来侵入的“度”,整天沉迷于过去的虚幻中,而没有看到现在和未来。杰生是个实利主义者,他只注重眼前和不久的将来,而没有考虑遥远的未来。

一、班吉的时间意识

班吉是康普森家最小的孩子,是小说第一章的叙述者。这一章的内容和结构没有任何的逻辑性,让很多读者感到困惑,因为故事的叙述者班吉是个先天性白痴,他三十三岁了,但只有三岁小孩的智力。“他都三十三岁”,勒斯特说,“到今天早上整整三十三岁了。”“你是说,他像三岁小孩的样子都有三十年了吗。”“我是听姥姥说的。”勒斯特说,“我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我们要在蛋糕上插三十三根蜡烛。蛋糕太小。都快插不下了。别吵了。回这边来”〔1〕15。班吉没有思维能力,对他来说,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全都一起涌现在脑海中,没有先后顺序,他就像三岁小孩一样,心中有的只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喜怒哀乐,因此说他只看到了现在。在他的叙述中,没有任何清晰的、有逻辑性的话语,他所说的都是一些表达小孩子喜怒哀乐的话语,这恰好符合三岁孩子的语言规律。班吉明白别人说了什么,自己想说什么,但他哼哼唧唧、嘟嘟哝哝半天还是表达不清楚。他试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做不到。

故事开篇,他就对“凯蒂”以及和“凯蒂”发音相似的词非常敏感。凯蒂是他的姐姐,对他非常关心和照顾,虽然他已经三十三岁,但姐姐仍然把他当小孩一样照顾,在这个颓废的家庭中,他唯有从姐姐那里才能够得到温暖、关心和爱,姐姐就是他的寄托和依靠,因此他对姐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虽然他是白痴,可不管姐姐发生任何事情,他都能立刻感觉出来。但凯蒂嫁人离开家之后,班吉就等于生活在了痛苦之中,家中唯一关心并照顾他的就只有黑人女佣迪尔西了,他只能依靠对姐姐的回忆来寻得一些安慰。班吉与姐姐凯蒂过去的点点滴滴代表着他整个快乐的过去,他的生活也受到了无意识过去的影响,他所有的记忆都渗透着姐姐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无意识中总希望姐姐再次回到自己身边,他无法适应没有姐姐的新环境。对姐姐的回忆能让他找到片刻的放松和安慰。当他顺着栅栏一直走到大铁门的时候,他联想到了1910年5月凯蒂小姐出嫁的情景,“你从大门里往外瞧有什么用啊,T.P.说。凯蒂小姐早就不知上哪儿去了。嫁了人了,离开你了。你拽着门哭哭喊喊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她可听不见你。他以为只要他到大门口去,凯蒂小姐就会回来的”〔1〕59。当班吉哭个不停的时候,迪尔西说:“给你这个。好了,快别哭了。”她递给班吉凯蒂的一只拖鞋,他就停住了哭声。然而过去只是过去,任何人都无法回到过去。“绵延是不可还原的,因此意识就不能两次处于同一种状态”〔2〕11。任何人都不能重新体验过去,班吉也是如此,他同姐姐的点点滴滴只存在于回忆当中,而非现在。

班吉能觉察出家里发生的变故,他能觉察出死亡,他知道祖母去世了,尽管他不太听得懂别人所说的话,但他能感觉出家里的死亡气息。他缺乏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的大脑里没有时间顺序,他也看不懂钟表上所显示的时间。在他看来,过去与现在都是一样的,全都一起涌现在脑海中,都能让他快乐或是悲伤。似乎过去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自发地在他身上随即发生,现在所发生的事很快地与过去融为一体,随之过去和现在又全都变成了延续性的现在。就如柏格森所说:“过去作为一个整体,在每个瞬间都跟随着我们。我们从最初的婴儿时期起所感到的、想到的以及意志所指向的一切,全都存在着。它们依在当前上面(而当前也即刻就要加入它们的行列),挤撞着意识的大门,而意识却没能将它们关在门外”〔2〕11。就班吉而言,过去、现在与未来全都混淆在了一起,难以区别开来。从他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时间概念中只有现在,一切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发生在眼前的瞬间,都是自发的,没有时间顺序的,进而也变成了记忆和忘却的循环,似乎没有终点。

二、昆丁的时间意识

昆丁是康普森家的长子,哈佛的学生,小说第二章的叙述者。通过他的叙述可以看出,昆丁是一个非常敏感、热情、有智慧的男孩,但作为没落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一种没落感始终跟随着他,致使他在精神和情感方面都非常地脆弱。他过分在乎妹妹凯蒂的贞操,他认为这与家族的荣誉以及自己的生死都是密切相关的。凯蒂的遭遇使昆丁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精神严重失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就投河自尽了。昆丁因为过分在乎家族的荣辱,以至于死咬住凯蒂的事不放,对他而言,就连“现在”都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更不用说美好的“未来”,作为哈佛的学生,他应该是非常有前途的。可他的眼里只有“过去”,他的一切心理活动和时间意识都停留在“过去”,凯蒂的事让他觉得羞愧难当、绝望不已,最终只能选择投河自尽。

“窗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里来了,听见表在嘀嗒嘀嗒地响”〔1〕75。这一段对钟表的描述和记忆引发了昆丁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他回忆起父亲交给他这只表时的情景,“这只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1〕75。在昆丁的意识流中,他清楚地记得父亲说过的话,这同时也暗示了父亲的时间态度和悲观失望的情绪深深影响了昆丁,他总是不经意地向昆丁传达一种悲观的时间态度和生活态度。“表是只靠在放硬领的纸盒上的,我躺在床上倾听他的嘀嗒声。实际上应该说是表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里。我想不见得有谁有意去听钟表的嘀嗒声”〔1〕75。“我起床,走到梳妆台前,伸手在台面上摸索,摸到了表,把它翻过来面朝下,然后回到床上”〔1〕76。“他瞧瞧自己的表,还有两分钟就要打铃了。他还在瞧他的表,他的嘴在动”〔1〕77。“这时我又能听到表的嘀嗒声了”〔1〕77。这只表可以说是康普森家族的象征,在小说第二章出现过六十一次,表明昆丁一直沉迷于康普森家族的点点滴滴以及这个家族所承载的历史。

“我们过去的感受、思考和希望无一不延伸到今天,与现在溶为一体,使你欲弃不能”〔2〕9。就昆丁而言,康普森家族的历史几乎代表了他整个的过去,而这整个的过去充塞了他所有的记忆,让他欲弃不能。他无法对家族的兴衰荣辱置之不理,他脑海里涌现出的都是这个家族里发生过的事情,致使他眼中只有过去,看不到现在和未来,对他来说现在和未来都是虚无缥缈的,因此他注定无法回到现实中来,一直过着悲伤而痛苦的生活,常常迷失自我,最终走向了死亡。“一个人若是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必须把握好过去向未来侵入的‘度’,若是单单为了生活在过去的快乐而生活在过去里,回忆虽然在他身上浮现到意识的光亮中,却对当前情势毫无裨益,他就几乎根本不适于做个行动者,而是个梦幻者”〔3〕。昆丁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几乎不可能,因为他只是个梦幻者,没有在生活中作出任何的行动。只有协调好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关系,昆丁才有可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太在乎过去,满脑子想的都是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快乐也好,痛苦也罢,在他眼里,只有过去才是真实存在的、不可改变的,现在是转瞬即逝的、难以控制的,未来则是虚幻的、飘忽不定的,这让他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昆丁一直在追寻一种永恒的、绝对完美的世界,在那里,他不需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和谐,如家庭的没落、南方的失陷以及凯蒂的失贞等等,然而他所追寻的这种世界是不存在的。他的时间概念里只有过去,没有现在,也就谈不上未来。他从未注意到当前所发生的事情,直至它们变成了过去,才会引起他的注意。过去对他来说就像一条隐秘的河流,从地下悄悄流走,毫无察觉。在他看来,现在是模糊不清的,将来更是捉摸不定、难以预测的,只有过去才是真实可靠的。正如柏格森所说:“过去作为一个整体,在每个瞬间都跟随着我们。我们可能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过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而我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全部过去去产生欲望,去发出意愿,去作出行动”〔2〕11。昆丁若想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必须通过过去来帮助当前的行动。可他无法跨越这一障碍,为了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他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

三、杰生的时间意识

杰生是康普森家的二儿子,小说第三章的叙述者。与他哥哥昆丁一样,杰生也将过去与现在孤立开来,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像昆丁那样沉迷于过去,他在乎的是现在和不远的将来。

他是康普森家唯一能够得到康普森太太疼爱的孩子。“我可得走了,别的孩子由你管,我把杰生带走。到谁也不认识我们的地方去,让他可以顺顺当当地长大,忘掉这一切。别的孩子都不爱我,他们压根儿没爱过什么,身上都有康普森家那股自私自利与莫名其妙的自高自大劲儿。杰生是唯一我信得过不用害怕的孩子”〔1〕101。康普森太太还这样表达过她对杰生的情感:“真不知道她(凯蒂)是不是我的孩子。除了杰生,他从来没给我带来片刻的痛苦。自从我第一次把他抱在怀里,我就知道他将是我的快乐和安慰”〔1〕102。

康普森太太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杰生,这使得杰生从小就与其他几个孩子产生了距离,同时也使杰生变得非常小气、自私和贪婪。这一点在凯蒂求他帮自己与女儿见面的时候,他与凯蒂做交易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杰生,如果你想办法让我见她一分钟,我给你五十块钱。’‘你根本拿不出五十块钱来,’我说。‘你干不干呢?我可以给你一百块,怎么样?’她说。‘只看一分钟,而且得按我的吩咐办,你即便给一千块钱我也不愿让她知道。’我说。‘把钱给我!’我说。那天晚上,我再一次数钱并且把钱放好时,我心里美滋滋的”〔1〕196-198。凯蒂是他的亲姐姐,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可就帮她这样一个小忙,杰生还讨价还价。由此可见,杰生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他眼里只有钱。对他而言,过去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只会让他觉得不快乐、无法忍受和丢脸,比如说,凯蒂只是给他和整个家族带来耻辱。然而,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他能够看到希望和短暂的未来,同时也让他对自己满怀信心。但是他在制订计划时,只考虑现在和不远的将来,而没有为自己长远的将来做任何打算。在他看来,一切的行动和计划都是以钱为中心的,金钱就是一切。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杰生拒绝接受任何情感。他也拒绝享受任何需要花时间和金钱的东西。他这种只看重眼前利益和不久的将来的态度让他完全忘了时间之流。在柏格森看来,“急促不连续的动作所以不优美,正是由于每个这样的动作是自足的而不预报后来会有什么动作。曲线所以比断线优美,正是由于曲线在时刻转变方向,每个新方向都被前一个方向指示出来。这样就发生了一种转变:原先我们在运动中看见轻松;一转变,我掌握了时间的川流,在现实中把住了未来,因而感觉愉快”〔4〕。遗憾的是,杰生未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四、结语

小说中,福克纳对人类的时间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5〕,他对班吉、昆丁和杰生的心理时间意识进行了关注和描写。班吉、昆丁和杰生持有不同的时间态度和时间意识,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旅途〔6-7〕。班吉只看到现在,昆丁却停留于过去,而杰生只在乎眼前和不久的将来。班吉、昆丁和杰生都未能处理好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关系,也未能真正领悟柏格森“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关系的真谛。

〔1〕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M〕.肖幸,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33-137.

〔4〕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5〕梁真,朱彩霞.锁不住的时间与解不开的宿命:浅析《喧嚣与骚动》中人物时间观与命运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65-67.

〔6〕李俊宇.从接受美学看《李尔王》中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效果〔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1):31-35.

〔7〕沈艳.浅析《喧嚣与骚动》的艺术手法〔J〕.文学教育:上,2010(8):108-109.

猜你喜欢

柏格森班吉凯蒂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凯蒂的伦敦圣诞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生生不息之美
为何时间:从柏格森、胡塞尔到海
浅析史蒂文斯《我们气候的诗》中蕴含的东西方哲学思想
班吉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