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崛起下的印日活跃外交分析

2013-03-22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亚洲印度日本

卫 灵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印度“东向政策”正稳步而快速向前推进,印度在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关系的同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和东亚国家也加大合作力度,与日本、韩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对日关系全面提升,将双边合作范围扩展到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

一、亚太区域秩序的调整和变动

亚太区域秩序和力量正处在调整、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崛起改变着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周边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认可,都不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经贸关系的热情,它们纷纷视中国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高度重视并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中国先后成为许多亚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以及重要的投资国家。而东亚另一大国——日本长期的经济不振,更加凸显中国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引领作用及其重要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广阔市场对各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亚太经济关系呈现以中国为重心的互动、重组态势。中国崛起下的亚洲经济秩序出现调整,亚洲经济格局的构建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的崛起速度的确超出了西方的预期,美国面对中国发展的现实,始终不愿正视和坦然接受。不仅如此,反而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症”,导致以各种方式揣测、抨击中国,制造事端,甚至诋毁中国形象。奥巴马政府强调美国是一个亚太国家,制定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在中国周边动作频频。对华博弈从黄海延至南海,充当与中国有南海岛屿争端国家的鼓动者、评论者,试图影响关系我国重大利益的南海问题,使双边问题多边化、国际化,为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扩大区域影响力设置障碍。国际社会有舆论认为,美国的实力和地区影响力正在走下坡路,但是它毕竟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在昔日亚太格局被打破、新的亚太秩序处于构建、变革之时,美国的亚太影响力和威慑力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亚太安全秩序的调整仍是以美国为主导,中国周边诸多国家的安全大都依托于美国的安全体系。正在构建中的所谓“希拉里主义”,在亚太地区就包括美国要继续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传统盟友的安全体系,其中日本仍是美国亚洲战略的“关键”所在,如副总统拜登所指出,美日关系在美国的联盟计划中具有实质性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美国欲将印度、越南、印尼等国也纳入其安全体系范围,开展军事安全合作。美国重返亚洲的行动,一方面展示了美国安全战略的重心所在,另一方面,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显然,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变动与经济秩序不同,呈现以美国为重心的互动重组、强化态势。对中国崛起抱有疑虑和戒备心理的国家,对美国的亚太外交很是欢迎,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平衡、缓解来自中国实力迅速增长的压力,应对亚洲巨人带来的所谓挑战。与中国尚存在领土、岛屿争端的国家,更是抓住中美在亚洲经济、安全领域的竞争态势加以充分利用,以谋取自身利益,并共同制衡中国,以便在中美博弈中拓展其在亚洲的地位。印度和日本在此方面找到了共同语言,这两个20世纪交往不多的国家,在中国崛起、亚洲秩序变动的大背景下密切合作。印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国今后发展的安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值得关注。

二、中国崛起下印日合作的深化

印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推出了“东向政策”,印度外交从印度洋迅速伸展至太平洋,其政策目标也从东南亚扩展至东亚地区。在东南亚,印度尤其重视发展与越南的关系,这是一个以强硬姿态占有中国岛屿、冷战时期与印度同样依赖于苏联援助、目前公开表示欢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国家。印越两国相互看好,积极开展双边军事外交。在东亚,印度与日本、韩国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先后被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下半年中日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关系紧张时,印日关系则持续升温,双方在政治、经济与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国合作凸显地缘战略上的意义。

冷战结束前,印度和日本的关系受东、西方对立的影响,表现冷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高层领导20多年没有交往。而21世纪的今天,南亚和东亚的这两个国家跨越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迅速走到一起。印度战略学家切拉尼曾表示,印日两个国家是天然盟友,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只有利益的共性;两国都不能依靠单打独斗来平衡亚洲的力量格局,所以要加强战略合作。当前切拉尼对亚洲局势的看法是:“亚洲比过去更容易爆发冲突,所以民主国家应该进行战略合作,结成价值共同体。”印度和日本在对外关系上有许多相似之处:20世纪都与中国发生过战争,目前又都与中国存在领土或岛屿争端;都对中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增长忧心忡忡,“中国威胁论”在两国很有市场,甚至把中国作为头号威胁;两国都不满足于做经济大国,力求成为政治、军事大国,都想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种种类似的特征和相同的目标使印日两国找到了利益的共同点。在亚洲力量格局改变的进程中,双方都有了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着力在安保领域、经济领域深化两国合作。

在防务安全上,中国是印度和日本长期以来关注与防范的对象,两国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均给予高度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先后制造的多版本“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中国的崛起使得一直想在亚洲居主导地位的日本感受到“威胁”,将中国视为冷战后“多元威胁”中的主要威胁之一。针对“威胁”,日本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多年来的年度军费总额及人均军费开支一直位于世界前列。2011年的日本《防卫白皮书》称:中国正大举扩充军力,中国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几乎所有邻国都有领土纠纷,鉴于有争议地区具有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地区紧张局势将进一步加剧,甚至有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白皮书以此作为日本应加强海上防御和进攻体系的理由。有日本学者甚至提出,要防范中国发动“珍珠港式袭击”,不禁让人想起“以己度人”一词。而印度一直对中国戒心很重,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在对华政策上表现为既表示愿与中国改善关系,又把遏制与防范中国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印度军费开支以每年7%耀8%的速度增长,2011年至2012年新财年的军费预算继续大幅增加。印度紧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并且将其与自身安全挂钩。印度有研究人员公开撰文说,中国在兰州军区和成都军区部署了以印度为目标的导弹,还增强了战略机动能力,印方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实际目标是印度。为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日本自卫队的海陆空参谋长和印度国防部长加强互访,双方着重商讨海上安全问题,并就中国的军力发展情况及时通报;同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和印度海军加紧海上联合演习,2012年7月双方的演习在东京附近海域举行,《纽约时报》对此有评论道:“如果你从遏制中国的角度去看,此次举动就合情合理了”〔1〕。此外,两国还建立了外长和国防部长的“2垣2”对话机制,使印日战略互动制度化。显然,两国的防务合作已在中国的家门口——西太平洋东亚区域展开。

在政治上,印日两国共同的政治诉求是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在实现其大国梦想的进程中有着与日本同样的政治追求,它对常任理事国席位之渴望与日本同样迫切。两国官方曾表示,希望联合国能尽快进行改革,并认为根据目前国际社会的现状,印度和日本都承认对方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适人选,双方决定在联合国改革,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问题上加强合作,在“入常”问题上相互支持。对日本而言,联合印度共同“争常”是有利的,因为如果与德国联合,尽管从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地域分配上减少了竞争,但是从南、北方的分配上看又加大了竞争,即日德两国都是发达国家,不仅如此,两国还同是二战的战败国,这种联手显然不利。比较而言,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从南、北方国家的比例协调来讲,日本与印度并不冲突,并且如与印度联合,日本不仅在舆论宣传上会更加有利,同时还能在日中政治关系下滑的情况下联手印度加大牵制中国的力度。而从印度来看,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要求“入常”的国家中也具有竞争优势,在亚洲秩序急剧变动的情况下,借助日本的能量扩大声势,在地缘政治的较量中不无益处。

在经济上,印日两国相互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印度众多的人口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日本十分看好作为“金砖四国”成员的印度的市场和人力资源。早在2003年,日本政府就把对外援助的重点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在对华经济援助连续大幅削减的同时,对印经济援助显著增加,从而使印度成为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最大受援国。印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与日本的经济互补关系不断拓展市场。印度是世界第五大稀土生产国,当媒体传出中国将减少对日稀土出口后,总理辛格立即兴奋地表示,印度将利用大好时机,促进与日本的稀土贸易合作。2007年两国启动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经济合作协定(EPA)谈判,2010年10月印度总理访日期间双方正式就经济合作协定达成一致,2011年2月在东京正式签署了该协定。这意味着在今后10年内,两国贸易总额中将有94%的产品关税将逐步降至零〔2〕。此外,对日本更为重要的是岛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日本4/5以上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国家,因此,印度洋的海上安全对于海湾石油供给线的畅通至关重要。印度扼守着这条运输线最重要的印度洋航道,日本加强与印度联系的纽带,密切双方的经济关系,对于保障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也是必要的。

印度和日本这两个与中国有着领土之争的国家,在南海的动向尤其值得关注,它们刻意介入南海资源开发事务,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也让中国因为领土领海问题被置于更多国家联手对付的境况下。印日两国此前在南海并无实质性利益,如今共同向南海伸手,不能排除有着获取资源以外的政治和领土利益意图。

三、对印日外交关系的理性分析

印度面对中国的崛起做出种种反应,亚太大国外交活跃,“东向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在亚洲的外交舞台上呈现强势。日本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下,发展同印度的经济和安全关系,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正好迎合了美国扩展亚洲安全体系的战略需求,有利于日美同盟的巩固,并形成联手遏制中国的态势。关于印日外交关系的走向,笔者也尝试从另一个视角作分析,以避免观察视角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在中日印关系中,相比中印、日印关系,中日关系比较黯淡也更为脆弱,近年来主要靠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向前推动。相对于中国和日本,可以说印度对外关系的开展是相对有利、相对主动的。对印度而言,第一,在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和日本都是极具影响力的大国,两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各有千秋。如果印度从战略上考量对华关系和对日关系的分量,是无法简单地说明孰轻孰重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中国的实力地位及发展势头,使得印度的对外政策目标不会以牺牲印中关系为代价发展对日关系,当需要进一步改善对华关系时,印度同样会强调发展印中关系的重要性。第二,尽管印度愿借助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增强牵制中国的砝码,甚至与中国叫板插手南海争端,但从根本上说它不同于美国的盟国日本,印度的大国战略追求和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存在战略性的矛盾,印度长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原则是做独立自主的大国,以不结盟作为外交原则。所以当日本迎合美国亚洲安全体系的扩展,巩固和强化日美同盟,与印度、越南等国刻意拉近距离之时,印度会有自己的考量。第三,由于战争原因和缺乏诚意的表现,日本在亚洲的国际形象不佳,这也是印度对日外交需要考虑的,印度会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开展对日关系,得到自己想要的实惠。

其实印度正是在借助美国的亚洲意图,并借助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寻找更多的外交机遇,以达到自身目的和追求,在亚洲地区的大国博弈中,在地区秩序的调整中找寻利益平衡点,谋取自己的最佳位置,也在对华、对日关系中力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印度与日本在某些利益共同点上可以走到一起,但是中国毕竟是一崛起的大国,并且是随时会牵动印度神经的相邻大国,印度如果不在乎印中关系受损,其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中日印是21世纪最可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亚洲国家,其中中国的总体水平将是三国之最。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印度的重要出口市场。因此,要想从战略上,通过加强印度与日本的关系长期有效地实现对中国的牵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涉及两国外交战略目标的吻合度及其长远的国家利益。

换个思维角度,在今天多极化的亚太格局和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调整是必然的。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日本作为亚洲大国越来越被印度视为可以拉拢的区域战略合作伙伴,日本也将改善对印关系作为抗衡中国崛起的重要手段;伴随印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上升,日本继续加大争取印度的力度也是必然。在这样一个各方利益重新分配、组合的状态下,我国的外交策略亦应不断调整以灵活应对,可充分发挥在亚洲经济格局中力量上升的优势,努力争取有利于中国对外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崛起一定会产生双重效应:目前印日两国加大力度寻求地区力量平衡,体现自身定位,消除中国崛起带来的压力、影响或所谓威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无法忽视与中国改善关系、增进合作的必要性。因此,即使印日密切两国关系且明确具有制衡中国的主观意图,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全球化条件下,要提升国家的地位和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不是靠遏制、牵制邻国的崛起,不是靠针对第三国的双边合作、多边联手,而是要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着眼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实现了地区的稳定才有可能带来亚洲国家的共同繁荣。

〔1〕Aarti Betigeri.As China Eyes Indian Ocean,Japan and India Pair Up on Defense〔EB/OL〕.(2012-08-06)〔2012-08-07〕.http://cn.nytimes.com/article/world/2012/08/06/c06defense/en/.

〔2〕于青,廖政军.日本印度签署经济合作协定:两国间怨源豫的产品关税将逐步降至零〔EB/OL〕.(2011-02-17)〔2012=08-07〕.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13942227.html.

猜你喜欢

亚洲印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黄金时代》日本版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印度式拆迁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