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关人”理论与古代小说评点

2013-03-22高日晖师帅帅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把关人金圣叹评点

高日晖,师帅帅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把关人”理论与古代小说评点

高日晖,师帅帅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传播中,也有很多“把关人”对小说的传播进行把关,其中,以评点者及其评点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评点者通过对文本的删削、润饰和阐释,按他们心中的大众规范和价值标准来处理文本,把他们认可的意义传播给大众,从而实现对小说的“把关”。

把关;传播;评点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他发现,信息总是沿着包含着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而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此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怀特认为,由于媒介的特殊地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起着重大的筛选、过滤作用,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一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信息只是全部信息中的少数。

文学的传播与一般的信息传播一样,基本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文学作品只有通过传播,被受众接受之后才能算是最终实现它的价值。同时,在文学传播中也有“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其中,担任“把关人”角色的既有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广播电视台以及这些媒介所负责的上级部门甚至是政府,也有一些特殊的读者——比如小说的评点者,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特殊的过滤、筛选,成为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一道道关卡。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传播主体与诗文传播主体相比,有着较为明确的创作目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传播受众而进行创作的,因此,在文学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种文学样式尤其值得注意[2]。在古代小说的传播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一批特殊的“把关人”,包括小说的评点者,他们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对小说的传播以及受众对作品的接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评点者或者是书坊主,或者是文士名流,虽然其中不乏伪托之人,但他们的文学修养都比较高。一方面,他们作为传播受众,本身对小说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他们也是传播主体,通过对小说的“把关”,诸如对小说的文本改动、版本修订、增删润色、文字批评、意义阐释等,使小说符合他们认为合理的规范或标准,以此来实现小说的再次传播。这样,他们就成了古代小说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一种小说批评方法。小说评点者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思想观念不同,艺术素养不同,批评目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小说在传播效果上的不同。有些小说的评点水平粗糙,致使小说湮没无闻;有些小说的评点则使小说声名大噪,广为流行,渐有取代最初版本的趋势。

根据评点者的自身构成,小说评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书商型,主要是书坊主或书坊主集合其周围下层文人来进行评点;二是文人型,多以个体的阅读自赏为基础,又希望在作品中获得精神快慰;三是综合型,兼有前两种评点思路,并以“导读性”为主要特色[3]。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能否认,评点都是一种把关行为。书坊主将小说评点看作是一种促销手段,虽然这种评点还不是很成熟,大多是作一些浅显的注释、简短的评论,但其中有着明确的把关动机,即促进小说的传播,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从严格意义上讲,文人以个体阅读自赏为基础的评点并不算是一种把关行为;但是这一评点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综合型的小说评点,这可以说是小说评点者作为把关人的一种自觉的把关行为。这类文人大多自觉地通过评点来逆推小说的思想主旨,同时也在思想和技巧上给予读者一定的引导,甚至通过修饰润色、增删改动来使得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小说,而且他们的评点在客观上确实造成了明显的把关效果,促进了小说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

依据“把关人”即小说评点者“把关”角度和力度的不同,小说评点的把关类型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删削式“把关”

在小说评点的把关类型中,首先应当注意的是删削式“把关”,这种方式的“把关”力度最大,主要表现在对小说文本的改动以及对小说版本的修订等方面。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首推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改。

明崇祯末年,金圣叹在袁无涯刻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的基础上完成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他将原书中招安故事及以后征辽、征方腊等情节删去,只保留前七十一回,变第一回为楔子,第二回到第七十一回为正文,并增加了“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一节。经过金圣叹“把关”后的七十回本《水浒传》逐渐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一度成为此后最流行的本子。

在明清时期,像金圣叹这样较大规模删改小说的情况确实罕见。金圣叹的把关目的并不像大多书坊主那样追求商业利润;也并非仅仅是为阅读自赏,或在评点中求得精神的快慰。可以说,金圣叹早已意识到自身所处的“把关人”地位,明确了自身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楔子总评中有“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4]这样的批语。具体分析其把关目的,可以看出,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删削式“把关”主要是基于其对明朝末年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诲盗”的思想观念。

本着这种目的,金圣叹对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进行了“把关”。

他明确了小说的主旨,指出梁山英雄起义是由于“乱自上作”,从而揭示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而且,他站在“忠义”的对立面来阐释《水浒传》,因此,他否定了《水浒传》的忠义主旨以及具体的忠义行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他首先去掉书名中的“忠义”二字,更重要的是,他将《水浒传》拦腰截断,大胆地删去了招安及征辽、征方腊等近五十回的内容,如此程度的把关行为在古代小说评点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另一方面,在对人物的具体评点中,他全面地否定了宋江身上“忠义”、“仁”、“孝”等品质,并将之斥为虚伪、欺骗,对其口诛笔伐;此外,即使对于“上上人物”的品评中也未见其使用“忠义”字眼[5]。

金圣叹的把关行为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方面,他对《水浒传》的改动在不同时代招致了不少非议、责难;另一方面,七十回本《水浒传》也一度成为此后最流行的版本,经过金圣叹“把关”的《水浒传》,保留了小说的精华部分,也使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大大增强,受到了读者受众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把关效果。

当然,删削式“把关”这一小说的把关类型并非只有这一个例。明清时期,改动他人小说的现象十分常见,在小说评点的早期,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者便在评点过程中对小说的情节作了不少改动,却只是将其标出而并未删去,并加上“可删”等字样。在毛本《三国》中,毛宗岗也对不少违背主旨的内容进行了删削,如删去了上方谷火烧司马懿时,诸葛亮欲将魏延一并烧死的细节,维护了诸葛亮的正面形象。

(二)润饰式“把关”

在小说评点的把关类型中,还有一种润饰式“把关”,即对原书进行润饰修改,删汰繁芜。这类评点者大多自觉站在把关人的角度或立场,遵循一定的把关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识来作出符合自身价值标准的评点,以达到满足读者受众阅读需求的目的,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小说。

以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为例。毛宗岗是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的润饰、加工,大致包括:修饰文辞,删削冗词赘语,增删故事内容,整理回目章节,削去讥讽蜀汉的语句,涤除论赞评语,等等。这些都在毛本《三国》凡例中提到。

毛宗岗在具体把关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把关原则,即尊刘贬曹;作为一个自觉的把关人,其多数把关行为都是依照这一原则而进行的。在小说中,毛氏尊蜀汉为正统,对罗贯中在小说中贬斥刘备的地方都加以美化,或尽量删去;对罗贯中在文中赞颂曹操的地方尽量加以丑化,把曹操的仁德斥为奸雄的权谋。此外,在小说回目中,对曹操的称呼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倾向,他多次将曹操称为“国贼”、“奸雄”,贬斥之意,一目了然。毛氏还在《读三国志法》中提出三国的“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操,他对这三个典型人物倾注了大量笔墨,力求突出他们性格中最主要的层面。

毛氏的把关行为不仅体现在小说的思想和内容上,还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回目、文辞等形式上。

罗本《三国》虽然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但毕竟还留有史传文学的痕迹,在结构布局上还并未完全成熟。因此,毛氏“将原文行文拖沓,不大清楚之处,大加整饰,而使之成为简洁通畅的文字”[6]。毛宗岗还修改了小说的回目,他将罗本的奇句回目改为偶句回目,并使其更加对仗押韵,使回目也成为小说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毛宗岗颇有才气,他还对罗本《三国》的文辞进行了润色加工。这些把关行为更多地考虑到了读者受众的阅读需要,使小说语言更为简洁、流畅而富有文采。此外,对于罗本《三国》中的诗词歌赋,他也根据不同情况或删或增,增强了其艺术性。

毛宗岗这种把关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价值判断,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读者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抵消了读者自身的价值判断,但总的说来,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收到了良好的把关效果。正因为毛氏的“把关”,才使得《三国演义》的主旨思想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艺术价值也大为增强。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使得《三国演义》实现了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三国故事、人物也深入读者内心,毛本《三国演义》也因此成为其后300多年最为流行的版本。

不独是《三国演义》,润饰式“把关”还体现在多部小说的评点中,如《西游证道书》。此书依据明代李卓吾评本《西游记》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删去了小说中过半的诗词偈语,即使保留下来的,也大多删繁就简。而且,《西游证道书》还删去了介绍唐僧的诗句,增加了第九回介绍唐僧身世。

(三)阐释式“把关”

在小说评点的把关类型中,阐释式“把关”可以说是“把关”力度最小的一类,但同时,它又是最为普遍的一类。不论是书坊主,抑或是文人,基本都采用这一把关类型。小说评点者通过对作品进行文字评点、意义阐释,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作品。

以下主要以《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评本”)为例。“李评本”的评点者实为明代的叶昼,他托李贽之名,“刻画摹仿”,其评点理论虽远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引导读者注重人物形象

叶昼在《凡例》中设立“批猴处”、“批趣处”,引导读者注意人物形象的鉴赏。他以“猴”字赞叹行者的顽皮,指出其本性;对于八戒的“呆状可笑”,行者的“尖态可喜”以及沙僧的“冷语可味”,也多以“趣”字作批。如第三十二回中八戒巡山,行者捉弄这一段,深刻描绘了八戒的懒惰呆板和行者的顽皮机智,叶昼在此连用多个“猴”、“趣”加以强调,并在回末总评中赞叹“描画孙行者顽处,猪八戒呆处,令人绝倒。化工笔也”[7]257。此外,对于唐僧,叶昼也在多处指出其迂腐。

2、为读者进行意义的阐释

叶昼生活在明中后期,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深刻,在评点中多从心学的角度来对《西游记》的主旨及细节进行阐释,挖掘其深刻寓意,引导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色。

叶昼先在全书第一回篇首的诗处作批:“‘释厄'二字,着眼。不能释厄,不如不读《西游》”[7]1;又在文中批注“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7]7;然后在回末的总批中评:“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7]9。这样,他在开篇便已指明《西游记》的主旨。此后,他又将全书主旨一一拈出,并在后文中逐步强化,引导读者明心见性,求得解脱。

3、对读者进行思想劝诫

叶昼在评点中常常表现出他对世人争名逐利的嘲讽,对当时黑暗现实的辛辣批判,以及对书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反思,并在评点中赋予自己的理解感悟,希望引起读者对世态人情的观照,从而达到劝诫的目的、“把关”的效果[8]。

叶昼多次在眉批、总批中提到世人对名利的追逐与执着,许多评语发人深思,极有深意。如第四回总批中有“定要做齐天大圣,到底名根不断,所以还受人束缚,受人驱使”[9]33;第一百回中有“你看若猴若猪若马,俱成正果,独有人反信不及,倒去为猴为猪为马,却不是大颠倒乎”[9]816,诸如这类评语,比比皆是。

此外,叶昼在书中常常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如在第四十八回总批中大发感慨“原来今日却是妖魔世界也”[9]396;也有对世人心机变化的讥讽,如第三十四回总批中有“转转变化,人以为奇矣,幻矣,不知人心之变化,实不止此”[9]275;还有多处流露出对当时假道学、假和尚、腐举子的无情讽刺。叶昼借这些评语寄予了他对读者的谆谆教诲。

作为《西游记》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叶昼考虑到读者对小说的接受,抱着对世人执迷不悟的痛心和对读者的谆谆劝诫,履行着“把关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可谓苦口婆心,尽职尽责。不过,他的具体把关行为也难免受到自身和历史局限性的左右,以致在评点中常常作出错误的评点,如他对书中女性的评价总是带有偏见,将她们斥为“妖魔”,从而造成对读者意义阐释上的误导。

总而言之,不论成功与否,小说评点都是“把关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把关行为,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把关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注意的是,小说评点只是小说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非传播的最终环节;小说传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不论是书商企图得到的商业传播行为的成功,还是文人期望获得的评价宗旨、评价观点等的被认可,都是如此。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其许多理论、方法都可以与文学相结合。当前,文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既有理论上的探索,也有就具体传播现象进行的分析。总的来说,文学与传播学的结合研究还不是太成熟,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当然,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使文学传播学的理论独立起来,从而使文学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一步丰富、充实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

[2]王立,纪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与小说研究新视角[J].明清小说研究,2007(02).

[3]谭帆.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J].文学遗产,1999(04). [4]施耐庵,金圣叹.金批水浒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2.

[5]洪雁,高日晖.从期待视野看金圣叹评点《水浒传》[J].湖南社会科学,2007(01).

[6]张虹.关于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再探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7]吴承恩,李卓吾.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257.

[8]李蕊芹,许勇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接受活动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9]吴承恩,李卓吾.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33.

The“Gatekeeper”Theory and Ancient Novel Commentaries

GAO Ri-hui,SHI Shuai-shuai
(School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Gatekeeper”Theo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gatekeeper' s”control is the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In the novel disse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many“gatekeepers”who controlled the dissemination of novels,highlighting their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as critics through their commentaries.By cutting down,polishing and interpreting,the“gatekeepers”handled tex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ublic norms and value criteria,and had the signifcance that they recognized disseminated to the public.

Control;Dissemination;Commentary

I206

:A

:1008-2395(2013)04-0033-04

2013-03-22

高日晖(1969-),男,大连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小说及理论研究;师帅帅(1989-),男,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把关人金圣叹评点
金圣叹刑场别子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幽默到死金圣叹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
翻译擂台(116)评点
牧童的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