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竹年画》

2013-03-17陈兴才,李方福,胡光葵

全国新书目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绵竹年画传统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是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堪称中华艺术之瑰宝。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竹木版年画名列其中。 绵竹年画是一种有着良好群众基础,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众多私人收藏;精品绵竹年画先后在美国、法国、英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此套丛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记录绵竹年画历史、代表作品、传承人和创新发展的权威出版物。

陈兴才,95岁,绵竹孝德镇人,绵竹年画“南派”代表艺人。几十年来,陈兴才翻刻了许多传统样式的年画作品,其技法熟练,并谙熟绵竹年画传统造型的方法。1994年,绵竹县人民政府授予陈兴才“绵竹年画艺术大师”称号,2007年陈兴才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李方福,绵竹拱星人,绵竹年画“北派”代表艺人。1994年,他绘制的《立锤武将》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同年,李方福被绵竹县人民政府评为“绵竹年画艺术大师”。2006年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称号。

胡光葵,四川省犍为县人,四川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绵竹年画资深创作者。其年画作品曾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50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览。

刘竹梅,四川绵竹人,供职于绵竹年画博物馆,任副研究馆员。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获奖。

完整纪录、弘扬传播地方特色艺术

年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许多年画艺人都是生活在乡镇的农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绵竹年画作为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地方特色,为弘扬和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绵竹新年画多为表现人民群众身边所发生的新事物新面貌,是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绵竹年画延续数百年达到艺术完善也是有坚实的基础。木板年画的产生和制作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远在雕版印刷刚刚兴起的唐代,四川就是刻版最发达的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四川雕版事业处于全国前列。

绵竹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对称、简练,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工艺独特,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该书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绵竹年画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特别从创新发展的标准归纳梳理了新年画的特点,一是绘画性强,上色全靠手工彩绘,与其他地区的“套版色印”年画有明显的区别;二是讲求构图的均衡对称、完整饱满和主题鲜明;三是注重整体布局,讲究明快、简练;四是以线造型,给人以刚柔相济的艺术享受。

“绵竹年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构图对称、简练,形象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工艺独特,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上述的研究结果以及牧羊有限公司的实践结果都表明了:在生产膨化沉性料的时候,增强调质效果能够带来比增加膨化机的剪切程度更好的饲料水中稳定性。如果从淀粉糊化的角度来思考该结论,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合理的解释。

在全国诸多年画产地中,绵竹年画独具一格,其主要制作方式既非全部水印套色,也不是半印半画,而是在印刷墨线的基础上由人工彩绘而成。最初印刷在纸上的墨线只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画工可以在此基础上放手绘制,这一点尚保持着古代的遗规。画工虽在墨线稿上作画,但并不完全受其制约,可以自由地放笔挥洒,具有很大随意发挥的余地。一幅墨线稿经过不同画工的加工,由于技艺高下、风格的差异、处理手法的不同,自然会形成幅幅各异的现象,这是绵竹年画与其他地区年画迥异之处。

绵竹年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辟邪迎祥、神佛崇拜、戏曲故事、讽世劝善、写景纪实、花鸟鱼虫等极为丰富的题材内容,又有明展明挂、勾金、花金、印金、水墨、常形、填水脚等那么多种绘画形式语言,即使使用同一块版印出来的稿本,经不同画师的手笔便可出现各不相同的神气。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传统年画比较,在木板印刷的基础上,绵竹年画附着较多手绘,有的甚至完全手绘,因此这里的画工们必定有着较高的绘画功夫。特别是“填水脚”,这种年画以木板印墨线,再以墨色粗略勾画,意笔草草,狂放不羁,让人感到生气勃勃、动中含静,舒畅而又精致,自由而又严谨。倘若没有长期积累的功夫,那三笔两笔的涂抹是不会让现代文化人赞不绝口的。

随着近现代文明不断向中国农村渗透,中国乡土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衣食住行到生产方式,从审美标准到思想观念,几千年积淀的牢固的精神长城不断地受到新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居住条件的改变对传统年画的需求急剧萎缩,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人类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理由。当年,一代文豪鲁迅也极力推崇中国的民间木版年画,并广为收藏,呼吁人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当前,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就是集全社会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理、收集、研究传统民间艺术,尽可能翔实客观地将它记录下来。当今社会一大批有识之士已经积极地投身到传统文化的抢救传承工作之中,但个人的力量必定是有限的。将这些零散的成果全面系统地整理保存,使后来的研究者和继承者能够得到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这正是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绵竹年画》丛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出版社在强化全程管理确保项目质量方面高度重视了制度建设,严格把握政策导向,实行从选题策划、项目申报到实施的全程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项目申报阶段,发挥多民族文化交融地区特色优势,从民族文化传承和服务民族地区群众角度入手,结合“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编制实施,深入挖掘精品项目进行申报。在及时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定时定点跟踪进度的监管机制,保证了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严把内容质量关。有关出版单位按照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原则,采取了多种形式、切实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在三审三校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编辑加工和校对次数,特别注意把握民族、宗教政策的尺度和规范出版语言,确保项目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分册介绍:

1.《五颜六色——中国传统绵竹年画制作全过程》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的描述。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民间年画,绵竹年画在制作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地方的和民间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得绵竹年画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全书以丰富的图片表现绵竹年画特殊的制作工艺,对其纸张、工具、颜料、刻板、印制、着色等全过程进行真实再现。书稿叙述生动并循序渐进,对读者了解绵竹年画的制作有一定帮助。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名为传统绵竹年画精选。本书全面介绍了传统年画的制作历史和发展脉络,收录了众多传统年画精品,为读者全面了解年画的精髓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 该书全面收录国内博物馆及私人藏家的传统绵竹年画精品,涵盖绵竹年画的所有门类。

3.《海内外遗珍——世界各地散藏传统绵竹年画》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在国外的藏品的叙述与介绍。绵竹年画早在20世纪初就被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足以表明其独特艺术性,足以表明东方艺术的魅力。书稿对读者了解绵竹年画在海外的影响有积极作用,收录海外各大博物馆珍藏的绵竹年画精品170幅。

陈兴才 李方福 胡光葵 等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02

4.《中国绵竹年画创新年画集》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从时代文化的视角分析,绵竹年画在不同发展时期都体现出各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现象,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绵竹年画是未来的必然选择。这本年画集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年画的继承者和研究者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

5.《中国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上下册)》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绵竹年画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之一,现今仅存的传承人极少。该书对国家授予的绵竹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介绍,结合绵竹年画近代发展史,从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及其作品展示等方面来梳理绵竹年画的特点、风格和流派,对绵竹年画的保护工作极具珍贵性和紧迫性,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6.《中国绵竹年画研究》

为绵竹年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主要是对绵竹年画的艺术形式及特点,以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研讨。书稿以史为据,以画为证,叙述生动,有学术价值,对读者全面认识、深入了解绵竹年画有积极作用。该卷收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绵竹年画的论文资料,对绵竹年画的理论研究及历史沿革记录详尽。

猜你喜欢

绵竹年画传统
清代绵竹年画《迎春图》艺术特色分析
少年力斗传统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