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总目录

2013-03-15

艺术评论 2013年12期
关键词:艺术

2013年总目录

2013年第1期

特别策划·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

02 中外舞蹈交流中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欧建平

05 中国职业化民间舞的形成与走向 刘建

08 时代的晚上 肖向荣——主流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发展

14 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 朱敏

方家谈

20 上海对中国近现代戏剧的意义和责任 龚和德——2012年6月15日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演讲

关注·《白鹿原》的多维艺术阐释

28 当之无愧的“民族秘史” 白烨——陈忠实与《白鹿原》漫说

34 漂移在文学、艺术与商业之间 张阿利 张黎——评电影《白鹿原》

40 探索民族化、个性化的戏剧表达 胡薇——反思话剧《白鹿原》的创作得失

44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舞剧《白鹿原》 田培培

视听·现代音乐,你将何去何从?(下)

49 声音新概念与声音经验新类型并及通过声音立言 韩锺恩

53 走近现代音乐 叶国辉——来自德国达姆斯塔特国际现代音乐暑期班和匈牙利非音乐厅音乐会的启示

58 现代音乐中的性格塑造 金平——论歌剧《咏·别》中的音乐动机和戏剧性的关系

纪念·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5周年

63 机遇与挑战,传承与创新 许舒亚——在2012全国音乐艺术学院院长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研索

66 社会再生产:当代艺术文化生产力之我见 程原

69 第三种文化创生力 姚达——中国的艺术基金会

品·评·介

75 站上中国人物绘画艺术的高地 阿莹——试论王西京的艺术创新与美学贡献

81 曲艺人才培养亟待突破制度瓶颈 吴文科——写在“第四届中国曲艺团长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之际

85 民间走出的戏曲红梅 刘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评述

87 从中大古琴周看香港古琴生态现状点滴 陈耀红

90 再看牡丹 汪班——谈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纽约演出

95 从文本移情到文化释怀 张建国——评《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

音乐理论

100 磁县迓鼓的传承与拓展模式研究 李润生

104 涪江号子与川江号子的比较初探 蔡玲

107 为有源头活水来 陈柳 吴姝岚 胡晓东——谈项阳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理念中的“制度化”指引

110 简析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群体接纳和认同 何茜——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心路历程

114 论文昌洞经古乐的价值 张盼

117 歌唱中“声”与“气”运用的基本技法 焦健

艺术设计

120 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张琦

123 景观改造与生态重塑:工业废弃地改造中公共艺术的介入 张苏卉

127 论公共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关系 姜胜杰

129 跨越边界 余雁——多元视角下的设计思维

132 现代都市目标下传统建筑传承对塑造宁波特色 张友军文化城市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

美术与教育

136 寄至味于澹泊 邓维明——略论宋代绘画的“平淡”审美现象

139 涵养品性 传承师道 肖弋——解读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中师范生的习得

141 浅谈现代岩彩画的审美特性 李素艳

144 古朴典雅 相映成趣 刘清云——论现代陶艺中的祥和民俗风

146 陶瓷绘画的意境营造 李锋 王智鸿

2013年第2期

特别策划:十八大报告学习·文艺理论篇

02 科学发展观与文艺发展路 陆贵山

05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学 董学文

重点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台阶 刘魁立

12 将非遗保护实践与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美芳

1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隆重举行 吴昊 孔德平

关注:越剧《江南好人》

艺术访谈录 唐凌

17 郭小男:一场执着的相遇

22 茅威涛:越剧是我的宗教,舞台是我的佛门

26 艺术探索者的胆识与勇气 叶廷芳——简评越剧改编本《江南好人》的演出

观察:文艺中国风

31 从时尚中国风劲吹看消费社会对文化主体性的诉求 吴洪

34 影像“地道战” 毛尖

37 中国风与文化主体性想象 杭春晓

研索

40 戏曲音乐的集体情感表达特质及可表演性 王评章

视野:中国电影创作研究

46 类型·视听·技术 梁 明 杨天东——“后新政时代”的中国电影创作反思

52 一剧之本 苏小卫

54 产业链视角下的电影故事创意策划 刘藩 刘婧雅

64 风格VS类型:电影少壮派的2012 吴冠平

68 无处发声的中国编剧 陈林侠——以《辛亥革命》剧本与电影比较为核心

回望

74 被遮蔽的实验 张小涛——2000年以来中国独立动画的实验之旅

81 为民生呐喊,为民族增辉 张忆周——纪念著名版画家张漾兮先生诞辰100周年

86 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30年 欧建平

品·评·介

89 “诗书画同核”与“志在笔墨” 郭英德——启功先生《谈诗书画的关系》读后

97 “士”的传统与“新文人画” 田青——读刘明康美术作品集《旧忆》

99 游心之所在 王艺——谈徐小东、林茂风景作品的回归与创造

101 简洁是大师的境界 宋宝珍——彼得·布鲁克和他的戏剧《情人的衣服》

视听

108 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 薛永武 刘佳

112 当“等待”成为存在本身 姚佳根 王珩——《等待戈多》解析

115 随动的声音 肖蕊恋——对舞蹈与音乐关系的思考

118 满族“东海莽式”乐舞文化寻根 高明星 郁正民

121 达达主义视角下的电子音乐 王桢

美术与设计

125 书法艺术中“以丑为美”论再认识 姚铁力

127 穿针引线话苏绣 传道授业说育人 葛鸿志

130 园林式餐厅空间导视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阐释 李鸿明

134 传统装饰运用于当代家居设计的视觉审美研究 齐 霞 袁乐辉

137 论现代艺术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王万兴 赵永丽

音乐

139 高校声乐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李娜

143 对音乐作品学习步骤的思考 郭芸——有感于第七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

146 探寻人类乐器的原始基因 林海

149 原词新调:一种多维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歌再创作 邢连秦

152 一部汇集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新成果的译作 宋玉红——张伯瑜编译《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读后

2013年第3期

特别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俗节庆

02 农耕仪礼、春节文化与传承保护 陶立璠

05 非遗节日保护之“结”与研究框架 董晓萍

09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顾 军 苑 利

关注:李安和他的电影

15 李安的《分界线》: 三十年细说从头 王楠——丹·柯林曼教授访谈

18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三重叙事 朱其

21 生活是一场关于信仰的奇观 李铭韬——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研索

24 “艺术民主”的命题指涉、历史参照与现实反思 王列生

盘点:2012年度艺术学回顾与展望

41 艺术学:独立学门旗不湿? 王一川

45 2012年中国设计学科发展趋向解读 李江

50 2012年美术学发展概述 刘科

56 2012年中国音乐学研究纵览 刘小龙

60 2012年舞蹈学发展概述 闫桢桢

65 2012年电影学发展概述 赵立诺

回望

69 一边落叶 一边开花 周明——悼念诗人雷抒雁

71 水流云在 梁秉堃——深切缅怀于是之先生

品·评·介

78 妙画润瓷 吕品田——李岗的水墨画和绘瓷艺术

80 永不消逝的“真理” 胡士平——歌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

85 《风雪夜归人》的深刻人性 任鸣

87 名木新容 繁花似锦 秦华生——京剧《韩玉娘》改编演出漫议

89 诗性·真情·超越 朱为总——对杨小青导演艺术成就的又一种解读

94 审慎地面对两重“历史” 胡晓军——从昆剧《景阳钟变》看历史题材古典戏曲文本的当代创编

98 《一代宗师》的改变与延续 赵卫防

101 《一九四二》:没有终点的苦难旅程 秦喜清

美术与设计

103 浅谈现代西方设计理论中伦理诉求演变 曹盛盛

106 论道家的审美理念与现代和谐设计 冯玉雪

110 试论线条艺术在插图设计中表现出的情感 马莉

113 论动画角色表演的动作设计 吴健

116 凤翔年画的地方标识性文化形象探索 周晓

118 “文人画”的当代价值与历史担当 唐滨

121 论胶东地区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经营生态与传承 邢玉翠 李永昌

音 乐

125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赵毅

128 西洋花腔的装饰音与中国民歌的装饰音之比较 马安平

132 汪立三钢琴作品文化价值意义的追寻 别克

陶 艺

136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代陶艺教学 刘颖睿

138 论日用陶瓷设计的文化诉求 李慧文

140 浅谈当代学院派陶艺创作现状 吴礼新

143 架起设计、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潘玲霞 朱彬——论设计师的任务与责任

2013年第4期

特别策划·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03 保留:舞台艺术的最高境界 康式昭

09 穿越历史时空的艺术魅力 冯双白

13 金杯口碑铸就的当代舞台艺术丰碑 居其宏——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部分获奖作品创作成就评述

23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与戏曲的传承 傅谨

关注·“乐咏中国”——世界作曲家谱写中国

31 在音乐中感受中国 唐凌——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访谈录

35 掠影·声音·中国 卡列维·阿霍 迈克尔·戈登 等

42 印象《乐咏中国》 和云峰

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50周年

5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我们 童道明

55 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意义 王晓鹰

58 科学·全面·开放 林荫宇——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50年

观察·当代喜剧电影创作

65 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 饶曙光

72 喜剧电影的新美学与新文化 陈旭光——从《泰》《西游降魔篇》看当下喜剧电影的新格局和新态势

77 社会无意识、自由狂欢与讽刺批判 刘藩——论我国喜剧片创作

84 合拍之下港式喜剧的北上症候 谭政

品·评·介

90 “春晚”文化与文化“春晚” 于平

93 风骨与脊梁 周育德——越剧《马寅初》观后

96 德米尔:文舞双全的编导大师 欧建平

100 走近,走进《大宅门》 刘深

104 打造中国的音乐剧“全产业链” 慕羽——音乐剧《猫》中文版的艺术与产业之路

114 文人和文人画 刘波

118 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江山月

120 古典家具研究现状与问题 梁旻

124 居住区景观环境过度设计探讨 王新宇

视听

128 李纯一与中国音乐史学 “史证范式”的建立 肖艳

134 探析景德镇礼品瓷设计的吉祥观 袁乐辉 齐霞

136 混搭艺术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郑铭磊

139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日用陶瓷设计中的构建 刘红

142 浅谈媒介对推动民族歌曲传播的帮助 张晓理 宋世宗

2013年第5期

特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

02 承传经典 开创未来 王文章——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致辞

03 共享艺术经典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方家谈

07 如何从社会角度探讨戏曲样式 刘厚生

视野:戏曲音乐建设

13 方言、声腔与戏曲音乐创作 季国平

17 现代戏曲音乐发展之路 汪人元

21 当代戏曲音乐创作的两个问题 路应昆

25 张庚论戏剧戏曲音乐 孔培培

观察:当代少数民族电影

33 多民族电影与“中国梦” 牛颂

37 奇观化,模式化,陌生化,平面化,空心化 聂伟——新世纪以来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问题与症结分析

41 作为区域电影的新疆电影 张华

46 民族题材电影的社会生态与文化表达 胡谱忠——第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影片述评

研索:2012中国艺术教育

52 问题与展望 周星——2012中国艺术教育整体发展要况

56 2012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 北师大艺术教育课题组——高校篇、中学篇、小学篇、学前篇

观点

67 重建舞蹈的文化理想 于平

舞台

70 江山代有才人出 王安葵——期待戏曲文学的新突破

72 惊世炫目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林克欢

75 玉兰花开春自来 宋宝珍 马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京演出剧目漫评

80 从他们中间认出自己 高音——中国舞台上的以色列戏剧

84 论戏曲经典剧目多版本现象 洪艳

87 《瑶族舞曲》的突破与瑶族音乐文化的危机 张佩宜

光影

90 织一幅云图什么样针儿?弹一曲钢的琴什么样音儿? 黄纪苏

93 《悲惨世界》:穿越光与影的性灵之歌 陈志音

97 二十年后,再见“西游” 赵博雅——《西游降魔篇》叙事主题的读解

视觉

101 依循传统 流有新意 陈传席 胡抗美 刘万鸣——徐福山书画印象

103 旧时风景 王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风景画简介

107 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当下解读 王鹭

110 战国与古希腊雕塑的当代审美启示 江林

114 从茶包装变迁看当代包装设计语言 倪洋

陶艺

117 浅议陶瓷发展史上的“红店佬” 王淑凝

119 浅析陶艺设计中的空白意境 饶舜 刘静

122 畲族传统图案元素在龙泉青瓷上的装饰应用 雷慧珍

126 意象墨彩 破土而出 陈雨前

——喜读冯林华先生高温色釉墨彩作品

2013年第6期

特别策划·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02 “大当代观”与“主体建构意识” 范迪安

04 关于“当代艺术”概念的自主性阐释 潘公凯

05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 吴为山

关注·交响南音《陈三五娘》

07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之路 傅庚辰

10 古韵新声:用民族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杜鸣心

12 交响南音探索历程及对古乐现代化的思考 何占豪

14 满怀虔敬 温故知新 紫茵

18 中西融合 古韵新声 本刊编辑部——交响南音《陈三五娘》学术研讨会综述

视野·儿童剧创作

22 播种春天 放飞理想 陈迎宪——儿童剧的欣喜与忧思

27 探索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 廖向红

31 崭新的探索:从几台儿童剧好戏说起 欧阳逸冰

纪念·田汉诞辰115周年/葛一虹百年诞辰

35 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 丁罗男 计敏

39 纪念葛一虹百年诞辰暨《葛一虹文集》出版研讨会发言摘要周巍峙 于光远 刘厚生 等

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音乐

49 在探索中前行 樊祖荫

53 再议“胜芳现象” 项 阳 董旭彤——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相关问题

舞动

58 执著的盘桓,真好! 于平——中央芭蕾舞团第四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观后

光影

60 倾斜的天空 贾磊磊——《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文化取向

65 《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阐述 薛晓路

曲韵

67 从偷窥、仰望到正视自我 王安祈——台湾京剧创作的心境转折

70 让地方戏曲的根扎得更深 王晓鹰 王蕴明 龚和德——张曼君导演艺术三人谈

76 表演为中心:戏曲创作规律探析 田志平

80 曲艺创演呼唤传统的回归 王春辉

文房

83 从《悲惨世界》到《1942》:近期中外文学经典改编 张慧瑜

87 行云流水韵味浓 冯振翼——读郑恩波译著《母亲阿尔巴尼亚》

乐语

89 歌剧《原野》“立意”及金子的形象塑造 颜碧波

92 声乐表演中的艺术创造 曲洪启 何艳霞

95 电子时代话钢琴 朱永安

98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视角拓宽 隋欣

101 佛法同源 梵响有授 郭 波 徐爱珍

104 从《迷娘》看舒曼艺术歌曲的特色 陈蓓

视觉

107 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与精神传承 郑欲晓

111 窗外——绘画艺术的观看方式 范佩俊

115 广告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孟光伟

117 城市公共设施创意设计 周韧

陶艺

121 陶艺与民生 刘颖睿

123 日常消费视野下的绿色设计 余剑峰 朱彬

126 当代陶艺中的广彩传承 黄修林 胡静滢

2013年第7期

特别策划:中国电影“走出去”

02 论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与国际化转型 丁亚平

08 华语电影的东方视野与国际视野 章柏青——以李安电影为例谈华语电影走向世界

11 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与外语网络平台的构建 李道新

17 奥斯卡之梦 杨剑龙 孔小彬——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聚焦:民族器乐创作谈

22 我写民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 金湘

26 提纯音乐境界,承担更多文化责任 唐建平——关于《后土》的创作思考

29 从手法与观念的变迁看民乐的发展趋势 王安潮——“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的民乐解析

研索

35 繁荣戏曲需要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勇于创新 曲润海

40 中国戏曲与中华文明建设 卢昂

视野:民营美术馆文化生态考察

47 仿佛只有春天的中国民营美术馆 赵松

50 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运营问题与身份尴尬 葛斐尔

观察:戏曲现代性思辨

55 要现代性的壳,还是要现代性的实? 毛小雨

58 中国戏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状刍议 李伟

62 他律与自律:当下戏曲现代戏生态掠影 万素

舞动

68 欢乐,向每个人发出邀请 于平——当代舞剧《一起跳舞吧》观后

舞台

71 现代戏创作的广阔之路 孙豹隐 孙昭——评大半个世纪以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

75 多明戈与国家大剧院版《纳布科》 王纪宴

79 五月盛开的室内乐花簇 景作人——2013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观后感

85 纯正的德国音色 林琳——马泽尔与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会

乐动

88 青歌赛三十而立的成熟与不足 傅显舟

90 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 陈燕——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艺品

93 音容宛然说戏梦,铿锵激越唱戏魂 周传家——纪录片《京剧》为京剧写真

96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刍议 何玉蔚

101 表演专业对实操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芦珊

105 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文献的诠释与英译 肖俊一

视觉

108 《天工开物》造物设计艺术思想研究 李波

111 综合绘画与空间维度 胡亚强

113 综合绘画面面观 姚尔畅

117 构筑中国绘画的文学性 李素艳

120 论中国动画对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王万兴 赵永丽

陶艺

122 系统理论与陶瓷产品设计 张明春 杨玲

126 “漆”与“陶”的交融——以“器”与“建盏”为例 周亚东

2013年第8期

特别策划·传统剧目的当代改编

02 从新的视角看传统戏及其改编 安葵

05 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林毓熙—— 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展演说开去

09 经典改编:拓宽戏曲传承之路 刘佳

纪念·百年《春之祭》

15 《春之祭》:百年先锋为哪般? 欧建平

22 《春之祭》的百年祭礼:身体语言的致敬和反思 慕羽

30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 班丽霞

关注·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36 上帝之死与最后一个人的漫长征途 赵晗

38 漫谈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的灯光设计 张南

观察·海派戏剧

42 略论海派话剧的市场意识 汤逸佩

47 若得山花烂漫时 何必问归处 张震——海派戏曲前景刍议

53 海派话剧的沉沦 李伟

57 海派·剧作家 郭晨子

视野·中国美术馆50周年馆庆

62 与时代同行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

64 中国美术馆 梁江——为美术事业和公众服务50年

回望·赵无极

67 关于赵无极先生 杨飞云

68 从赵无极现象看中国画西进与回潮 马榕君

聚焦·石磊剧作与理论研讨会

73 一个人的主义 田中禾——“新古典主义”对中国当代戏曲的意义

77 百花齐放中的“新古典主义” 周育德

79 豫剧文化中的石磊现象 谢柏梁

81 为了豫剧艺术在台湾的传承与提升 石磊——五渡海峡讲学、导戏纪

乐动

85 用忠诚铸就辉煌 顾小英——写在总政歌舞团建团60周年

88 船上的故事 王建军——小议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洪湖赤卫队》

91 枣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传承 张雁

94 黑龙江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困境及走向 李红梅

96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吴惠敏

艺品

99 谁的青春会永不腐朽 胡疆锋——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风格和形态

103 动漫衍生产品的互动性研究 王万兴 赵永丽

105 从《墨子》透视柳琴戏的当代发展 张敏

108 试论现代环境陶艺与多学科门类的关系 詹伟

水墨

110 当代水墨与身体叙事 彭莱

114 目识心记:水墨创作谈 佘松

116 水墨动画发展现状反思 黄爱民

造型

120 中国当代艺术国人形象的类型化表现与误读 周青

122 艺术与政治的变奏 陈向兵 刘颖悟——1949-1976年广东油画创作研究

120 绘画中的主观阴影研究 程俊杰

122 绘画传统的决裂与颠覆 钱江——从未来主义到达达主义

2013年第9期

特稿

01 《戏曲艺术评论集》自序 王文章

特别策划·中国电影批评现状及发展

04 如何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 丁亚平

10 重建电影批评体系和权威 饶曙光

18 产业化时代影评特征及营销启示 赵卫防

传统与现代·古琴在中国

23 当代琴乐体系与述作阐释之刍议 吴文光

26 文人阶层消亡与当代古琴人文精神之缺失 章华英

观察·中国电视剧创作把脉

31 电视剧娱乐僭越审美的文化艺术分析 许婧——当前中国电视剧类型创作中的娱乐泛滥问题

36 电视剧特性新议 冯巍

39 电视剧创作手法的两点冷思 包新宇

研索

42 艺术语境:艺术理论新焦点 李心峰

44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顾孟潮

视野·“教育戏剧”探索

49 “教育性戏剧”在中国 李婴宁

53 权力转移:教育戏剧理论漫谈 沈亮

58 理论缝隙与现实广场中的教育戏剧 王 楠 李铭韬

论坛

63 莫言纵论中国文学与文化 李飞跃

舞台

65 向艺术的纯粹致敬 任鸣——话剧《燃烧的梵高》导演阐述

70 形美而神存 两美齐于一 彭维——期待程派《洛水伊人》

72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隐匿身份 突出身体 慕羽

76 《阿依达》:天津歌剧舞台上的又一道风景 景作人——观天津大剧院歌剧《阿依达》有感

书评

80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刘金祥——《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版)引发的思考

造型

83 墨守成规与颠覆传统 周午生——试论陈洪绶花鸟画的复杂性和原创性

87 走向心灵的真实 张永——从法国野兽派到德国表现主义

90 学院派动画的起源及其风格特征 康修机 郭鑫

94 临帖的“出”与“入” 徐德 徐敏——胡抗美书学思想讨论

97 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符号的玄幻迷局 周青

教育

100 学校艺术教育自觉刍议 万丽君

103 文学名著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道德的救赎价值 徐桂萍

106 产品设计课程中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研究 姚君

108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创造力培养 喻意

乐语

111 当代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谭翕予

115 音乐在当代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陈建林

设计

118 皮影部件数字化提取系统研究设计 许瑾

121 经纬线接续的服饰文明 苏小燕——凉山彝族“腰机”织布技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24 探析景德镇生肖瓷设计与吉祥观 齐霞 袁乐辉

2013年第10期

特别策划:《艺术评论》创刊10周年·文艺批评反思与期盼

10 重拾艺术评论的尊严 王蒙

12 关于电视剧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哲学思考 仲呈祥

19 人生难忘是初衷 田青

22 戏剧评论家,请你“亮剑”! 孟冰

24 坚守电影评论品格 王人殷

展望

27 京剧:回顾与展望 尚长荣——写在《艺术评论》创刊十周年之际

艺谈

31 补缀那一方坍塌的文化天空(上) 盛和煜

关注:歌剧《俄狄浦斯王》

38 音乐只表达音乐自身 唐 凌——歌剧《俄狄浦斯王》导演易立明访谈录

47 《俄狄浦斯王》:于古今虚实之间 王纪宴

我要说

51 让“男宝贝”更多更壮些 周育德

57 艺术是孤儿,需要领养! 彭俐

叩问

60 “伟大作家”能“呼唤”吗? 阎纲

现象

63 音乐剧舞美大制作的弊病 周英

传承

73 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吕品田

一家之言

77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金湘

忧思:古琴在当代

78 保护古琴遗产! 许健

81 商业化背景之下的琴乐危机 章华英

观察: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

88 探索小剧场戏剧艺术发展的途径 廖向红

92 为小剧场戏剧“发声” 温大勇

现场: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97 变位——中国艺术方式的威尼斯显现王春辰

101 剧场、封神榜、狂欢节? 张小涛

读书

105 强化艺术的当代性评论 王文章

107 用色彩说话的作家 周明——读陈奕纯散文有感

看影视

109 个人解放与社会守成的悖谬 王一川——我看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离婚”

121 经典名著“遭遇”3D改编 王宜文——《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观剧

125 用情过度带来的叙事偏移 徐 健——评话剧《推拿》

作品与人

134 传统的滋养与创造性转化 单跃进——王仁杰梨园戏剧作二题

且行且吟

138 我所走过的路 邓友梅

中国戏曲系列·黄梅戏

147 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 蒋建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60周年

150 跌落死亡深渊的羸马 康式昭——我看黄梅戏《雷雨》

155 独辟蹊径塑秋魂 王敏——谈黄梅戏《风雨丽人行》

2013年第11期

特稿·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06 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贺信

07 蔡武部长“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致辞

08 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名单

方家谈

09 地方戏曲要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刘厚生

关注·云戏剧《上海奥德赛》

13 西岸,历史追忆与远行建构 许江

14 《上海奥德赛》叙事报告 牟森

20 与“云戏剧”有关 马楠

大家·王蒙文学创作60周年

35 王 蒙——永远的大青年 何建明

艺谈

38 补缀那一方坍塌的文化天空(下) 盛和煜

回望

42 人格尊严的悲歌——李龙云和他的“小井” 郭启宏

热点 ·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46 非理性的激情 李国华——谈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

影像阅读·新世纪青春片

51 小时代,或个人青春的独奏 陈瑜 曾军——《致青春》、《小时代》和《青春派》的青春主题

55 新世纪青春片的类型化叙事 刘藩 刘婧雅

观察与思考

61 黄土地上盛开的奇葩 白阿莹

68 惊喜之后亦深思 景作人——有感于第二届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周

论坛

73 影视艺术为文化大师立传的困境 周由强 陶璐——电视连续剧《徐悲鸿》众人谈

传承

78 “世家”,我们努力传承 王安维

84 提纯艺术境界,承担文化责任 刘立明——恭王府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营造

观剧

88 舞剧《孔子》的文化担当 于 平

92 《大汉苏武》:“宣叙”顺耳,“咏叹”入心 陈志音

书法

101 学理、情感与日常书写的回归 朱中原——李一书法读后

听音乐

101 大地之歌 杨晓晓——记纽约叶小纲作品音乐会

看电影

107 《环太平洋》:无所附着的英雄主义 苏往

2013年第12期

特稿

6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再版前言 王文章

经典:《雷雨》问世80周年

8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王晓鹰

16 新面目《雷雨》的煅烧 王延松

纪念

22 革命的浪漫诗人文论家 王一川——黄药眠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

大家

27 幽默大家黄永玉 刘骁纯

现象

31 守望电视剧艺术的精神家园 曾庆瑞

视野

36 精彩纷呈的芭蕾盛宴 欧建平——马林斯基芭蕾剧团的中国演出

关注

57 进程——写在新时代的边上 高士明

言论

63 以心灵为界 彭俐

论坛

67 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第一届全国青年论坛 祝东力

回望

69 余笑予的戏剧导演人生 林毓熙

人物

74 精在机趣 许江——郭小男导演艺术有感

传承

76 长调之美与传承之忧 和云峰

81 “戏曲音乐伴奏新模式” 引发的思考 王志明

观察与思考

84 梅香“杭越” 王蕴明

关于诗

87 尊重殊途 期许同归 胡晓军——谈古体诗词与新诗的生存与发展

读书

91 填补戏曲史学空白,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肖宜悦——读王文章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

观剧

95 歌剧《宋庆龄》:一个伟大女性的咏叹调 紫茵

书画:董唯与他的ipad绘画

99 沉淀与再现 孙旭光

101 游戏 董唯

听音乐

103 超级乐团的超级魅力 景作人

作品与人

106 朱乐耕:中国现代陶艺的开拓者 张红霞

110 解形意之困 郑工——论刘振夏绘画的笔墨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