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乐耕:中国现代陶艺的开拓者

2013-03-15张红霞

艺术评论 2013年12期
关键词:红绿陶艺陶瓷

张红霞

朱乐耕:中国现代陶艺的开拓者

张红霞

朱乐耕作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开拓者、代表作家和教育家,立足坚实的传统,放眼广阔的世界,以其不懈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充沛的创作活力,不但在艺术上多有建树、成就斐然,而且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多有贡献,对中国现代陶艺语言的转型、领域的开拓、陶艺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一、推动古典陶艺语言的现代转换

朱乐耕融汇陶瓷传统的精华与现代艺术的精神,成功推动了古彩、红绿彩等古典技法的的现代“装饰性”转换与“表现性”转换,创作出大批风格清新、现代的作品,影响深远。

出身陶瓷世家且从小浸润于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氛围中的朱乐耕,在积极学习传统、掌握精湛瓷绘技法的同时,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潮而向着自由创作的方向不断努力。最初他精研古彩技法并有意识地拓展其题材、内容和观念,同时也密切关注和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和装饰艺术。而对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永乐宫和敦煌壁画以及西北各地民间艺术的实地考察让他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感悟,成为他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在这些研究和感悟的基础上,他创作出中国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的红绿彩作品《苗家风情》和1990年全国艺术陶瓷评比一等奖的五彩天宇瓶《风筝》。这两件作品以一种精细谨严的官窑五彩风格,体现出精湛瓷绘技法与现代装饰观念的高度融合,引入现代构图方式和色彩语言对五彩技法进行了重构和创新,率先突破了保守沿袭的仿古积习,让古老的古彩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朱乐耕还在中国现代陶艺界首倡一种富于民间气息和表现力的新红绿彩瓷绘风格,影响极为深远。他大量收集和临摹古代民窑红绿彩作品,学习其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笔法和风格,并结合现代生活的感悟创作出《山村》《采莲》《京剧人物》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红绿彩色彩对比鲜明、风格恣意狂放的特征,并融入现代的平面构成语言,让人充分感受到其中饱蕴的生命力。如果说朱乐耕用官窑五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意趣还是偏重于装饰性和形式感,那么当他运用红绿彩语言进行创作,将民窑彩绘自由洒脱的笔法和生动活泼的精神融入了对淳朴民风民俗的表现中时,就真正达到了形神一致、表里如一的境界。近年来,朱乐耕对红绿彩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其新作五联幅的《奔马图》突破了以往红绿彩只在器皿上进行绘画装饰的局限,开始向大规模、大尺寸的空间性陶艺发展,将红绿彩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到能与建筑环境融合为一体的新境界,拓展出红绿彩表现的又一新领域。

二、创造现代陶艺的东方“意境”

朱乐耕还首创将景德镇历代相传的古典高温色釉与自由拉坯创作的造型以及大写意的绘画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实现了陶艺中东方“意境”美的开拓。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温润典雅的唐宋青瓷和白瓷曾经勾起诗人们对意境的无穷感受和想象,但这种意境的追求却在明清釉上彩绘日趋繁缛的装饰语言和炫技倾向中失落了。朱乐耕一直思索“意境”这一中国艺术独有且意蕴深厚的美学观念并探索如何将其在陶艺上表现出来。当与国内外陶艺家的交流让他意识到应超越陶瓷彩绘装饰的层面而深入去了解泥、釉以及火的本质,从本体上革新陶艺语言,从“土”与“火”的淬炼中重新发现陶艺的独特表现力时,他找到了一个新的创造增长点。

作为中国最早掌握陶艺创作各个环节的陶艺家之一,朱乐耕率先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和窑炉,进行拉坯、泥、釉和烧成的实验,创作出将釉色美、形体美与绘饰美融为一体的富于东方意境的作品《渔乐》《月朦胧》《荷塘夜色》等,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融入辘轳上飞速旋转的瓷泥之中,融入酣畅淋漓的釉彩和那数点随意勾勒的炊烟、飞鸟和牧童歌声中,创造出了如梦如幻的新境界,那静谧的蓝、朦胧的月和微波的水,都因充满神秘性和偶然性的互渗和晕染之美而焕发出难以言喻的光彩,使得这种因烈火再生、并在流动中凝固永恒的陶瓷釉彩绘画比纸本绘画更胜一筹。

朱乐耕还进一步创造性地将中国水墨画大写意的意境寓于雕塑性陶艺的诗性空间中,营造出超旷空灵的意韵美和诗性美。他运用纯白无瑕的优质瓷土,采用即兴成型的自由手法,并将对缺陷肌理的现代观照与青白瓷含蓄空灵的形而上气质完美结合,创作出《行空的天马》《禅》等空灵、深远充满东方韵味的作品。

可见,朱乐耕通过多年对陶瓷材质与烧成的研究,已经达于“技进乎道”的境界,从最初以绚烂釉彩绘画来营造浪漫情调的探索,到以至纯至简的材质本色美来创造纯粹的东方审美,给中国陶艺意境的营造带来了珍贵的美学启示。

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陶艺交流

三、开拓生活陶艺与环境陶艺的新领域

朱乐耕还通过对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的探索率先推动了陶艺与现代生活和环境空间的融合,此乃其对中国现代陶艺的第三个重要贡献。

朱乐耕率先提出要重视生活陶艺创作,批判当下现代陶艺因狭隘理解和摒弃“器用”而远离生活现场,而工业文化和快餐文化导致对美的麻木和生活品质下降的现象,主张通过探索陶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来提升现代人的生活品质。他创作了一系列将生活哲学和礼仪文化蕴含其中的茶具、餐具和花器,如《蓝色的乐章》《夏日的梦》等,这些作品以现代陶艺的造型手法和色彩语言重新诠释了生活器物中蕴藏的美,将陶艺的创作拉回到生活的原点,让人们在使用中重新体验“物”的珍贵性和感悟日常生活之美,并因此学会尊重物、尊重手艺和尊重生命。

而朱乐耕的成就更多表现在其对环境陶艺的开拓性探索上。朱乐耕敏锐发现陶瓷作为一种兼有艺术媒介和建筑材料双重特色,以及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材料,能够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生活空间之中,缓解现代工业材质和拥挤的城市空间给人们带来的窒息感。朱乐耕为韩国麦粒音乐厅内墙创作的《时间与空间的畅想》不仅是一幅杰出的大型陶艺壁画,更是一次陶艺家、建筑师与音响设计师的成功跨界融合,展现出环境陶艺领域内陶瓷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让韩国麦粒音乐厅成为世界上首座使用陶瓷材料作为内部音响反射材料的音乐厅。另一幅作品《生命之光》以无数螺旋形的洁白泥片簇拥形成的“生命之海”喻示出生命的繁复、脆弱、美丽而富于诗意。这些作品连同其他壁画《岁月的记忆》《有阳光的日子》《天穹 · 山峦 · 月色》《欢乐时光》为麦粒美术馆和音乐厅赢得了“陶瓷宫殿”的美称,朱乐耕也因此受到世界陶艺界的广泛关注。此后朱乐耕先后为九江和中广场创作了《爱莲图》,为上海浦东机场创作了《惠风和畅》,为天津津门酒店创作了《流金岁月》等大型陶艺装置壁画,进一步拓展了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可能性。

四、陶艺教育先驱和陶艺交流的文化使者

在艺术成就之外,朱乐耕还是一名硕果累累的陶艺教育家,极大推动了中国陶艺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近三十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睿智的思想和热忱的艺术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在教学中最先提出“生活陶艺”和“环境陶艺”的学科概念,并最早招收这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如今这两门学科已成为中国陶艺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基本方向,取得了重要的学科建设成果。2003年朱先生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持陶艺研究中心和艺术创作中心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学科建设工作,继续其重要的教育工作。

朱乐耕先生还是一位推动中国与世界陶艺交流的重要使者,通过其频繁的国际活动,促进了中外陶瓷文化相互理解和交流。他先后参加过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荷兰阿姆斯特丹“第八届世界陶艺研讨会”、台湾“金陶奖”陶艺展等,拜访过各国许多著名的陶艺家及其陶艺工作室;又应邀访问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塔基大学、阿尔弗雷德大学等并作演讲。还参加了中欧文化高层论坛”,“中韩文化艺术界高层文化论坛”等重要国际论坛并做发言。朱乐耕还先后策划和主持了许多重要陶艺展览,包括“新世纪国际陶瓷器皿展”(景德镇,2000)、“首届东亚国际陶艺展”(北京,2004)、“中国高岭国际陶艺大赛”(景德镇,2011-2013)等,极大促进了中外陶艺的交流与发展。

朱乐耕因其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而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先后举办了多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展,包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走过千年——朱乐耕陶艺展”(1997)和“朱乐耕现代陶艺展”(2005),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环境与空间的思考——朱乐耕陶艺作品展”(2007)和“澄怀味道·抱朴为器——朱乐耕陶艺作品展”(2011),以及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文化中心等处举办的展览,其作品被多所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朱先生因其在陶艺创作、教育和文化交流领域内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还获得了很多国家级别的殊荣,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传奖等。

因此,正是朱乐耕先生在陶艺领域内取得的多方成就,正是他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学精通、对现代陶艺精神的深刻领悟、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和不懈创新,以及对陶艺教育和国际交流的投入和推动,让他成为中国现代陶艺当之无愧的旗手和重要开拓者。

张红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红绿陶艺陶瓷
夏义兵
初春
钞子伟、钞子艺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伍礼文
我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你
陶瓷鉴赏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