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道部退役,不能只是观念进步

2013-03-14

南方周末 2013-03-14
关键词:铁道部涨价市场化

南方周末评论员 李铁

铁道部要退役了。根据2013年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国将不再保留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

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实行政企合一的部委,铁道部被视为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对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如今,随着铁路公检法等机关的改制完成,高铁跨越式发展的高潮期已过,刘志军等利益集团瓦解,铁道部的改革终于迎来了现实的成熟时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将中国铁路引向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进步。然而舆论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这样市场化方向的改革表示了担忧。

首先,铁道部撤销了,但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公司之名,并不意味着就有市场化之实。很多人都记得,20年前,中国石油工业部被撤销,但如今人们面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家公司时,却很难高兴起来。因为,这样的公司给公众留下的并非市场和竞争等印象,而总是与垄断等词汇纠结在一起。人们不希望看到,铁路的市场化改革,仅仅是诞生一个堪比中石油、中石化的特大型央企。

如果铁路公司名为走向市场,但依然是高度垄断,排斥其他社会企业自由进入竞争,那铁路运营涨价就是必然。组建铁路公司走向市场,目的是让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在高度垄断和缺乏竞争的环境下,提升盈利能力往往只会是提升收费能力,垄断巨头并没有多少动力去提升管理。

公众普遍担心的就是铁路服务涨价。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似乎一搞市场化,就意味着涨价。房改、医改、教改等等,都给人市场化就等于涨价的印象。如今的铁路运输,承担着公益和商业两种属性。那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铁路公司找国家要补贴时,它说自己是国家的,是公益的;当它要涨价时,它说自己是市场的,是企业。还债时,它是国家的,盈利上缴时,它又说是独立的企业。

另外,政企分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独立之后,行政职能更好地监管企业的行为。但如果铁路总公司依然是一个准官场的架构,企业的领导依然还享有行政级别,再加上主管部门铁路局与铁路公司之间的密切关系,会不会还是自己人管自己人的局面?

市场化当然是中国改革的方向,但人们害怕的,是一种伪市场化。这种伪市场化的表现,就是左手握着行政权力,保护着垄断地位,右手却伸向市场牟利。这样的市场化,只是方便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将垄断利益合法化,它方便了推诿责任,方便了将公共利益装进自己的腰包。对于“改革”、“市场化”这类提法,这些年公众的认同度似乎有所下降。一些否定改革和否定市场经济的声音似乎又在抬头。一些领域的改革,仅仅只是一场观念上的进步,而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市场经济。

在改革开放初期,阻碍改革的主要是观念,但1990年代中期后,由于一些既得利益的干扰,一股扭曲改革的力量正在形成。这种力量使得无论如何改革,最终的结果都是有利于同一部分人。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正是公众对中国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担忧所在。

铁路领域的改革,要避免上述弊端,关键是要做到两点:在市场化的领域要充分开放,符合准入条件的必须保证自由进入;在一些公益和所谓“自然垄断”领域,也要放开竞争,要有来自社会和民众充分开放的监督。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保证中国的铁路改革,不会止步于一场观念的进步。

猜你喜欢

铁道部涨价市场化
餐饮企业涨价有没有资格“任性”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猪肉涨价,与CPI无关?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N种涨价叫垄断
鸡蛋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