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代表委员在关注什么

2013-03-14

南方周末 2013-03-14
关键词:南方周末议题军人

南方周末记者于冬 特约撰稿孙原 许勤勤

◤近年来,安全、战争与和平这些关系生死存亡的“高级政治”,成为解放军代表团在两会上关注度最高的议题,与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无关领域的讨论大幅减少。

南方周末记者于冬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孙原

许勤勤

在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制定过程中,军队提出了哪些提案?这些提案如何与政策挂钩……

西方世界对此很感兴趣。唯一的解惑途径,或许就是一年一次的两会。

今年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关注哪些话题?透过公开的信息不难发现,解放军代表团的议题正处于变革之中。

生活待遇议题退出视野

中国军队参与立法日渐活跃,军队建设的专业化方向也愈发明朗。

在两会上,与个性鲜明的地方代表不同,来自解放军的代表和委员向来给人低调的印象。

“对两会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静下心思一想,还是有很大变化。”一家中央媒体的记者李正阳说。

2003年春天,李正阳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一条《关于加强军港及附近海域管理的议案》让他记忆深刻,其它“很多提案、议案,要么涉及军人待遇、伤残抚恤,或者转业安置,甚至还要求地方政府反垄断,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全国人大图书馆的资料发现,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解放军代表团报送的议案、建议总计23件,至少有12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当年,有六十多名代表联名做出建议,要求提高军人待遇。比如,《关于建议制定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条例的议案》、《关于加强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议案》。

一名曾参与当年提高军人待遇建议的军方代表回忆,他在基层部队调研时发现,尽管工资待遇较低,与会的官兵却避谈生活问题。在军队的主流价值观中,奉献精神永远是第一位的,谈个人困难就意味着索取。直到晚餐过后散步闲聊时,才了解到官兵们真实的想法。当时,一名中尉连长的月收入不过1400多元,仅相当于地方外资企业的一名保安工资。

自2003年起,每年都有军方代表委员提出“加薪”。2006年7月,中国军队迎来近年来第一次全面大提薪,增幅达一倍。时隔两年后,军队再次加薪。2010年8月1日,建军节全军官兵再次上调工资。

如今,军人薪酬已成为军队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最新一轮加薪之后,也就是自2010年两会开始,军人待遇的议题明显淡出两会。

历史上,军队代表团的规模曾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占代表、委员总数16.8%,其关心的议题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改革开放后,军队代表比例一直维持着现在的9%左右,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关注自身建设。

近年来,安全、战争与和平这些关系生死存亡的“高级政治”,成为解放军代表团在两会上关注度最高的议题,与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无关领域的讨论大幅减少。

2013年两会上,来自军方的议题中,除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等关注城市光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几乎所有来自军方的代表、委员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国防建设领域。

“如果日本不改变态度,一再挑衅的话,那么这些擦枪走火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全国政协委员朱和平少将关注钓鱼岛之争,朱和平正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之孙。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尹卓少将则提议,加强在南海的合法存在,建设搜救基础设施和搜救力量。

中国军队参与立法日渐活跃,军队建设的专业化方向也愈发明朗。

关注海权危机

“提案-立法-政策”,有一个5年的周期律。

海洋,是2013年新一届人大的关键词之一。涉及海洋的议案、建议和意见总数呈现井喷式发展。

2000年起,军方在两会上开始关注海洋议题。此后,原海军副司令张序三连续三年提出制定“海洋强国”战略的议案。在当年的发言中,这位海军高级将领语速低沉地说,“海洋、海权、海防,我这一辈子都在为海奋斗”。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03年至2007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上涉海提案不过6项。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涉海提案总数至少为22项,大多由军方代表提出。

真正把海洋问题迅速推入两会视野的是——“无瑕号”事件。2009年3月8日,美国“无瑕号”间谍船拖着1800多米长的声呐系统,在中国南海专属经济区航行,与5艘中国船只发生摩擦。

消息传到北京,这场危机恰逢2009年两会,很多代表委员义愤填膺。那一年,李正阳记得,东海舰队司令员徐洪猛提出的建议就是“海洋权益保护”,他在那份建议中提出,“成立由军地涉海部门组成的海洋安全领导机构,对海上维权行动实施统一的协调领导。”

在2009年的两会上,身着海军军装的人,都是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甚至一些海军普通工作人员也被追问。那一年两会上,一改过去不干涉争端的沉默态度,军方的发言也充满了火药味。

面临海权危机,整合“九龙治海”迫在眉睫。时隔三年,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旧事重提。在2012年的政协会议上,罗援发言说,除海军外,中国海上执法维权力量还有九股力量,号称“九龙治海”。他建议,整合战略资源,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

“当前实行的以海洋、渔政、海事、海关和公安边防等为主的分散性行业管理体制,难以满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2013年的两会上,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吕丁文建议,应成立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由中央各涉海部门组成的国家海洋委员会。

整合“九龙治海”的呼吁的声音,至少连续5年响彻在人民大会堂。在2013年的两会上,终获进展。

3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与国家海洋局结合在一起的四支执法队伍分别是,海洋局的中国海监、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和公安部边防海警。

这是一个艰难的“提案-立法-政策”周期律。

国家行政学院一名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涉及安全领域的立法通常需要至少五年的酝酿期,也就是一届人代会的时间,“重大的决策需要更长时间的酝酿,但通常会在这一届任期内完成,这就是5年周期律的来历。”

巧合的是,海岛保护法也符合这一周期律。自2003年两会上由军方代表提出后,几经争议、酝酿,在2009年12月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稍早前军方提出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防动员法也大致经历了同样的政策周期。

将军开微博啦

军方开始关注会场内外的新话语场。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开微博啦。”3月6日,在文艺第28组的讨论会前,几名委员坐在一起聊天。

一名委员打开手机就念了起来:“我是罗援,经批准我可以开微博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舆论阵地,你不发声,别人就发声,甚至冒充你的声音发出一些噪声。”

过去,人大几乎是军人通过正式途径对外发表意见的唯一渠道。然而,人代会每年只有一次,来自军方的代表委员也不过两百多人。解放军迫切需要拓展各种新式发声渠道。

2013年两会召开前夕,罗援少将开微博触发的争议本已平息,却在会场内继续发酵。

“微博一转,围观千万”,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蔡玲说,网络让人既爱又恨。

军旅作家唐栋委员认同军人发声的说法,“此举是与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相适应,体现中国军队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

根据2010年夏天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规定,军人不得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网页、博客和论坛。

退役将领发声的窗口,并没有完全关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少将等军衔在被冠以“退役”二字之后,可以在退休后继续享受将军的荣誉,也被批准可以接受媒体采访适当发表意见。

他们的言论或多或少被认为代表军方的态度。

罗援少将身份特殊,也敢于“言战”,被外界贴上了“鹰派”的标签。这次,罗援解释,允许军人开微博,体现出中国军队外宣的改革与进步。(南方周末实习生郭琛对此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议题军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军人画军机(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