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013-03-11吕子燕

教育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转变意义

吕子燕

摘要:黑龙江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人口和城镇化发展趋势、促进教育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路径有: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工作。

关键词:黑龙江省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16-04

目前,黑龙江省正在集中精力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高教强省”战略,承担包括“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内的九项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选择更能体现教育规律、符合省情的教育发展方式,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投入驱动、硬件导向及行政本位等为特征的教育发展方式向以注重效能(体现为优质)、公平及效率的教育内涵发展方式转变[1]。这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意义

1.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致力于依靠科技和人才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省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如果说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轮子,那么驾驭这两个轮子的就正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目前,全省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匹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学生总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系统应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走向,自觉清晰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自身发展方式。

2.适应人口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第六次全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6~22岁学龄人口所占比例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明显下降。据预测,到2020年,全省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低速缓慢增长态势。2011~2020年期间,全省的人口与教育发展趋势是“人口低出生率与教育高速发展并存”。全省学龄人口的减少,客观上要求教育由规模扩张型转变为内涵发展型。

另外,城镇化是黑龙江未来长期的发展趋势,这对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未来黑龙江省要走产业升级主导的城镇化道路,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是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人口,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和产业工人。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城镇化使不同利益群体近距离聚集,使社会矛盾传导速度加快,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能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人群流动。因此要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社会阶层融合。

3.适应教育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黑龙江省的教育已走到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为目标的新阶段。《黑龙江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突破,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公平明显体现,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教育发展方式是让教育目标变为现实的桥梁和路径,没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教育现状不可能根本改观,教育理想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2]。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缩小差距,实现全省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教育更加开放、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共享。这就需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教育思想理念、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规格与育人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3]。

二、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的目的要从人和社会的发展两个维度思考,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要兼顾这两个维度。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固然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因素,但更是由全省教育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自身因素决定的。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举措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有很多文章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角度来论述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但是教育的价值和角色不能缩减为只是为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服务,在对时代挑战和社会要求的应答中,成为社会变迁的附属和“应声虫”[4]。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因此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应只是考虑如何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更要去考量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如何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如何为教育创造适合的条件和基础[4]。

2.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要以政府为主导,民主推进,全社会共同支持的方式进行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因此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也要靠政府主导。但是,政府在主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把过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垂直式改革路径结合起来,以民主的方式推进,做好民主决策、民主实施两个方面的工作,打破改革主体与实施主体的界限,使发展方式转变由所有参与者在协商的氛围与框架内启动与实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支持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不片面地以“经济尺度”看待教育,而以长远的眼光和态度来策划和推进教育发展,并在经费等方面提供适度的支持。

三、黑龙江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路径

1.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

调整教育结构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和战略性任务,目的是使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匹配,提高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 展[2]。

首先,要调整教育类别,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配比。目前,黑龙江省正在进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急需实用型和技能型等落地人才,因此,教育领域要进行相应的战略性调整,加大职业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比重,将每年新增高等教育招生名额向高职高专倾斜,以应用型本科学校为重点加强本科层次职业型学校建设,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调整专业性教育和学术性教育的结构比例。同时,鼓励企业办职业学校,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问题,学生可就地上岗,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重视继续教育,尤其是农民工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层级,解决“技工荒”难题。目前,全省还有大约5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需要接受职业培训。因此,将招生情况不乐观的中职、高职学校转型建设成为社区学院、实现正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未来教育类别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再次,根据全省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全省部分高校存在专业设置同质现象,部分专业点没有规模效益,培养能力不强,这必然导致结构性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强对中职、高校等不同层级教育的统合机制,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及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位指导和专业设置规定,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应用型”特点。二是要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和信息平台。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合作,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的对接机制。教育部门应主动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及时根据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调整教育结构。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建立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预警机制。三是重点发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学科和专业。继续实施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和重点专业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好服务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技术及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学科专业群[5]。

调整教育结构是为了完善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教育体系,为所有人提供充分的有质量保障的受教育机会,并追求体系内每一所学校的科学发展。为此,要继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整合、挖掘现有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贯通与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高教强省建设;促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合理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教育间贯通和各类教育协调衔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老年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影响黑龙江省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主要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国家层面的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处于缺失状态,没有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评价、问责和改进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应试倾向”,也导致教师围着“考试”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学生成为“被发展”“被学习”对象,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终身学习观和系统培养观。其次是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改革,提高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注重课程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再次是做好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工作。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通过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卓越人才系列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卓越人才培养途径。高校要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此外,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求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进行创业能力培养。

3.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首先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一是加强省级政府对区域教育发展的统筹职能。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重点扶持困难地区教育发展;统筹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合作;统一办学标准,负责监督和问责市县政府;统筹推进扩大教育开放;统筹推进投入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形成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统筹安排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投入,加强对贫困区县的转移支付,平衡教育投入;优化农村师资配置;发展民办教育;完善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制度。三是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要组织全省各级教育科研机构明晰各级各类教育培养目标,制定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四是建立教育发展考核问责制度,明确问责内容,确保教育目标达成。政府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导者,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政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教育科学发展[2]。

其次是转变学校管理方式。一是学校要确立清晰的办学目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科学管理;二是政府要理顺自身与学校及社会的关系,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注重校长的遴选,提高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

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工作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资源优化路径。黑龙江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对于资本增量依然有很大的需求,因此,2012年要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5%的目标。在有了教育经费保障之后,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形成适应当前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是一个难题。实现内涵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要素流动与组合提出要求,即资本和人力向急需发展的教育类型流动,向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流动,向教学活动和学生培养过程汇集,向教育研究与教育培训倾斜,充分体现优化结构、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的新要求[2]。因此,全省教育经费应重点用于内涵建设,由注重学校硬件建设向注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含教育科研)水平提高等内涵建设转变,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全省教育投入要向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农村教育倾斜,重视教育发展的软件建设。一是将教育经费向人才队伍建设倾斜。目前,我省教育人才队伍尚存在很多问题,学前教育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义务教育城乡师资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骨干教师少;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严重,“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滞后;高等教育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少,全省教育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仍需提升。为此,要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师、校长培训;提高职前培养水平和职后培训质量,推进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高效的教育实践需要优质教育知识的指导与支持。黑龙江省于2011年召开了“十二五”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并以省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实行全省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与教育科研对接机制,使教育科研紧密地为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科研对全省教育的“激活”效应逐步显现。随着全省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应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使其充分发挥对教育实践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教育内涵发展与教育行政改革[N].人民政协报,2010-07-05.

[2]褚宏启. 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J].教育研究,2011(11).

[3]黄士力. 论教育服务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1(6).

[4]李政涛. 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J].教育研究,2012(3).

[5]张永洲.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龙江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责任编辑:邰学群〕

猜你喜欢

转变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论艺术院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