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改革开放35年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2013-03-09张士义

当代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 张士义/ 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从改革开放35年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 张士义/ 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并一致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的集中展示,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共改革决策的历史关节点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35年的探索历程。从党的决策的视角和层面看,这期间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对推进中国改革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节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建设百业待兴,人民群众求变心切。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大势呼唤中国共产党尽快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混乱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然而,在“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束缚下,在“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之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并且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节点二: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改革由试点到全面铺开。

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决定,从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节点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性质和队伍年龄、学历、职务等实际情况,河南司法行政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分级管理、分类实施,确保所属处级领导干部每5年参加培训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其他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的培训,不同类别干部年度调训率、参训率达到100%,网络培训合格率达到99%,着力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推动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它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决定成为党在此后十几年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1月9—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节点四: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拓展。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还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后,中国改革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改革进程的阶段性特点

中共的改革决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使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一:1978—1982年,中国改革的起步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村改革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也开始起步,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7.3%,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元,城市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0元,分别比1978年增加100%和38%;城乡储蓄余额约675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阶段二:1983—1991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阶段。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改革的重点也开始向城市转移。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指导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到1987年就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是: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此外,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在治理整顿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始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完善,企业集团的组织有明显进展;外贸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取得预期成功。这期间,经济发展虽然受到政治风波和治理整顿的影响,仍然取得重大成就。“七五”计划规定的各项指标绝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后,国民经济转向全面增长。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

阶段三:1992—2001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大力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同时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方面取得突破。全国呈现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针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党中央及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组织措施,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成功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有效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十五大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以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流通、住房和政府机构等改革继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九五”计划胜利完成。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9.6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阶段四:2002—2012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阶段。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围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抓紧进行。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继续深化,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日益增强。着眼于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中国改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发展趋势表明,越往后难啃的硬骨头越多,改革的难度越大。以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

十八大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围绕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等重大课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史地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和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一是提出了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全会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表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从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表述对市场作用进行了量的调整和程度的加强,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践证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二是高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

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据此,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出了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反映了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付诸实施后,必将会使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决定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这就确保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不会迷失,而且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为此,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同时,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是突出强调制度建设,丰富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个总目标,全会决定还分别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等制度建设的具体任务。从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会决定的亮点和贡献,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了,对于凝聚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远景、新目标,反映了社会呼声、诉求和期盼,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和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大党风范,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丹丹)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区域发展篇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