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的变迁

2013-03-01黄庆武

江河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葛洲坝锅炉房邻家

黄庆武

整理抽屉时,找到了父母的结婚证和一些老照片。看着它们,我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我的父母是第一代葛洲坝建设者,常年在基层一线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总是简陋而嘈杂的。油毛毡搭盖的临时工棚、野草丛生的荒山包,机器轰鸣、油烟弥漫,这些,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小学之前,我家住在父亲和工友们亲手搭建的芦席棚里。一家一户芦席棚密密地挨着,从墙壁的缝隙可以看到邻家的一举一动。晚上睡觉之前,我和弟弟就隔着墙和邻家孩子说话,直到父母呵斥才住嘴。晴天,屋里弥漫着刺鼻的怪味,那是屋顶油毛毡里的沥青被曝晒后散发的。雨天,雨水从屋顶漏下来,落在用来接水的坛坛罐罐里,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谁家若是大意着了火,往往是火烧连营、倾家荡产,所幸那时候的财产无非是些破被旧衣,大不了从头再来。

70年代末,我们住上了新房,所谓的新房,只不过是将一块块泥胚垒成墙壁,屋顶用木头架梁,铺上瓦片。这样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却远比芦席棚抗漏防火。勤劳的父亲将屋后的空地开垦出来,围成一个足有四五十平米的菜园子。晚饭后,各家就把竹床、躺椅搬出来,在菜园边谈天说地拉家常,孩子们则在附近玩游戏,一直到深夜暑气渐消,才各自回家。

那时,是不允许在家里用电烧水的,必须在单位的锅炉房打开水,每月定量发水票。我家离锅炉房很近,总可以早早和小伙伴们守在锅炉房前捡煤渣。我们把煤渣敲碎,捡出没有烧透的内核,兴冲冲拿回去交给父母再利用。现在每每听到“提篮小卖拾煤渣”的京剧唱段,我就觉得非常亲切。

80年代,父母单位开始修建福利房,我们搬进了真正用钢筋混凝土盖的楼房。这套房子虽然只有70平方,却是真正的“无敌江景”,出门不远,便是长江。父亲依旧在房前开垦了一块小小的菜园,并在菜园边种上了桑树。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吃到可口的桑葚。

回首这几十年家的变迁,颇有些像童话故事《三只小猪》的故事,草房子、土房子、石头房子。几十年来,葛洲坝人生活的家园,也从工地、工区演变为葛洲坝城区。家门前美丽的沿江大道,一天天绿起来了,亮起来了;后面的锦绣楼盘,一天天高起来了。葛洲坝在宜昌的基地将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休养生息的家园,希望我辛劳一生的父母能在这个家园里颐养天年,希望我们这个水电家庭一直这样和睦、快乐。

猜你喜欢

葛洲坝锅炉房邻家
集中供热煤粉热水锅炉房设计要点
Say Goodbye,葛洲坝
葛洲坝的最后一份年报
倪进明
张文发扎根葛洲坝
废弃锅炉房改造调研
关于城镇燃气锅炉房管道设计的探讨
葛洲坝情结
捉迷藏用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