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传感技术探究次氯酸光照分解的实验

2013-02-27朱卫华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氯水次氯酸氯气

朱卫华

利用传感技术探究次氯酸光照分解的实验

朱卫华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31)

采用传感技术,通过pH传感器和导电率传感器实时监测次氯酸光照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和导电率,借助计算机直接绘制出相应的变化曲线,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对次氯酸光照分解实验进行了初步研究。

传感技术;氯水;次氯酸;光照分解

一、问题的提出

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次氯酸分解加快。传统做这个实验,可以在圆底烧瓶中装满氯水,将烧瓶倒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用光线照射,在烧瓶中收集到氧气。该实验出现明显的现象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要十天左右,所以教材中一般没有这个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中只是在正文旁边放了一张该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图1),而如今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管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鲁科版,连这张图都没有,直接是作为一个信息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次氯酸光照分解的过程。

图1 氯水受光照的实验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感觉到要想做好这一实验有时间长、现象不明显、合适的光源难找等较多的难点。而传感技术能够实时直接监测实验过程中曲线的变化,不同的传感器能够检测传统实验手段无法检测的物理量,有力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手段的不足。由于氯水中的次氯酸光照分解生成盐酸,溶液的pH会降低、导电率会增强,所以我们尝试利用pH传感器和导电率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条件下氯水的pH和导电率的变化,通过相应的曲线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探索出分解的产物。

二、实验过程

所需用到的仪器与用品有:pH传感器(pHBTA)、导电率传感器(C0N-BTA)、数据采集器(VENIERLabPro)、计算机及其相配套的软件(Logger Pro)、大功率冷光源台灯、烧杯、氯水。

1.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装置,将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三者相连接。

(2)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氯水,插入pH传感器,打开台灯光照氯水,对氯水的pH变化进行测定。

(3)组装实验装置,将导电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三者相连接。

(4)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氯水,插入导电率传感器,打开台灯光照氯水,对氯水的导电率变化进行测定。

2.实验现象记录

表1 实验现象记录

3.实验数据记录

图2 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示意图

图3 反应过程中导电率变化示意图

4.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理论计算

图2和图3中显示,氯水光照的过程中,pH不断降低,导电率不断增强,这说明次氯酸见光分解产生了强酸,学生会联想到光照分解的产物——盐酸以及氧气。实验起始时pH和导电率变化很快,后来较慢,与次氯酸的浓度变化有关。随着次氯酸的分解,次氯酸的浓度不断降低,分解速率就不断减慢。

氯气溶于水,1L水溶解2L氯气达到饱和,粗略计算氯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921mol/L。但是氯气溶于水会跟水发生反应,并很快达到平衡:

此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4.2×10-4,由此计算各物质的平衡浓度:

c(Cl2)=0.062mol/L

c(HCl0)=0.030mol/L

c(HCl)=0.030mol/L

考虑到HCl0的电离平衡常数较小(查阅文献4为3.0×10-8),所以HCl0电离出的H+可以忽略,由此可以求出饱和氯水的pH为1.52。但是,氯气溶于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饱和,而且浓度越大的氯水,氯气的扩散越慢,氯气的溶解能力越差。因此通常所用的氯水实际上是不饱和的,各成分的实际浓度比上面的理论值要低。比如:图2显示,实验前氯水的pH约为1.72左右。

通过采集的数据,可以估算出次氯酸的分解率。实验开始时氯水的pH为1.72,c(H+)=0.01905mol/L,忽略HCl0的电离,c(HCl)=0.01905mol/L,则此时的c(HCl0)=0.01905mol/L;实验开始后,pH减小,c(H+)增大,新增的H+就是HCl0分解产生的。由此可以计算出次氯酸的分解率(见表2)。可以清楚地发现,光照少量的氯水,80分钟后次氯酸几乎全分解,40分钟就能分解了一大半,在图像上已经能清楚地看到pH的变化,可用于课堂演示使用。至于导电率的变化,1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更有力地说明了次氯酸的分解。

表2 次氯酸的分解率

三、实验后的反思

新制的饱和氯水不适合做氯水的光分解实验,因为新制的氯水中,氯气和水的反应并不充分,次氯酸的数量小、浓度低。可以把新制的饱和氯水,在暗处放置1-2周(10天左右)之后,再把它用来做氯水的光分解实验,效果就要好一点。

本实验主要探究次氯酸光分解的产物,采用pH传感器和导电率传感器跟踪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克服传统实验所需时间太长、现象不明显的缺陷。其他实验如果也存在类似的难点,也可以考虑采用传感技术,检测出传统实验无法检测的物理量,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尽管本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实验过程中敞开体系可能有污染、寻找恰当的光源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等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不断的探索。

[1]人教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3

[3]刘怀乐.中学化学教学思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76-179

[4]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09

1008-0546(2013)11-0087-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34

猜你喜欢

氯水次氯酸氯气
次氯酸水在消毒领域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多功能荧光探针用于次氯酸及微环境检测
微酸性次氯酸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抑制作用
氯气的制备实验探究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氯水性质的探究”课堂实录
低浓度氯气综合利用的探讨
优化氯处理工艺,提高氯气质量
氯水的组成及有关实验
氯水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