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货币、调结构、助转型、防风险】
——“金融国十条”解读及前景瞻望

2013-02-22陈博闻

产权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资金

■ 陈博闻

(淮安市博闻经济师事务所,淮安223005)

【稳货币、调结构、助转型、防风险】
——“金融国十条”解读及前景瞻望

■ 陈博闻

(淮安市博闻经济师事务所,淮安223005)

当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对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了十条具体指导意见(简称“ ”),其核心是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质量;希望通过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来激活经济微观活力,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添加新的驱动力。今年时间已经过半,我们必须抓紧抓好这个大好时机,从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金融改革、加大金融风险防范角度,对金融业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进行认真解读和贯彻。

稳健货币政策目标更加明晰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金融国十条”,其中有关货币政策最核心的阐述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国务院这一表态再次重申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表明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转向宽松,也不会骤然转向紧缩。同时强调,要“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这一表述更加清晰点明了货币政策指向,使其目标更为明确,内涵进一步丰富。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也是对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2012年,尽管继续延续2011年的“稳健”基调,但基于“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内涵和重心发生了变化,对政策实施力度、节奏的调控诉求显著提高。2013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更加突出预调微调,更加强调支持经济转型的力度,同时更加注重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有效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换言之,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是一个常态管理的货币政策,也是一个中性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将稳健理解为可松可紧,但更具有灵活性操作的内涵;同时,稳健也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政策方向,而是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预调微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因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更有针对性。

经济显现多重矛盾、困境、挑战

就当前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这一矛盾既表现在大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上,又表现在产能过剩行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服务业等的发展矛盾上。如近日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反映当前中国经济走势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速仍然处在趋稳过程的同时,进一步证实了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加突出,特别是汇丰中国6月PMI终值已经降至48.2%,创九个月新低。由此可见,当前中小型企业的状况愈加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存量维持高位,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长较快。据人民银行统计,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67.22 万亿元,M2余额104.21万亿元。从社会融资数据看,今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同比多出3.12 万亿元。同时,在总量充裕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却在配置上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矛盾,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此外,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主权债务危机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风险,美国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前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对全球经济的外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催生全球资产泡沫,增加其他经济体宏观经济管理难度。

总之,当前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一些“老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新问题又不断出现:主要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在出口、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引擎动力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基础设施和国有投资推动;部分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有所上升,一些地方平台融资渠道更加复杂,加之房地产市场、社会资金和民间借贷、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等问题仍需重点关注,防止金融风险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

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迅速,但经济增速回升乏力,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资金周转速度、使用效率必然会下降,只通过金融政策调整难以改善,必须优化资金的使用路径,辅以财税改革。管理层已注意到,依靠以往的货币“放水”与外部“刺激”无法让经济恢复内生性动力,只有去杠杆、压债务、练内功、盘活存量,才能让流动性转起来,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经济逐渐回归健康常态。

由此可见,当前稳健货币政策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其一,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的目标顺利实现,促进经济增长;要执行好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 13%左右的目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速;要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二,要进一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和通胀预期管理;要合理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杠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和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引导。在加强流动性管理方面,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基于下半年食品价格可能存在的反弹现象,稳健的货币政策需前瞻性地加强预调微调,防范通胀压力高企。

其三,要根据“金融国十条”的有关要求,继续发挥再贴现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涉农行业等融资需求较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再贴现额度。

其四,要保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市场的政策预期。货币政策在兼顾各目标的同时,也可能使一些目标受到影响。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各方都会积极利用自身话语权,对货币政策施加影响。因此,今后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声音仍会存在,这就要求作为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预期引导,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个主基调,其中蕴涵着丰富内容。今年的货币政策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这就需要把握好度,不断审时度势,增强操作的灵活性。

发挥金融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前不久看似突如其来的银行资金紧张风波,却再次落脚于金融需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命题。眼下,资金紧张风波虽有所平抑,但暴露出的金融问题,特别是银行资金“空转”情况却亟待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一方面,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需要金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自行成长。从国家和监管部门给出的答案来看,将银行资金导入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似乎是治本之策。

正是因为当前经济领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金融领域资金分布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所以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需要摒弃以往以货币高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只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可以说,“金融国十条”的发布,恰是在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对发挥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作用提出的战略部署和明确引导。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首先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还要从当前货币信贷的结构性矛盾入手,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做好存量货币信贷的“加减法”,盘活存量资金,防范金融风险。既要将部分资金从低效行业或不合理领域退出,又要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支持企业“走出去”。

对于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关键是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就此问题表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快发展;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市场的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分类解决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严密防范金融风险不可懈怠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数据的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速下台阶的预期再次强化,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加显现。但我国货币规模在持续扩张了多年之后,金融体系的实际杠杆不断上升,大量资金未能进入实体经济。加之国内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客观上存在去杠杆化的要求。在全球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深化的背景下,这些风险隐患会不会爆发,会不会出现一些苗头性的、趋势性的问题,成为影响今年经济和金融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就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发布的“金融国十条”同时突出了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规范银行理财,防范“两高一剩”行业转型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防止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国际资本流动等造成的风险扩散等风险点。

“金融国十条”中将“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列为一章,其中提出的政策对策十分具有针对性,可谓“对症下药”。具体看,关于如何防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金融风险,主要从三方面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要提高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金融业要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发点,及时锁定、及早预警。对已暴露的风险,处置时要稳妥有序,加强疏导,避免因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

二是要严密盯防相关重点领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理财和“两高一剩”行业是当前重点金融风险领域,各金融机构对上述领域的风险要严密盯防,严加防控。除此之外,“金融国十条”要求各金融机构对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以及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国际资本流动等外部风险也要提高警惕。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金融国十条”提出要“加快信用立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诚信文化,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旨在塑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