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感戴与人性观的关系研究

2013-02-21朱从书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和利可信性人际

燕 展,朱从书

(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434023)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性优点和美德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感戴这一人类优良品质。感戴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或物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McCullough,Emmons,&Tsang,2002)。人性指人的本性,人性观指对人性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当社会剧变和转型时,人性问题常常会成为人们深思和批判的主题,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商业赢利原则的泛化对以“性善论”为主流的民众的人性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导致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人性观消极。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大学生正处于人性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感戴和人性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及完善各类良好品质,提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湖北省长江大学、三峡大学、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团体匿名进行问卷调查,由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主试。共发放问卷500 份,有效问卷488 份,有效率为97.6%。其中男生180 人,女生308 人;文科250 人,理科237 人。

(二)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感戴量表。大学生感戴的测查选用马云献、扈岩于2004 年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2],该量表共14 个条目,包含4 个分量表,分别测量感戴的深度、广度、频率和密度。该量表为自评式测验,评分采用利克特5 等级记分,其中有4个反向记分条目。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2.人性哲学量表。以美国学者wrightsman,L.S 编制的人性哲学量表为研究工具。[3](P175-180)该量表用于测试被试对他人一般行为的估计,即对人性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包括人的可信性、利他性、独立性等6 个相互独立的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包括14 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6 等级记分,得分范围在-42 分到+42 分之间,均值为0 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人性的积极肯定程度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已经成熟,具有较高信效度。本研究应用了测查人的可信性和利他性的两个分量表。数据资料用spss15.0 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 大学生感戴及人性观特点 为了解大学生的感戴及人性观状况,对感戴各因子和人性观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感戴水平一般,其中感戴总平均分为54.03 分,满分70 分。大学生在人性的可信性得分高于理论均值0(单样本t 检验值为2.667,(p <0.01),利他性得分也大于理论均值0(单样本t 检验值为8. 802,p <0.001)。利他性得分显著高于可信性(相关样本t 检验,p <0.001)。如表1 所示。

表1 大学生感戴及人性观特点

(二)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感戴及人性观特点比较

表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感戴及人性观比较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感戴、人性观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感戴、利他性评价随年级升高成“U”型变化,其中值得信任因子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F=2.818,p=0.039 <0.05),随年级升高有直线下滑趋势,此与朱从书等人研究部分一致。[4]

(三) 大学生感戴与人性观的关系

1.大学生感戴与人性观的相关分析。大学生感戴与人性观的关系目前国内研究较少,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经过相关分析发现,感戴各维度与人性观的利他性和可信性都有显著正相关(p <0.01),见表3。

表3 大学生的感戴与人性观的相关矩阵

2.大学生感戴与人性观的回归分析。大学生的感戴与人性观的可信性和利他性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0.01)。为确定可信性和利他性对感戴的预测效应,本研究以可信性和利他性得分为自变量,对感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性观对感戴有显著预测效应,其中利他性先进入回归方程,能预测感戴14.4%的变异量。见表4。

表4 感戴对可信性和利他性的逐步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 大学生感戴及人性观的特点 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普遍具有感戴之心,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在感戴各个维度上,感戴密度最高。感戴密度是指一个人在取得某项成就之后,对多少人表示感恩。这充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一般在取得成功后,都会说“谢谢大家”。大学生的人性观得分普遍高于理论水平,但利他性显著高于可信性,见表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人性观积极,利他观念较高,亲社会行为明显,但对人际信任较低,呈现高人性观念,低人际信任的矛盾。笔者分析可能与当今社会环境有关,信任危机已影响到大学生这个群体,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势在必行。

(二)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感戴、人性观差异比较 大学生的感戴存在一定的年级效应,随年级升高呈“U”型变化,一年级高于二、三年级,主要可能是大学生的进入高校前主要任务是学习,思想单纯,认为人大多是善于帮助人和可信任的,因此感戴水平较高,随着个人实践经验和与人交往的增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乐于助人和可信的,随着年级的升高,个人社会化程度提高,对人的认识趋于客观现实,其感戴水平又有一定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性观中利他性评价也随年级升高呈“U”型变化,但可信性评价随年级年级升高呈直线下滑趋势。笔者分析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个体接触社会几率增加,原有的单纯已不适合环境从而使自己出现怀疑猜忌心理,认为人际交往中大家都戴一副面具,从而导致信任度下降。因此高校应根据年级特点开设人文素养教育、进行团体辅导,提高学生的信任水平,加强感戴的培养。

(三) 大学生人性观与感戴的关系及预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性观与感戴总分及各维度有显著正相关(p <0.01),利他观念、可信性得分越高,其感戴水平越高。已有研究表明,感戴与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有显著正相关[5],与人际信任也有显著正相关[6](p <0.01),本研究结果与此结论的本质是一致的。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利他性对大学生的感戴有显著预测作用(R2 =0.144,p <0.01),这说明大学生的利他性能够预测感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感戴水平与其对学校的生活满意度有一定关系,以往研究表明,感戴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7](p <0.05),但由于本研究学校分类不太明确,所以只能猜想,这有待以后探究和证实。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戴培养和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其积极的人性观,加强其利他观念和行为的培养,同时也应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1]王惠萍,张积家,李充信. 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朱从书,刘陈陵.当代大学生人性观初探[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5]Emmons RA,Mccullough M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 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377 -389.

[6]马骊,李喆. 大学生感戴状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12,(3).

[7]孙配贞,郑雪,余祖伟.初中生感戴与自尊、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6).

猜你喜欢

和利可信性人际
基于可信性的锅炉安全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在区间上取值的模糊变量的可信性分布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和利时MACS V6系统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风电场电能质量模糊综合评估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和利时:工业服务在摸索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