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兽医“治未病”学说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2013-02-20吴德峰陈学敏黄顺捷陈佳铭

家畜生态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甲流兽医学治未病

吴德峰,陈学敏,黄顺捷,陈佳铭

(1.福建农林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福州 金山350002;2.上海朝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301609)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中医四大医著《黄帝内经》。原文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条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预防医学”谋略,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1]。

在集约化养殖的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畜禽疾病,西药和抗菌素之类的化学药物应用已经达到极限,然而还是难以抵御变化多端的各种传染病和新病,特别是由于细菌的抗药性,不得不加大抗菌素剂量或频繁地更换抗菌素。西药和化学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已经严重地污染环境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近年来,广大兽医科研工作者不得不从中草药和天然植物制剂中寻找新的用药途径以替代西药和抗菌素。返璞归真,追溯祖国医学和中兽医学的“治未病”理念,或许能为控制当今畜禽疾病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1 “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灵枢》给出了“上工”、“下工”的治病区分方式,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能够从神这个无形的东西的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下工”。也就是说,“治未病”是非常高的一个层次,是“上工”才能完成的。 “治未病”理论是紧紧围绕着预防和保健开展的,重在对疾病的“防”而不是“治”。这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准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不治已病治未病”不但是最原始的防病养生谋略,也是有迄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这是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3]。

2 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理念的弘扬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黄帝内经》的“治未病”之本意为未病先防,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使“治未病”理念不断弘扬光大。后汉医圣张仲景条引“上工治未病” 之观点,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即“外邪” 与“正气”的关系。而“未病先防”,即在未发病之前,提高正气, 使得邪气无法侵袭人体, 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便是“治未病”理念的最好体现;唐代药王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使“治未病”理念发挥。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精辟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使“治未病”理念弘扬光大和完善。

3 “治未病”理念的实质与内容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第一宗旨,即预防疾病发生。《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如今这段话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4]。

4 “治未病”理念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4.1 “治未病”宗旨与现代传染病防治理念

祖国医学把传染病叫“疫病”,“治未病”理论阐述未病先防,就是“扶正”,即增加肌体抵抗力。“治未病”“扶正”按照中医药传统“疫病”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调节阴阳[5]。因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疫病”,现代预防医学对“疫病”防控主要依靠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疫病”流行时,免疫力低下,易感受“疫气”侵害,成为易感者传染源[6]。如春易伤风,易患流感、流脑、水痘、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夏季炎热,病源微生物容易滋生,易患乙脑、霍乱、腮腺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再根据秋燥、冬寒等都有相应的防控措施。众所周知人类最终征服传染病手段是应用疫苗,但病原体若是病毒传染病,如甲流(H1N1)、艾滋病等没有疫苗可防疫,对于这些患者,“治未病”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未病先防”旨在调动体内最大能量来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达到了“治未病”目的。

4.2 “治未病”理念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验证与应用

“治未病”的思想在近年来传染病如“非典”与“甲流(HlN1)”防控中得到最充分体现。在“甲流(HlN1)”潜伏期或前驱期,即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时预防性服中药:防风、双花、连翘祛风、清热、解毒有预防“甲流(HlN1)”作用。抓住此间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最佳疗效。“治未病”就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从而显著地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真正达到实践“治未病”的目的。

“治未病”理念的第二步骤是“既病防变”,即患者出现传染病早期症状后,如不及时控制,病原微生物很可能会“传里”进入气血,此期主张早期积极干预“祛邪”(治疗)[7]。回顾2009年应对甲流疫情时,当时中医把甲流患者分为轻症和危重症两种辨证施治;在轻症中又分为风热犯卫和热毒袭肺两种证型,在重症中分热毒壅肺和气营两燔两种证型,并与西医结合,中医注重在改善症状的同时,通过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内环境而起到治疗作用。如发热时,中医退热是根据其发病的“寒热”采用不同的退热药方,因而退热后不易反弹,柴胡退热就是一典型例子。甲流疫情流行时,中草药与达菲并用补充了当时没有甲流疫苗、西医抗病毒易耐药治疗的不足,且中药具有广谱性,同时注重‘扶正祛邪’,因此在减少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中西医优势互补,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甲流(HlN1)”。

“瘥后防复”是“治未病”理念的第三步骤,即病愈后患者要继续坚持服用中药调理,使机体阴阳平衡功能稳定巩固,减少复发。

5 “治未病”与中兽医理论体系的关系

5.1 中兽医学“治未病”的渊源

中兽医学“治未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病症防治技术,并对中国兽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8]。2000多年前的《周礼》、《诗经》和《山海经》载有人畜通用药物100多种,并有“流赭(赭石)以涂牛马无病”等兽医专用药物“治未病”的记载。《周礼》还记载有“内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这是我国肉品检验的开始。这一时期,还出现造父(约公元前10世纪)、孙阳(号伯乐,约公元前7世纪)、王良(约公元前6世纪)等畜牧兽医名人。

5.2 “整体观念”是“治未病”的中心思想

我们的祖先拥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整体性医疗是体现这种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力图使身体、心智、本能和直觉统一起来,让我们跟整个自然界达成一种和谐与生态平衡。这就是中兽医学“治未病” 的中心思想,即中兽医学的“整体观念”,也是当今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的准则。

从“整体观念”来看,疾病归根结底只属于一种病,那就是人体或动物体自身与自然失去了平衡或产生了不和谐。也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诀”。机体若阴阳不平衡就产生了疾病,要达到阴阳平衡,须靠中草药来调节,以达到和谐[7]。中草药被检验了数千年,从这“检验”中获得的知识通过民间传统代代相传,与中草药密切相联的整体传统的顺势疗法为“整体观念”提供了一个个成功的例子。根据顺势疗法,对疗效最好的体现就是千百年来中草药治愈了无数的患者,包括人和动物家畜。这一个个试验是在人体和动物体身上做的试验。整体疗法通过千百年的试验也即实践采用更深、更持续的疗法,用一个个行之有效的中医药处方逐渐形成完整的祖国医学体系。实践证明,在中草药治疗中,最好的中草药不是产生即时的、急剧的效果,而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地增进健康。

6 “治未病”在中兽医中的实践效果

6.1 “未病先防”是防控动物传染病的首要措施

根据“治未病”的理念,中兽医对动物疾病防控以防为主,结合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将动物未病分为3种状态。(1)无疾之身。即通常所说的健康动物机体;(2) 隐而未发。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之病,指体内已蕴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动物群以及亚健康状态等;(3) 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

动物尚属未病时,就要进行四时调理,明代的《元亨疗马集》一书已经详细地继承这一理念。《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也即上述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当今的传染性疾病诸如“蓝耳病”“禽流感”之类流行季节,疾病在空气中的传播使动物或多或少都有所感染,这时的猪场、鸡场畜禽都处在“未发”或“欲病”状态,就应当进行“治未病”,就要进行中草药免疫调节剂调理。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院士前几年曾在国内12家规模猪场调查显示100% 有圆环病毒感染存在。目前,由圆环病毒引发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蓝耳病)已成为导致养猪场经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养猪业面临的最大杀手。然而,并非这12家猪场都暴发疾病,而那些防疫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无一幸免。而实践证明,在这些在“未发”或“欲病”状态的猪场,若及时地采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进行“治未病”,就可避免这些传染病的发生,目前用的最多并被认为防疫效果比较好的是黄芪多糖、板蓝根和鱼腥草之类的中草药,药理研究也证实这些中草药的广谱抗菌作用和增强免疫作用。那些卫生条件好和中草药免疫调节剂调理及时的猪场、鸡场很少发生这些传染病,而那些防疫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鸡场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场所,各种传染性疾病从未间断。

6.2 采用中草药调理是“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

中兽医“既病防变”是当疾病发生后,按照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有扶正和祛邪两种治则。或单用或结合应用。按照五行生克乘侮和疾病传变规律,肝病传脾叫做木乘土,健脾和胃抑制肝病,叫做扶土抑木,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再以猪圆环病毒为例,该病的严重性在于破坏了猪的免疫系统,导致各种疫苗接种应答效果差,接种免疫失败,并且诱发其他疾病爆发。全身淋巴系统出现病变,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极弱,因此一旦猪体内存在其他病毒或细菌、原虫感染,就会爆发流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疫苗和理想的化学药物防治措施。而近年来一些中草药制剂(诸如黄芪多糖、 “P-特” 中草药纳米制剂)的疗效却为本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用药途径,真正起到 “既病防变”的作用。以中草药“P-特”防治猪圆环病毒为例,这是一个以清热化瘀、扶正祛邪为治则,应用纳米技术,将17味传统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中草药科学组方的制剂,方中的中草药大部分是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再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和脏腑疾病传变规律,采用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原则科学组方,应用对部分具抗病毒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中药活性成分进行靶向处理和纳米化处理,克服了传统中药见效慢的缺陷,不但可直接高效杀灭圆环病毒;而且能迅速提高猪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抵抗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7 小 结

“治未病”的思想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集约化养殖的今天,中兽医“治未病”疗法不但安全,而且多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无病可防,有病可治,尤其对“亚健康”状态具有良好的效果,比西兽医学的“对抗式”治疗更为科学。盛唐神龙年间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贞元末年(约804年),日本派平仲国等到中国学习兽医。由此说明了远在一千多年前,中兽医对中国乃至世界畜牧兽医业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的呼声中,中兽医学以其“绿色”非损伤性措施、神奇卓越的效果逐渐为全世界所瞩目,针灸、中药等已逐步走出国门,随着“治未病”的思想进一步的深入发掘和实践应用,这门古老灿烂的国宝技艺必将对世界动物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清湖,周 兴.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7-9.

[2]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240.

[3] 贾 峰.“治未病”之浅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72-73.

[4] 徐荣谦.“治未病”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1-2.

[5] 李维秀.中医“治未病”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10-213.

[6] 孔凡涵.刍议中医“治未病” 浅谈中医养生保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82-84.

[7] 顾 耘.浅谈《内经》治未病理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5(2):7-9.

[8] 胡元亮.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甲流兽医学治未病
《中兽医学杂志》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兽医学报》征稿简则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骆驼怕甲流?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