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与瘀血体质形成相关性探讨

2013-02-19夏丽娜许必芳

江苏中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过食咸味灵枢

夏丽娜 许必芳 田 奕 江 涛 陈 钢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瘀血体质是体内瘀血内阻或存在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导致脏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以血瘀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中医学认为瘀血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主要与后天的跌扑损伤、久病入络、年老致瘀等因素有关。如《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灵枢·天年》:“六十岁……血气懈惰”。然,脾胃为后天之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形成稳定的功能趋向和体质特征。故笔者认为瘀血体质的形成与后天饮食习惯,尤其与饮食五味中的过食咸味,即过食调味品盐关系密切。现就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饮食五味与瘀血体质形成

长期的饮食习惯可影响人体体质的形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乃成,神乃自生。”说明五味调和,滋养五脏,可增强体质。相反五味偏嗜,气增日久,则脏气偏颇而易导致体质改变。如《素问·五脏生成》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胼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瘀血体质的形成与饮食五味关系密切。若过食酸则易收敛,气血凝滞;若过食甘则易生痰,痰凝血瘀;若过食咸则易泄津,血脉凝滞。

2 盐与瘀血体质形成

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物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成人每日摄钠1~2g就足以满足生理需要,而摄入过多就会对机体有害,如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盐者胜血。”盐味咸,过食咸味则可使血脉凝滞不通。究其因,其理有二:一是咸味入肾。肾属水,心属火,水火既济,君相安位。若咸入肾,令肾气偏旺,克伐心火,使心气被抑,影响到主血脉的功能,从而引起血行不畅,血脉涩滞而成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灵枢·五味论》曰:“血与咸相得则凝。”张景岳在《类经》中注解道:“血为水化,咸亦属水,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若味过于咸,则血凝而结。”《素问·五藏生成》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吴昆注:“咸为肾水,脉为心火,多食咸则脉为所克,故凝涩而变色。”二是盐可致脉内津液渗泄,使血液浓缩而运行滞涩。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杨上善注:“盐之在于器中,津泄于外,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由此可见,过食咸味盐可致瘀。

由于体质形成具有缓慢性、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倘若长期过量食用盐,血行不畅,则易形成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瘀血体质。瘀血体质是瘀血证形成的基础[1]83,与眩晕、胸痹、高血压、中风等病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97。如有研究表明:不同人群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血压随年龄增加的升幅斜率与摄入钠盐的量成正相关[2]。所以笔者认为瘀血体质未形成者,应少食盐,如烹饪时采取“后放盐、少放盐”的原则,同时避免将餐桌上的盐加入到食物中,洗净盐浸食品中的盐等等;瘀血体质形成者,更应少食盐,可采用醋、植物调味品等弥补限盐后的口感要求,同时应配伍活血化瘀的中药调理体质,防治与瘀血相关疾病的发生。

[1]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贾崇奇,李绍忱,刘金玲,等.高盐饮食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3(6):257

猜你喜欢

过食咸味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食甘健脾,重在把握分寸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便利店购买咸味零食增长显著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休“咸”一刻
维吾尔医调理咸味黏液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19例疗效观察
口腔溃疡喝红豆藕汤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