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阳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2013-02-16董喜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年1期
关键词:富阳市富阳家谱

董喜萍

(富阳市图书馆,浙江 富阳 311400)

〔作者信息〕董喜萍,女,馆员。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变化、发展的信息载体,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决定着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度、厚度和广度,是衡量地域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标尺。地方文献的建设与利用是公共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在网络环境、资源数字化的今天,地方特色馆藏建设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1 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与创新

1.1 信函征集

在常规征集的基础上,用信函方式广征扩征。每年春节,我们向工作在全国各地的、曾在富阳工作、生活过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寄去节日问候的同时,附寄一份地方文献征集函。这一征集方法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良好回音。大家用邮寄、委托他人转交等办法,给我们寄来、捎来了2000余册学术专著和文学、书画作品。本地文史专家、乡土作家也纷纷将自己编著的书籍主动捐赠给图书馆。91岁高龄的裘望禹老先生,在报上看到征集信息后,主动将自己的《九子百局谱》、《框子百局谱》两书的底稿捐赠给了图书馆。

信函征集方式取得二个方面的收获:一方面征集到《生子当如孙仲谋》、《话说富春姓氏》、《郁达夫笔下的富春风情》、《郁风苗子与富阳》、《龙门故事》等大量地方乡土文献。另一方面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宣传。信函征集方法使较多的公众特别是著书立说的专家、学者知道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与收藏工作的专业性、永久性。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时至今日,我们时不时能收到远方寄来的邮件,通过他们的亲戚、朋友转过来的文献、光碟等文献资料。如居住上海的画家朱瑚老先生、在香港工作的朱正红先生、远在美国的余敬群、吴艳红教授只要出专著总不忘给家乡图书馆寄上一册,捎上一份。为此,我们专门辟出一间场地,将征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机读目录加工后,在专室里集中存放,并向读者提供借阅、查询,把专室取名为“富春书屋”。

1.2 活动征集

富阳图书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有保存价值的地方文献比较单薄。经过家谱普查,获知民间私藏家谱比公藏家谱要多。公藏家谱46部,私藏家谱128部,涉及姓氏60个。年代最早的为明嘉靖元年的潘氏宗谱手抄本5卷都为私人所藏,但是,都不愿赠予公共图书馆,就是新续修的家谱也没有捐赠图书馆的意识。

虽然《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地方文献资料呈缴范围:出版单位出版的出版物和其他单位编撰、绘制、印刷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强人所难,只有做好宣传、引导工作。2007年9月,组织举办了“富阳市家谱展览”活动。为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一方面与文物馆、档案馆等公藏家谱单位取得联系,沟通协调,以保证参展老谱数量。一方面与家谱协会及民间家谱收藏者进行个别沟通,以保证家谱展览的种类。由于我们耐心诚恳的动员工作,使得像家谱协会收藏的《富春孙氏宗谱》(皇家玉牒)、《钱塘孙氏宗谱》、《黄山陆氏宗谱》、《富春剡山李氏宗谱》等31部老谱亮相展览,另有48部新谱参展。为保证老谱不受损坏,为使参观者能够大致了解每部家谱概况,采取提炼每部家谱精华内容,采用立牌形式呈现展览。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览活动收获在于:图书馆获得了更多民间家谱收藏信息。让更多的家谱收藏、研究者获知图书馆在做家谱征集、收藏、利用工作,家谱展览活动以后,民间续修家谱中碰到需要修补及其他疑难问题可上图书馆查询。

1.3 征集工作融入社会

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目前富阳市图书馆年度购书专项经费60万元,报刊杂志、少儿读物、新书采购、电子读物、数据库建设、基层图书馆网络援建等等必须列支的经费以后,几乎挤不出太多的经费用于地方文献征集、特色馆藏建设。如果,该项工作寄希望于公用经费,那么工作只能停留在应付层面。如何找到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的突破口,我们对现状认真地加以分析,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首先,召集富阳文史专家、乡土文化爱好者召开座谈会,对富阳地域文化进行梳理,确定先把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现代作家、爱国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做成富阳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重点专题系列。明确工作方向,以文广新局推出的公益文化产品推荐会为契机,设计了“三国东吴文化研究资料库”、“郁达夫研究资料库”等公益文化项目,并与富阳市《三国演义》学会、富阳市文联、富阳市郁达夫研究工作室等单位和社团取得联系,争取经费20万元。图书馆辟出二间12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资料库专用,配置了电脑、密集架、投影仪等硬件设备,购买了部分较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图片及手迹,并在杭州地区“一证通”业务系统TRS模块建立专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富阳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品牌。

2 几点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的地方文献工作极其重要。今天的图书馆,已经不仅是书刊借借还还,仅具备单纯收藏与阅读职能的场所,更应该完全透彻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义务,让人们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图书馆乃至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要达到这一目的,图书馆从业人员还须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态度。各县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公共图书馆要无愧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下一步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与探索。

2.1 巩固、完善、提高已建专题特色馆藏

三国东吴文化研究资料库、郁达夫研究资料库、富春书屋虽已建立,但是地方文献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明白已做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其内容有待进一步地去丰富和完善。如国内外各家图书馆保存的郁达夫及郁达夫研究的相关资料,因为经费的原因,我们未曾去征集过。郁达夫早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工作生活的图片及手迹等珍贵资料,还有他不同寻常的情感心路历程等方面资料都有待于进一步去征集。郁达夫研究会会员陆建民先生,去年发现了以往研究者从未发现的二册万有文库的丛书选本(郁达夫早年著作单行本,《论戏剧》、《文学概论》,1930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王云五主编。)由此足以证明,还有不知其数的珍贵文献未被人们发现或散落在民间。三国东吴文化研究资料库、郁达夫研究资料库都需要我们的工作继续深入地延续下去,从而把特色专题系列做强做大做全面,成为馆藏特色品牌。

2.2 争取后续经费与技术投入

经费投入可以从二个方面去努力,一是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投入。应争取市财政每年设立地方文献专项经费,把现有的地方特色馆藏文献制作成数字化信息资源。二是可以尝试争取社会经费投入,可以采取捐资企业冠名的方法,把地方文献建设工作融入大社会。地方文献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无法事必躬亲,应该有序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工作,如三国东吴文化研究资料库,可以与商贾道上的孙权的后裔们协商,争取他们经费上的支持;郁达夫研究可以争取郁氏后裔的合作,采取捐资单位或捐资个人冠名的办法。地方文献建设工作,还应当选择有一定文化背景、掌握现代化技术能力且相对稳定的人员来担任。

2.3 开展活动,提高利用率

众所周知,图书馆一切业务活动最终目的是满足读者需求,地方文献工作更是如此。建的目的是用,怎样处理建与用的关系,这同样是值得我们实践的课题。开展活动可以从二个层面去考虑。一是从普及层面考虑,以郁达夫中学、《迟桂花》文学社、实验小学“郁达夫诗社”等学校及业余团队为依托,开设“乡土讲堂”,可以邀请省、市图书馆专家、学者,邀请本土的专家、学者,把三国东吴文化、郁达夫、罗隐、黄公望等历史文化名人及地域风情、名胜古迹等系统全面地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广大的青少年自己走上讲台,互相交流。这样既开展了读者活动,又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培训、知识传播职能,使广大青少年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有个系统的了解。二是从提高层面去考虑。可以以富阳市文联、市郁达夫研究工作室、市郁达夫研究会、市三国演义研究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非遗”办公室等社团和单位为依托,每年组织开展学术研讨活动2次以上,长期坚持,特色馆藏定将越来越引人注目。

2.4 对富阳人文历史、特色文化的再梳理

三国东吴、郁达夫以专题系列的形式析出。此外,唐末诗人罗隐、元代山水画之神黄公望及与他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学者何满子、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作家麦家等等都应该是地方文献工作值得关注的内容。

此外,造纸文化可以单独析出,做成专题数据库。理由:一是富阳竹纸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到宋代,竹纸生产显著发展,以其“制作精良,品质精粹,光滑不蛀,洁白莹润”而被誉为“纸中上品”,名扬天下。二是2006年6月,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2008年9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富阳境内高桥镇泗周村发现了宋代造纸作坊遗址,可见富阳造纸历史悠久。

随着时代的发展,富阳造纸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政府对造纸行业不仅进行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还对富阳传统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有效保护与传承。竹纸生产呈现二种方式:一是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二是保持传统手工生产制作。不管它是哪一种,公共图书馆都应该进行征集收藏。政府编辑出版的《中国富阳造纸》、民间纸农李少军编著出版的《富阳竹纸——竹纸天工解读竹纸文化探究》等等,都是值得征集的地方文献。

2.5 关注当下文献资料征集

由工商局编写的《当代老板》,市文联编写的《100个富阳人》,市人武部、市文广新局联合编写的《咱当过兵的人》等书籍,采写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退伍专业军人,记录的是社会发展的步伐、时代变迁的影子、人们工作生存的状态。这些跟随着时代发展而采写编辑出版的出版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最能证明地域文化的地方文献,是富阳地域文化的根脉,是后人研究地域文化的依据。

总之,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的专业征集部门,应该坚持长期、有效的征集方法加以征集、完善,并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现代化技术优势,把地方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1〕王效良.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根脉〔A〕//贾晓东.思考·探索·创新:2006年首届浙江省公共图书馆馆长论坛论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263-268

〔2〕陆建民.找到两册郁达夫30年代出版的著作单行本〔J〕.浙江档案,2010(1):59

猜你喜欢

富阳市富阳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共绘“富春骑行图”,千名骑友完成环富阳挑战!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7环浙自行车嘉年华富阳站圆满落幕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富阳市西红花规范化种植生产技术操作
权力瘦身审批提速
——浙江权力清单制度之富阳经验
浙江省富阳市实施6轮造纸行业淘汰关停工作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