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2013-02-16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素质院校人才

刘 菲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并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综合素质应体现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科学构建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旅游职业的特点,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质量,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路。

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供需错位

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人才培养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教育界也一直为“供需错位”的问题所困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企业的用人标准也随之有了新的要求。旅游企业用人更加重视员工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服务意识,是否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企业的用人标准也由单一技能型要求转化为进行员工综合职业素质考评。然而当前旅游人才“供需错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造成的,所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与评价标准理应随之改进,否则不仅造成教学资源和旅游人才的浪费,而且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旅游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专业培养模式封闭落后

由于长时间以来没有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充分地调研论证,未能对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导致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仍然没有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和本科教育的差异化教学不明显,各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基层服务型人才与中层管理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在应用性强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旅游人才。

3.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特色

由于缺乏对行业需求的认真研究和调研,导致办学方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育模式定位不准确,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科学性和连贯性不强缺乏自身特色。具体表现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零乱分散、重点不突出,现有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课程内容简单拼凑一些旅游类课程、饭店类课程,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特征,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过分强调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固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顺序,轻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

4.评价体系科学性不强

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构成必须反映旅游行业特点,必须以旅游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为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过程,然而目前的评价体系内容单一,缺乏科学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相关素质评价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实施多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进一步改进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和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业发展对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旅游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涉及几十个行业和部门。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旅游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法学、地理学、美学等众多学科的内容。旅游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既有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底蕴与良好的审美修养。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善于协调的团队精神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可以说旅游业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沟通技巧、情绪控制等非智力因素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然而,很多高职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内容设置,缺少对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等课程安排和重视,这势必会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将影响旅游业发展后劲。

目前旅游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出综合性,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工作者和旅游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快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随着旅游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人才“一证永逸”的情况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旅游教育过于强调能力本位,不重视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涵养的学习,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全面、综合素质良好和创新活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而构建基础、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构筑集文学、历史、地理等于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将有助于旅游专业人才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和跻身于学习型社会,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我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的进程。

根据市场需求,可把旅游专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分为:职业技能、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即“综合素质课”、“职业技能课”、“基本能力课”、“综合实践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岗位,开设课程,形成针对性强、层次分明、职业目标清晰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市场需求。

1.课程设置坚持全面发展原则

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给旅游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只重视技能轻素质,不能只重视专业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业人才,必须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开设。开设“旅游文化”、“民俗宗教”、“服务礼仪”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知识,拓展旅游专业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胸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将诚信爱国、敬业乐业、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把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每门课程的教学。

第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重视计算机、英语、普通话、写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要突出营销、礼仪、管理等内容在旅游专业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开设《会展旅游》、《电子商务》等选修课,以促进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以职业需要为导向,紧贴时代发展。课程设置还应分析和研究本专业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努力使课程设置具有时代特点。比如,现阶段旅游发展的明显趋势让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等新兴项目发展迅速,市场迫切希望能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相关专业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审时度势,坚持职业需要导向的原则,增设相关课程、调整课程体系,拓展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等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衔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学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酒店职业英语考试、酒店餐饮服务等级考试等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导游资格证书与酒店职业英语证书,达到英语导游或中级餐饮服务的水平。

2.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胜任岗位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放弃班级教学模式,采用团队协作练习、模拟实习、企业培训、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更多是引导学生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对每一个具体项目教学,根据给定的与实际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教师做基本讲解,指出完成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能对整个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实际演练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教学、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环境进行布置,将企业文化和氛围融入到实训基地的布局中,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与本职工作岗位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

3.评价体系针对企业需要制定

评价体系方面改变过去从学校教育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的做法,以行业需求和从业需求为视角,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内容、层次划分和评价标准。不仅按照旅游业需求的人才素质构成要素设计培养模式,而且将旅游行业和岗位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成绩的给定要在校内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评价上由专职指导教师评定。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求,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夯实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知识,再经过职业素养的训练,才能增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成长为符合旅游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1]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1).

[2]李树民.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学研究的现阶段表现特征[J].旅游学刊,2004,(19).

[3]武正林,朱建国,张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6).

猜你喜欢

素质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