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河教育园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3-02-16高海燕李学颖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双语师资

高海燕,李学颖

1.2.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前言

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同时也推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各国纷纷调整教育政策和制度,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更广泛的共同发展空间。海河教育园区作为唯一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园区内各个高职院校本应充分抓住这个良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然而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园区内为数不多的合作办学项目资源共享建设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园区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资源共享意识淡薄,项目资源缺乏统一管理

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各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处于独立状态,软硬件建设都过分追求“小而全”,条块分割痕迹明显,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立虽然缩短了各高职院校间的地理距离,但是尚未形成统一步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各自所掌握的,缺乏统一的调度和共享平台,在相互之间信息不通畅的状态下,重复建设和共享不力在所难免。

(二)双语师资配置欠佳,教学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大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师资力量分散,优秀双语师资匮乏和闲置现象并存。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师为没有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或者是专业教师中英语较好者,这些教师要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相关理论,要么就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语言培训,不懂外语教学方法,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其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成效。

(三)经济利益驱动明显,共享实效大打折扣

资源共享诚然是解决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经费紧张,资源过少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让院校将自己辛苦开发出来的优质办学资源与他人共享却远非易事。部分院校热衷于利用他校资源,而将本校的优质资源保留起来,不参与或部分参与共享,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有效共享的实现。同时,在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必然会权衡自身资源投入和产出比,在利益分配时都会有“校本位”倾向,这必然会导致在投入资金分配环节,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教学楼、实训基地等建设,和利益分配环节,如学费收入等,存在巨大分歧。

(四)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合作办学遭遇瓶颈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引进的优质教学资源,与之相配的应是优质生源。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因录取分数较低,其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上都明显低于本科生,其英文水平更是普遍较差。在这样的情景下,推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学生最难过的就是语言关。外籍教师上课时,容易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久了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中断合作办学项目,从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项目的进一步推行。如何摆脱这种情况迫在眉睫。

二、实现园区内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

首先,有效聚集优势资源,扭转各自为政状态。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具有互补性和共性的相关企业或机构联合形成互为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园区内各高职院校正是这样的教育群体,彼此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实现教育群体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资源的共享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可通过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各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等相关资源。管委会下辖三个分支机构,分别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发和引进、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管委会要实现真正的去机制化,淡化政府的行政职能,突出其协调和监督作用。

其次,创新学科目标体系建设,打造优势项目品牌。对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优势科目进行统一整合和重组,集中优势资源,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共同发展的巨大合力,建立科目或专业引进和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或重复设置的专业。各高校要加强课程,尤其是对于优质课程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因为优质课程是各校的品牌,最容易汇聚 “名牌效应”,将各高校的优势精品课程汇聚在一起共享,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品牌合力,从而达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因此,为了确保各高校合作办学项目资源共享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在各高校推行互选课程,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同头教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及精品教材开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要加强对各校教师合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共享 “流于形式”,“限于口头”。

最后,利用园区规模优势,实现集团化发展。通过整合十所院校的优势硬件资源、师资、“生资”及其他软件资源,必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园区内整个教育群体的国际竞争力。

(二)筹划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实现人力资本共享

如果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建设是核心,那优秀的教师资源筹划则是关键。对于优势师资要推行利用、重组和培养“三轨制”。

首先,在海河职教园区范围内,甚至是天津各高校及高职院校之间建立“动态名师资源库”,各共享校根据课程教授或研发等具体情况,向资源库输送请求,这样就可以充份利用各个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名师授课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获益。在资源库的建立过程中,要规范名师的评判标准,坚持“上的去,下的来”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艺术等硬性指标来评判教师,淘汰落后师资,强化教师激励机制。

其次,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组建优秀跨校教学团队。海河职教园区的组建大大缩短了教师之间的地理距离,为建立跨校教学团队创造了条件。各院校可依托合作办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质的飞跃的,通过组建跨校教学团队,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创造优秀的高职教育“领军人物”。在教学团队的组建中,要适度控制团队规模,以10-15人为宜。人员太少,不利于团队效率的充分发挥;人员太多,就可能会出现内部分化,影响团队的团结,不利于形成团队合力。

最后,针对专业教师“英语软骨症”和英语教师“专业盲人症”的情况,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的培训力度。定期选派英语骨干教师赴相关企业实践,在获取一手的教学材料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其专业素质;对于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到国外合作校进行中长期的交流访问或授课,提升其英语语言运用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双语教师而言,对其培养可以从开设双语选修课为始,作为前期的知识和教学方式方法储备。之后要定期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能力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取继续从事双语教学的资格。各校对于优秀的双语教师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语言素养。

(三)引入“有偿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为了在各共享校建立良好有序的合作关系,有必要建立市场化的合作机制和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在合作办学项目的共享问题上,充分尊重发起校的“版权”,根据项目的市场反馈,统筹考虑各利益团体的权责,建立完善的业绩和成果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分成机制。比如对于项目发起校,首先自动获取该项目50%的收益作为开发版权,然后按照其在后续的项目开发和共享中的贡献,拿取相应比例的提成,多劳多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各校在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顾虑,有效克服其“藏私”心理。在硬件资源共享问题上,遵照“谁投资,谁获益”,多投多得的原则,引入动态收益机制,根据学生对设备和设施的动态使用情况,将各个投资主体的经营和收益问题制度化,纸面化,鼓励各院校共同投资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基础设施资金分摊困难的问题。

(四)整合优秀生源,实现联合培养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各院校英语优秀生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各高职院校的优秀生源,实现分层教学来解决。各院校可以从大一一入学开始就将有意参加中外合作办学的优秀生源整合到相同班级中进行联合培养,为这部分学生配备优秀的双语师资和教学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合作办学项目的渗透力度,制定独立的培养目标和方法,这不仅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师资条件等因素无法为少数英语优秀学生单独成班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效果,提升办学的社会收益和信誉。同时对于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意愿强烈的另外一部分生源,配套相应的教学课程(包括语言强化及专业整合)、教学计划、师资等各项软硬件设施,实行真正的分班和分层次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集约。

三、结语

截至目前,对于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在这一层面有所突破,丰富了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推动园区内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课题对各院校之间的差异性、信息化建设水平等方面研究甚少,所提出的策略还需要后续研究和探讨。但是园区内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是园区内各高校做大、做强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相互支持。

[1]安江英,王利明.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

[2]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杨善江.动力机制:高职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运行的“发动机”[J].职教论坛,2012,(12).

[4]张芳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盈余教学模式探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6).

[5]赵玲珍,王一曙.资源共享视角下跨校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平台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6]赵素波.我国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7]郑春海.我国大学城资源共享及联动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双语师资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