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及建议

2013-02-15朱如江汤金星汪小洪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萧山区萧山第三产业

朱如江、汤金星、汪小洪

(1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2萧山区所前镇人民政府,浙江 杭州 3112 02)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分析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前,萧山是一个以粮食、棉花和络麻种植为主的农业小县,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服务部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下发以来,全区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越第一产业,达到18.4%,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 5.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1%。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大。2012年,萧山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6 5.54亿元,在杭州区、县(市)中位列第一,超出第二位的下城区22.39亿元;在浙江省17个经济强区、县(市)中也遥遥领先,比第二名义乌市多117.85亿元;在全国十强区、县(市)中居第八位。

2.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区第三产业以年均22.5%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9.1%,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工业年均增速低0.8个百分点,但三者基本同步;第二阶段是1990—2000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第三产业以年均增速为31.4%快速发展,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均高7.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是2000—2005年,由于这个阶段全区经济的工作重心在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9.4%,分别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低1.7和4.6个百分点;第四阶段是2005—2012年,得益于结构调整和“两轮驱动”,第三产业年均增速为18.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工业年均增速分别高3和4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占比较低。萧山第三产业总量虽然较大,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5.1%,不但大幅落后于杭州老城区,在杭州市二区五县(市)中也仅列第3位;在浙江省经济强区、县(市)中仅列第12位;在全国十强区、县(市)中则处在末位,甚至比江苏省的锡山、宜兴、通州、靖江等县(市)也低很多。该比重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9.5、10.0和15.1个百分点。

4.第三产业层次不高。目前,国际上一般将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两个层次,同时认为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向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与智能化的趋势发展。改革开放后,萧山区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199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2000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降至58.7%。此后,受益于萧山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再次逐步提高,2012年达到64.1%。但从总体上看,全区服务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信息咨询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5.第三产业发展特色缺乏。在第三产业所涉及的14个国民经济行业中,萧山区占比较大的四个行业依次是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四个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9.6%,第三产业缺乏明显特色。虽然萧山也非常重视市场建设,近年来积极推进四大“百亿市场”建设进度,但市场建设始终不能与当地工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缺乏像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义乌小商品城等能与当地制造业紧密结合、能吸引周边地区客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市场。

二、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低一缺”,即:低占重、低层次、缺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第三产业处被动式发展状态。萧山历来强调“工业强区、工业富民”战略。改革开放初期,乡镇工业发展迅猛,萧山经济迅速发展。也正因此,萧山区乡镇工业“转制”、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等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使萧山工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动力。可以说,萧山工业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式的发展状态。反观第三产业,其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只有在第二阶段受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政策支持和第四阶段受金融危机、萧山工业受土地资源制约等因素,第三产业才得以被动式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萧山第三产业总量雄居全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于GDP增速,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口集聚快。萧山历来是浙江省的一个人口大区,目前拥有户籍人口123.57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吸引了100多万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二是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较富裕。由于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萧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富裕程度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也就是说,全区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服务层次,为生产服务层次则相对欠缺。这一点也可以从上述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2000—2005年)增速明显落后于GDP和工业速度得以验证。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萧山工业借助民营经济“二次创业”契机,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为生产服务的经营性公司处于萎缩状态,造成本应与工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也正是这一阶段,萧山除了早期建设的“萧山商业城”综合市场,错失了建设一批结合当地工业发展特点的、层次高、特色显明的专业市场机会。

三、加快萧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三次产业的产生发展是随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的发展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先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一、二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萧山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要遵循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三产业是一个庞杂的混合产业群,其发展应根据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经营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现状,遵循因地制宜地选择重点发展的原则。应在充分发挥萧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等优势的基础上,围绕萧山区委、区政府关于“做美南部、做强中部、做优东部”的思路,重点突出“湘湖新城”、“空港新城”、“浦阳江生态经济区”、“钱江世纪城”等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和“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内资、外资,加快发展建设。

2.要以专业市场和城市化建设为载体。简单地说,第三产业包括生产需求服务和生活需求服务两个方面。为生产需求服务就是要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其载体主要是商品交换场所,即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建设,既是生产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服务就是满足人类不同需求层次和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服务,其载体主要是城市化建设。专业市场和城市化建设是相互联系的。城市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它的扩展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专业市场的兴起还会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业务以及各类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萧山的实际出发,当前应特别重视通过城市化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专注于加快市场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进度,加快建立起适应萧山经济结构、促进萧山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加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转变和“城中村”、“城郊村”、“旧村”改造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

3.要坚持“科技兴三产”的思路。电子计算机拓展了第三产业的服务领域,导致了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创造了全新的服务方式。第三产业中的一些新兴产业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业等,本身就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第三产业的面貌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科技兴三产”的思路,提升第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必须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城市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和商业外贸、金融保险、旅游宾馆、信息管理等信息化,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4.要重视开放和外向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它包括货物的进出口和服务的进出口。萧山应充分发挥地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优势,积极拓展货物进出口市场,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放、引进外资,加大国际金融保险、通信视听、交通运输、旅游观光、法律、会计、广告、租赁等服务项目的投入开发力度,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开放和外向发展。

猜你喜欢

萧山区萧山第三产业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鸟岛游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
萧山区“五老”关爱团践行新一轮帮教活动
《萧山日报》:多元发展助推报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