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

2013-02-14李自林刘金梅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李自林,刘金梅,尚 军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如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学科视野与“大工程观”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对卓越工程师进行着重培养.

本文针对现今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校企联合培养以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1 土木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根据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特点,笔者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2+1+1”培养模式(2年基础课+1年专业课+1年校企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长.

在两年的基础课教学中,不仅开设与土木相关的基础课程,还要增加其他专业及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以达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人文情怀,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除了专业知识外还会考虑其他多方面的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一年的专业课教学中过程中,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最后一年的校企联合培养中,学生要前往企业,利用企业的硬件设备及现场工作环境,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及科研能力.学生在实践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学校的所学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企业,将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中[2].这样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2 树立创新工程教育观念

2.1 坚持以学生为本

多年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有它的优点,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机会少,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凝滞,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把教材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反馈情况对教案作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主动大胆地回答问题,实现教学互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2 鼓励创新精神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会受到学风的直接影响与制约,并需要良好的学风予以支持与支撑.归根结底,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必定是一个经过学习和锻炼充分开发创新潜质和养成创新素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优良学风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生不断学习、继续学习乃至终生学习,以实现创新素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激情,积极投身创新活动;有利于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真正按照创新活动规律和客观要求去争取实际的有价值的成果[4].

当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学风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聪明才智、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确而适度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在培养品德高尚、意志坚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良好的学风建设有决定性的作用.

3 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近年来,与企业联合培养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大力倡导,同时在全国各大高校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推动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

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实践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脱离了实践的学习和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在我国的高等学校,由于其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固有属性,以及实践资源的匮乏,使得贴近生产的实践教育在高等学校难以积极有效展开,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当下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当下教育现状的新制度.

(1)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开展企业与学校间的多层次合作,学校和企业紧紧围绕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教学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内涵明确、关系清晰、分工协作的结构性伙伴关系.

(3)在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时,除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两成员的主体作用外,还可依据本地的经济与教育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本地以政府为主导的集团化办学组织,以专业为纽带,由核心学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学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

4 教材建设

课程教材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办学的定位和特色,它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要针对知识能力大纲中的各要素设计获得相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材体系,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材体系进行改革.

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大刀阔斧地摒弃陈旧的、脱离实际的课程和教材,而且要开发一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这类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这是因为企业及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最了解工程人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具有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而且拥有高校所没有的大量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素材,例如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用的工程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研发能力、充足的实验场地等.因此,企业参与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效果.

校企合作进行教材建设可以按照逐步推进、分工合作和不断完善的原则进行.逐步推进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先由简单的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合作.如校企可以首先合作开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性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然后逐步发展到企业全面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分工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要有分工,在分工中要有合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做到优势互补.如校内教师主要负责教材的理论部分,而企业教师主要负责教材的实践部分,但在理论部分的编写上要满足实践部分的需要,而在实践部分的编写上又要与理论部分相结合.不断完善指的是教材内容需要不断地修改、充实和提高,需要经过多次的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才能使教材内容趋于完善.

5 师资队伍建设

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老师具有创新意识,可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话,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要注重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保障,对教师的要求要有严格的标准,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两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定期讨论和培训,允许具备资格的实验教师参与科研、讲理论课,实现教师资源的高效利用[5].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可以聘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

(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将以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

(2)企业兼职教师建设.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依侧重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较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保障,建设一支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6 课程体系改革

6.1 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然要求

如果不清楚地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的实质,在编制培养标准前容易忽略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作为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和教学环节是细化后的学校标准得以落实的着力点,关系到培养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真正得到落实,是能否培养出符合培养标准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因此,从实现培养标准的角度,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

从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目标的角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由国家、行业和学校三级培养标准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的行业指导、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地将学生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战略等.因此,从根本上说,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是“卓越计划”的必然要求.

6.2 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参与高校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能提高每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功效,而且能够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要改革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通识教育在人文知识传授、个性品质训练、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成为成功进行专业教育的必需,成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基础.专业教育的改革要注重与通识教育的衔接,使专业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是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升的延续.

要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明确每一门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实现方式.在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中,要认真分析和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以及采取何种实现方式能最有效地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要从系统和整体的高度,注重每一门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尤其是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在多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之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效用.

6.3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参与高校要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参与专业申请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得到国际互认打好基础[6].

要以发达国家同类型院校为主要学习和借鉴对象.这是因为,同类型院校不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可比性强,容易学习和借鉴,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研究国外同类院校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设计、课程结构,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以及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要密切关注工程学科的发展动向,把握经济全球化对工程人才的根本要求;了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工程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构建能够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融入前沿工程学科知识的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7 结 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及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以上改革措施是我校在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实行的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规律,培养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1]余志卫. 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83.

[2]王 轶,何晓琼,陈维荣. 工科类研究生实践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0-182.

[3]李大华.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J]. 商情,2011(20):376-379.

[4]刘淑慧. 学风建设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J]. 东华大学学报,2007,7(3):259-263.

[5]李文军,杨 娜,刘辉军,等.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810-813.

[6]雷华阳,郑 刚,韩庆华. 面向土木工程师的地下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探讨[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48-152.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青年工程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