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进程

2013-02-03张成虎甘肃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业 2013年21期
关键词:兽医疫病规划

文│张成虎(甘肃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和实施,是对过去几十年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践的总结,是对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引领。《规划》标志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规划》,准确把脉《规划》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规划》的战略性

动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伙伴,与人类在大自然中共生共存。人类动物疫病和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共生共伴、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历史(从最初的狩猎开始)就是人类和动物争夺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的斗争历史。

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动物疫病对人类生存安全的威胁和毁灭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动物疫病已经成为涉及全球畜牧业发展、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畜禽产品结构以及畜产品加工、流通方式的转变,畜牧兽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动物疫病防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动物疫病防控战略研究,制定实施动物疫病防控战略规划,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长效防控机制,逐步控制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社会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及人类安全。

《规划》的出台和实施,首次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升到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并列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明晰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政体制改革、国际兽医水平等因素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演变历史及其背景、成效和经验,结合国际社会动物疫病防控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从而确定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规划》的前瞻性

《规划》在全面总结以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成就、不足和现实工作状况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畜牧业发展情况,在基本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20年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动物卫生状况、公共卫生影响、疫病传播能力等,借鉴畜牧业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的战略目标和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等兽医工作能力的六大建设目标。目标既是发展奋斗的任务,也是超前预定和确定的适应未来社会实际的存在。《规划》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目标符合我国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客观发展实际,不冒进、不空洞、不虚华。“适度超前……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合理设定防治目标,开展科学防治。”正是《规划》科学、谨慎的前瞻性体现。

三、《规划》的全面性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这一基本原则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从战略层面的重视实实在在落实到了实际工作当中。把以往由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兽医工作者单一承担的防治工作铺设到了整个社会,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及所属畜牧兽医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卫生部门、林业部门、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商务部门以及军队和武警部队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同时还明确了法制、体制、科技、条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保障措施。涵盖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社会性、法制性、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各个层面,为全面完成中长期规划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全而不散,广不失重,既有全面部署,又有切实有效的步骤和措施,具有非常准确和灵活的可操作性,使得各省各地区全面实施《规划》有了可着手、可操作的方向和目标。

1.重点防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消灭动物疫病”的区别性、时段性防治策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名录的确定,“一带三区”的区域性防治措施等,使全面防治工作有了重点,便于实施。

2.防治工作目标的可操作性。“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重大动物疫病考核标准、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治考核标准、种畜禽重点疫病净化考核标准等目标任务的明确,便于《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对照核准。

3.防治工作能力建设的可操作性。《规划》提出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等六大能力建设,使各级政府、全社会支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自身发展提高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4.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法制、体制、科技、条件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掷地有声,对健全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科学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疫病防治的财政保障等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和政策性要求,有力地保证了《规划》的落实。

五、《规划》的责任性

《规划》明确了“动物防疫责任制”的性质。按照《规划》要求,国家将组织制定评估指标和方案,采取考核时间、要求、程序、内容和结果运用以及分年度、分阶段组织检查和考核验收的责任考评措施,并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督促《规划》各项措施目标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兽医疫病规划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我是兽医志愿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