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用文字铸就的生命丰碑

2013-02-01萧珞

青春岁月·校园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考题莫言

萧珞

对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广采博收与融会贯通,铸就了莫言作品深沉厚重、气势磅礴却又色彩斑斓、富含时代气息的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莫言圆了中国人的文学梦想,圆了中国文学人的诺奖梦想。在当代社会文学处境尴尬的环境下,他的成功重新燃起我们对纯文学的狂热与希望。

磨光门槛的读书狂

莫言自小对书就很痴迷,书籍成为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里,少年莫言最好的伙伴。莫言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很鲜活的例子。他说,“我们家实际上都爱看书,二哥也是个书迷。我们家原来有一条门槛,当时农村没有电,只有一盏小煤油灯。每天晚上这个煤油灯的火苗真是像一个黄豆一样那么小,我母亲在锅灶上做饭,我们就利用这点机会,我就一脚踏在门槛上看书。踏了几年之后,那个门槛竟然被我们弟兄两个给踏得明显的凹下去一块。”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书本,莫言坦言,与那个时代有关,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那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几本书了如指掌。为了看书,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家里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关于读书,在莫言的身上有很多故事,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就是莫言能背新华字典。“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新华字典也觉得蛮有意思的,以至于说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张了,那不可能。就是读得很熟,有时候甚至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可以找出来。”莫言说。

素材解读

任何成功,应该都是可以找到它的理由。一个孩子,愿意用一天的辛苦劳动,来换取一次阅读书本的权利,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与震撼的事情啊!有了这种极致的热爱,有了这种滴水穿石的恒心,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适用考题

热爱、追求、人生路上、童年的记忆、不会忘记、与书为伴、我也行。

把作品放在高粱地里

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

他说,20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所以,1976年2月16日当他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连头也没回,感到自己如一只飞出了牢笼的鸟。可当汽车停在一个离高密东北乡只有二百华里的军营,带兵的人说到了目的地时,他才感到深深的失望。两年后,他重新踏上故乡,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自己走来时,眼睛里顿时饱含泪水。那时候,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莫言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都是以这块土地,以我的经历,甚至小说中的很多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没有这块土地,没有父老乡亲,就没有我这个作家。

素材解读

在莫言的作品中,家人乡邻,乡村的池塘,都成了他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正是这种深深植根于农村的精神,让莫言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养育我们成长的家园,往往是生活与事业的力量源泉。

适用考题

家园、根本、精神、成长、生命的清泉、土地、一起前行。

我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在家乡接受了《大众日报》等媒体的采访。采访中他丝毫不着大师的痕迹,让在场所有人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山东人的朴实。对所有记者,莫言有问必答,从不拒绝,内心一如既往地平静,表现出来的谦虚让记者们很是感动。当有记者问到,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下一步干什么时,莫言随和地回答说:“该干么干么!”引得大家不由会心一笑。在高密,莫言就是一个普通人。朋友们说,“他给人的感觉平易近人,穿着也朴实,夏天破衣烂衫,冬天棉裤棉袄,现在回来还赶农村的大集。”

莫言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莫言自己却认为,获奖有作用,但不能高估。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莫言说,“我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觉得我没有权利代表中国文学。”从30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

素材解读

与历史上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相比,莫言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那份谦虚,那份淡然,那份邻家大叔的感觉,令人油然生出几分敬意。这种谦和的个性,也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莫言就是莫言,成功了,依然还是那么谦逊随和。

适用考题

谦虚、美德、变化、尊敬、我很平凡、胸怀、清醒。

用故事吸引世界

山东高密,到处都是讲故事的人。莫言回忆说,“在我们乡村的广场上,在我们的集市上,在寒冬腊月生产队喂牛、喂马的饲养棚里,我们都可以听各种各样的说书人,给我们讲述古今中外的故事。我听了这样的故事,回家对我的父亲母亲讲,对我的哥哥姐姐讲。他们刚开始对我的这种讲述非常反感,但是很快他们会被我的这种讲述吸引。我母亲后来也对我网开一面,允许我在集市上听人说书,允许我到别的村庄听村子里的人讲故事。回来以后,晚上面对很小的油灯,她做棉衣的时候,我在旁边讲我听到的故事。时候我记不全了,我就开始编造,当然我编造可能编得还不错,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也成了一个说书人。”

这些孩童时的经历,成了他后来文学写作的源头。莫言自己也说,“我后来从事文学写作,写小说,写剧本,可能就是从给我母亲讲故事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发表作品以来,虽然从莫言文章的风格上可以看到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子,看到所有文学前辈和他的个人思考,但莫言笔下的故事,几乎都是来自他生活的山东高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评价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素材解读

听故事有趣,要学会讲故事却不容易;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编得宛如亲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莫言编的故事不仅让中国人喜欢,还能吸引世界读者的眼光,那便真是一种能力了。没有长年的积累,显然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适用考题

学与做、坚持、过去与现在、兴趣、习惯、鼓励、个性。

不会离开这个国家

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1981年开始创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作家跟故乡的关系,实际上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你在这个土地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跟你有多密切的联系。一旦当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你就会产生一种魂牵梦绕的感受。当然对于作家来讲,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尤其是像我这样以乡土为主要风格的作家。当有记者问及是否获奖后会迁居海外时,莫言直截了当地回答:我离开国家干吗,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我就想待在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生我养我,我熟悉这个地方,这里的食物特别适合我,所以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谁愿意走就走,谁不愿意走也不要强迫人家走。我们过去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夫子的教训。我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的,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就对了吗?你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好,你就觉得羊肉特别好吃,你逼着一个不吃羊肉的人吃羊肉,对吗?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素材解读

成功的理由,或许各有各的不同。然而我们没想到,在莫言心中,最让他魂牵梦绕的竟然是自己的那片故土。正是这种爱,让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我不会离开这个地方”这样温暖的话语。

适用考题

我的祖国、选择、做我自己、爱、依恋、家乡、坚守。

成功不在写作上

莫言早已是名人,可从不嫌弃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杜勤兰,女儿管笑笑更是莫言的最爱。莫言曾说,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1995年,13岁半的笑笑和母亲离开山东,随莫言来到北京生活。这一年的莫言,正处于构思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的关键时期,妻子的到来,刚好可以照顾他从前单身居住缺少规律的生活。而女儿笑笑此时则已长成一个渐渐褪去天真的大孩子,在北大附中初二年级插班上学。

在笑笑的印象里,父亲对自己的疼爱和关切跟天下每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一样的。有所不同的是,父亲更多的却是不事张扬、默默无言的关爱。笑笑读高一那年,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早上上学时天还很晴朗,笑笑没有带伞,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才暗暗叫苦,这雨总也不停,下午可怎么回家?然而回到教室却意外发现课桌上放着一把崭新的伞。同学们羡慕地告诉她:“笑笑,你真幸福,刚才是你老爸来给你送的伞!”一股暖流涌上笑笑的心头。打着伞回到家看着父亲俯身爬格子的背影,笑笑只感到父亲的爱沉甸甸。从学校到爸爸上班的魏公村有四站多路,而爸爸一路在风雨中奔波,为的就是给自己送一把伞!

素材解读

幸福的方式也许有很多种,但有一种幸福一定是最美好的,那就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试想,如果你的事业没有成功,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或许你还是幸福的;如果你没有幸福的家庭,事业再辉煌,那又有谁来分享你的快乐呢?莫言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更表现在情感之中。

适用考题

最美、幸福、风景、芬芳、真情、暖流、微笑、父爱。

贴着底层生活

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莫言曾经说过,文坛就好像池塘一样,其中有很多种鱼,每种鱼都有自己最适合活动的深度和区域,每个水域和深度之中,也必然会有最适合某类鱼食用的食物。文坛亦如此。各个不同层次的作家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的人追求畅销、追求流行,只要不犯法,不伤害他人,那就无可指责。

有记者问莫言,您觉得您是处于哪个水域哪个深度的“鱼”?莫言说,我相对来说还是在比较底层的,沉得比较深的,但我不是大鱼,只是那种喜欢贴着底层生活的鱼。他认为,最近10年来文坛反而是沉下来了,有的人在悄悄地写作。而认为文坛是“浮躁”的这样的判断,其实仅仅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这么大的一个社会,不能因为一个作家的某种行为,就来判断整体都是浮躁的。他说,现在那么多刊物,看一看《人民文学》,看一看《收获》,实际上会发现,现在中短篇小说的质量比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质量已经提高很多。很多年轻作者出手不凡,他们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跟世界范围内的作家、跟世界文学相对话的程度。我经常看《人民文学》和《收获》,每一期都能发现相当不错的作品。

素材解读

一个形象的比喻,折射出的正是文学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生活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写出来的作品大概也脱离不了浮躁的气息。正因为明白了这点,莫言愿意让自己做一条“贴着底层生活的鱼”。这种静得下来的个性,不失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适用考题

低调、走自己的种、流行、静、态度、生活的方式、有一种美。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考题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