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13-02-01陈忠德江苏省盱眙县维桥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松树景物美育

■ 陈忠德(江苏省盱眙县维桥中学)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审美教育的任务,把握好美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丰富和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呢?本人拟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第一,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感因素,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蕴藏着无限丰富的美感矿藏,由于学生的阅历、知识面及鉴赏能力的限制,对其中美感因素的认识相对来说是贫乏的、肤浅的。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学生领入课文中美的境界,指引学生领略其中纷呈的异彩,接受美的熏陶。

一般来说,课文中蕴含的美感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自然美:即自然界的美。许多作品中都有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如《雨中登泰山》《荷塘月色》《绿》《天山景物记》等,其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无一不是美的,而这些景物又无一不是自然界“人化”的结果。有的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像《天山景物记》所描写的“天然湖与果子沟”的变化;有的则是自然物作为生活环境、生存条件而成为人生活的要素,像《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今天“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与人的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它已成主人公排遣不宁静心绪的典型环境;有的则成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如《白杨礼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都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作品中的自然美进行分析、评价。

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而体现的。文学作品中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人格美两方面。在某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产生复杂的情况:有的人外表美而人格不美,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有的人外表不美而人格美,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有的是外表不美,人格也不美,如《药》中的康大叔;有的人外表美,人格也美,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教师要根据上述复杂的情况,进行精当的点拨、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美的决定性作用,在健康的审美观支配下,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艺术美: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并非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美的,只有熔铸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积极成果的艺术形象,即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才是美的。现实生活中的“丑”是美的对立面,但是生活丑却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经过作家独具匠心的加工、改造,它也可能具有审美价值,其价值表现为以丑衬美或化丑为美。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就是“化丑为美”的范例。丑石之“丑”表现在形态之“丑”、无用之“丑”、害人之“丑”,然而,它“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它“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被天文学家视为至宝,更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从“丑石”外丑内美的比照中,学生可能进而认识内在美的意义。

第二,要发挥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在思维训练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本质认识。就联想来说,联想是作品中广泛使用比喻、象征、对比、反衬等手法的心理依据。在美的欣赏中,则是主体感受对象的间接意义,使审美对象获得丰富意蕴的必要条件。有些作品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如《松树的风格》由松树想到人,由松树的风格想到共产主义风格;《水调歌头·游泳》由眼前的山、湖联想到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由畅游长江想到治理建设长江。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采取定向提问点拨的方法:由《松树的风格》为什么会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这种联想有什么意义?由“松树的风格”还可以引发哪些联想?像这样既分析“联想”的方法,又在联想中体味作品的内容,领略作品独有的艺术构思,学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再说想象。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在美的欣赏过程中,运用再造性想象,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新的形象,更深刻地领会原有形象的意蕴。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象出超尘脱俗、归隐田园的情趣;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想象出情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在此基础上的审美感受就丰富、充实得多了。

第三,要在富于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创造美、显现美,做美的主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美,这是美育的归宿和出发点。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写作实践中,学生通过想象独立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借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本身就是为了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进而从理想到现实完成美的创造与显现。此外,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语文课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施展创造美的才能,也是一种成功的审美教育手段。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必须依据自身特点,抓住三个环节:在学习中发现美,在思维中体验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猜你喜欢

松树景物美育
四时景物皆成趣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写写冬天的景物
松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松树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