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从备好课开始——语文教学中“备教材”的常见问题和策略

2013-02-01吴仔俊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文本

■ 吴仔俊(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

教师决定“教什么”,首先要知道课文“写什么”。文章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可以不一致的,教师的能动性在这里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处理上。教材的研究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应在这方面具有一些基本素养。如:能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语言特色及在单元或全册中的“地位”等因素,灵活机智地研究处理教材。

研究和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是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第七条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也是对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要求。

研究和处理教材主要综合地研究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各类文章教学的角度。如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研究处理,长篇课文与精短课文的研究处理,繁难文章与浅易短文的研究处理,文体特征不同的各类文章的研究处理。

第二,单篇课文的取舍裁剪。如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实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重点、难点、美点的选择与突破等。

第三,多篇课文的提炼组合。如比较式教学,联读式教学,相关的单元复习课、期中期末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综合性活动课、作文指导课等的研究处理。

第四,课文利用角度的选择。一般而言,文体因素是课文研究处理的最基本因素。

备课,即研究和处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占有消化了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学情、学力、个性、兴趣、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可以做到有效备课和高效备课。

但是,在备课这个环节,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复制”“粘贴”,备课肤浅。

现在的教辅资料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把备课理解为对这些资料的“复制”,把教学理解为对这些资料的“粘贴”,这是极为不妥的,但是目前这种现象并不鲜见。稍微认真者将资料略加变化,但并没有对课文认真解读,更无自己的深入理解;更有甚者,直接拿着教辅用书去上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自身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对文本阅读和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策略一:备出教师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理解。

余映潮老师说:“教师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教材研究,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先行。”在备课时,教师必须研读文章,熟悉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作者、背景、单元其它文章及他人对文本的理解等内容。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不仅如此,教师要在研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特定环境下的人和事,备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领悟这些独特感受时,指导学生理解、探究、鉴赏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品味文章的魅力,从而得到启迪和收获。

在消化教材和教辅时,应该有自己的哪怕是很微小的感悟: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标点。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程翔老师教学《散步》,他不是“粘贴”教辅上诸如“亲情”“爱”等标签,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探究文中的“孝”:“儿子背母亲”是“孝”,“让母亲出来走走,不孤单”是“孝”,“小孩很听话”是“孝”,“妻子支持丈夫”也是“孝”……

问题二:目标繁多,主次杂乱。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教材应承担的功能认识模糊不清,认为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因而教学内容可以涉及到选文的方方面面,什么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语文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目标不清。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最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到什么也是一笔糊涂账。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内容便也被带入到课文中来,于是一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越发让人搞不清楚。

另外,一方面要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做到目标清晰,便又导致了目标的割裂和各自为政。例如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在其他目标完成后单独进行,以示重视。殊不知这带来的是灌输和说教,情感的教育本应是融入其他目标的教学中的。

策略二:抓住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要突出重难点,坚决摒弃任何一篇都从头讲到尾的做法,克服教学贪多、贪全的思想。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课本的每一项知识、技能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都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是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避免面面俱到。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散步》一文时,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

1.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换用标题。

2.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3.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

评析:这节课,余老师把目光集中在三个方面,在设计每一块活动时,可谓井井有条,层层深入,先理解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朗读,最后品味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没有其它多余的复杂的目标,但是能说这三个方面设计得不好?这种教法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这篇优美的散文不能对学生的精神起到熏陶积淀作用?答案都是否定的。

问题三:教材至上,唯书是从。

过于注重选文的独立性特点,使得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教材的状态。有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将课文讲清楚,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几乎都是固定的。

首先,以单篇课文的教学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缺乏将每一篇课文放置在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学段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的意识,教学设计没有整体的计划性,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缺乏层递性,能力训练的目标往往很难实现。

其次,认为一篇课文讲清楚了,这一教学过程就结束了,因而相应的拓展性阅读和比较性阅读也就淡化了。其他阅读似乎不能成为教学之必需,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似乎是与课堂教学和教师无关的事。于是学生阅读量过小、阅读面过窄就成为一种必然。

策略三:拓宽备课视野,树立整体意识。

备课视野是指教师在备课时理应关注到的与文本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这些文化知识和思维成果涉及与文本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限于教材篇幅和编写者的视野,许多与文本有关的内容不可能大量出现在教材和教参中,比如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以使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气呵成?莫怀戚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写出《散步》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到。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运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精美,都不会是一座好房子。拓展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对文本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更好地对话,这样就能做到有备无患。

研究和处理教材的实质就是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文文本,其基本要求是尊重文本,尊重文本的教学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我想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注意到以上问题,就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背课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