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彰显生命活力

2013-02-01田晓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4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利用

田晓民

邳州市戴圩镇王场小学 江苏邳州 221323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多角度的沟通,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声感、形感、动感优势,建构一种更加适合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枯燥的道德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加深对品德原理、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更积极地去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明辨是非,提高品德素养,塑造美好心灵,陶冶情操,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多角度的沟通,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让枯燥的课堂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健康、快乐地发展。

1.1 为品德与社会课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广泛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时时更新知识,使知识多元化和开放化,改变学科教材内容和知识的单一性,凸显时代性、针对性的气息,更有利于激励、启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创新思维,更好地体会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价值,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2 更好地促进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实效的信息,使抽象、枯燥的道德理论传授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激发道德情感的认同,引发对所学道德内容的深入思考,增强明理和导航的效果。同时,信息技术灵活的交互功能,产生了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1.3 促进学生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尤其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实效的信息,使抽象、枯燥的道德理论传授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实践化,使道德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得以升华,使道德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达到和谐统一,更好地激发情感、坚定意志、指导行为。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策略

2.1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激起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

如在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儿童歌曲《过新年》,在欢快的歌声中,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欢乐的场景,把学生又带回到过新年的气氛中。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查看图片、观看视频、在线留言、在线投票……并进行民风民俗知识擂台赛。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不但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习俗,而且愉悦了身心,接受了一次民俗文化的洗礼。

2.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将图、文、音、像等信息进行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的展示,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使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活”起来,使道德故事中的人物、事迹更加生动形象、感人,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加轻松。这样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价值与责任,获得生命知识,激发道德情感,促进人格健全和生命发展,使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笔者用视频播放《煤气发生爆炸时》这个真实故事,并配上能震撼学生心弦的音乐。同时提出:我们遇到这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办呢?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意外事故的原因,应如何避免,遇到危机情况应该怎么办。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课本所不能具备的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形象,使教育主题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认可和接受。

2.3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主动参与,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可以从网络和主题库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信息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层次多,而且多视野、多形态。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调节信息资源,自己调查与探究,亲自实践与探索,主动参与讨论。这样就赋予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空、内容、方式、数量等方面的自主权、调控权,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如在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一课时,笔者在中国地图上设置了一些热点链接,学生只要单击相应的区域,就会打开这些地方的人情风俗、地理风光、矿产资源或农业、商业、城市建设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了解“白山黑水黑土地”“海南风光”“黄土高坡”“江南江北好风光”等。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扩展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发展,实现了课堂教学由“共性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2.4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践行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能否把教材道德内容要求内化为自我精神的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行形象的再现、情绪的感染,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错美丑,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心灵,引发内心道德动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笔者先播放《烛光里的微笑》电影片段,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然后让学生从电影里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真诚感激之情。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出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理解老师,并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老师。

3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优势,让它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生动直观地获得道德的感悟和经验,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彰显出生命活力。

[1]王璋贵.品德与社会与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2(1):22-23.

[2]谢建博.品德与社会课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7):92.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