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开发美术教育资源的实践与研究

2013-02-01王文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28期
关键词:麦秸美的美术

◆王文娟

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农村学生享有跟城里学生同等的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就必须从多角度培养农村学生,从他们熟知的农村生活当中挖掘可利用的美术资源,从生活中提取美术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开展独具特色的农村美术教学,达到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要学生养成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的。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所说:“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直接作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从去年的暑期高中教师培训中笔者了解到了发达地区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美术教育,深刻认识到本地美术教育是如此滞后,应加紧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

1 当地的农作物秸秆提供了丰富的手工制作资源

在本地农村地区,主要农作物就是小麦、玉米,对于农作物秸秆特别是小麦秸秆,以前人们把它整理好用来修理房子,现在大多数农民用来还田。但就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模块来说,麦秸可是首选材料,因为这种东西既贴近学生生活,经济实用,又容易获取、便于携带,可将麦秸、玉米秸等作为美术课程的开发对象。

学生时代,曾接触到麦秸画,很是惊叹,竟然能用平时再熟悉不过的麦秸做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到网上查找,得知麦秸画起源于清朝时期,现在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推陈出新,利用麦秆天然的色泽、纹理的质感巧妙地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上,不着颜色,而采用熨烙的方法,使画面立体感强,古色古香,给人以美的享受。麦秸画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何不好好利用当地的麦秸来开发手工制作课程呢?让学生利用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秸秆材料进行创作,采用熨、粘、贴等简单易学的方法自主发挥并加以引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样,当地玉米秸、玉米皮、芦苇及柳条、棉花皮等又是创作装饰画所用的优质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和不同的编织法(可运用的编织法很多,如:编——利用经纬线采取提花手法编织;缝——联结;挂——悬挂相应的装饰物;雕——悬挂物的塑造和镂空;系——编织物中的打结等),加上材料特有的肌理美,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编织效果,发挥学生特有的理解和想象,创造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把芦苇花插到花瓶里去装点空间,把芦苇碾制好编成实用性强的杂物袋,把棉花皮染色后拼贴出意想不到的手工艺品等。运用当地最普通的素材,创造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

2 广阔的天地为学习绘画知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光靠单纯的说教收效甚微,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才会记忆深刻。大自然为教学提供了“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去,开拓一下视野。寿北地区,多的是田野。旷野高天,使人心胸开阔;树林小溪,使人心宁神往;草房土屋,使人想起童年的故事;田园景色,使人们仿佛闻到泥土和花草的芬芳……这些随处可见的素材,为风景画写生准备了好去处。乡间的田埂,弯曲的林荫小路,都是取景如画的景色。成片的麦田为学习透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让学生亲眼看到什么是“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这样比在课堂里的讲解可就来得实在。

蔬菜大棚里,深浅不同的绿色叶子,五彩的柿子椒,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桔黄色的南瓜等五彩斑斓的蔬菜水果又提供了色彩认识的好机会。在这里,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对比。凭着对家乡非常熟悉的蔬菜资源,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重新去审视、了解它,这样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 充分利用蔬菜博览会开展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

寿光是有名的蔬菜之乡,每年一届的蔬菜博览会都为人们呈现出不同风格造型的景点,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参观菜博会,在赞叹寿光人民了不起的同时,静下心来感受一下景点给人带来的色彩感受和创意。菜博会开展的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围绕菜博会组织绘画比赛、创意赛等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一堂奇异的蔬菜创作课,通过熟知的蔬菜瓜果,根据其造型、色彩、质感、肌理等特点,通过自己的创新,制作形态各异的手工作品,如制作蔬菜娃娃、胡萝卜猫头鹰等。通过实践活动,不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兴趣,使学生视野开阔,增长知识,学有所乐,让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中,锻炼学生的创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4 利用特有的民间手工艺,拓展美术教学

在农村地区,至今还留有老人们为新生儿送肚兜、送绣花鞋的习俗,采用棉质红色或者蓝色布料,在上面绣上象征平安幸福的图案。绣织采用花线,利用不同的针法绣制而成(最常见的针法有平针、锁针以及打籽针等针法)。这种学生熟知的民间工艺品为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提供便利,让学生意识到美就在自己身边,只是要不断挖掘发现,并适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全面落实农村美术教学,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利用身边的美术资源,采取课堂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运用定期作品展示和各种奖励措施并用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创作的热情,来搞好农村美术教学。也期待学校的美术教学环境越来越好,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扎根农村,深入农村生活,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挖掘美术教育资源,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中发掘美,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重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农村以乡土教育为农村教育的突破口,必定会给农村美术教育注入活力。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术素材的形态、肌理及色彩,挖掘寿北农村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积极开发和挖掘有利于学生和时代的新的课程资源,优化美术教育,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美术教学。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有非常大的意义。让每一个农村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接受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能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教育各部门负责人员的共同努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美术教育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新路子,乘着课程改革之东风,为农村美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猜你喜欢

麦秸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踩麦秸
麦秸垛里藏温情
麦秸
温暖的麦秸垛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