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辨析*

2013-01-31焦丽珍秦筱宏李永丽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2期
关键词:支配信息技术教师

秦 丹,焦丽珍,秦筱宏,李永丽

(1.唐山师范学院 物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2.清华大学 信息化技术中心,北京100084;3.贵州大学 矿业学院采矿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25;4.丰润车轴山中学,河北 唐山06400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去,而我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已经单纯从考察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渐趋向于对基于技术应用的课程整体的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正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契机、应用方式以及整合效果不仅受到来自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的影响,[2]而且受到来自课程、教师和学生等多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外在因素中,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教师是否会接纳信息技术,是否会有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是否愿意在信息化背景下重新追寻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关键、最直接和最活跃的因素”[3]。本文从技术异化的视角出发,探寻信息技术与教师之间关系的本质、表象及原因,另力求为构建和谐的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提出建议。

二、从技术异化的视角看技术与教师关系的本质

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中,异化指 “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4]用异化的理念看待教育信息化背景中的技术应用,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在课堂发挥作用最主要的控制人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而作为主体作用的信息技术无疑成为教师的“客体”,从教师角度看信息技术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异己的力量”。以主客体关系出现的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教师以主体的角色出现在教学的动态系统中,指挥、操作信息技术,使其为自己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服务;第二,作为客体的信息技术具有“异己的力量”,以“反对自身”的形态存在,即信息技术本身具有与教师不相协调的潜在力量,会限制、阻碍教师的工作。

从教育活动诞生之日起,教师与技术便彼此依存成为影响教育最主要的一对因素,但是没有哪种技术形态如信息技术一般将教师与技术的关系推到了如此引人注目的地位,开始让人们关注教师与技术和谐共处的问题,其原因何在?从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无疑是技术发展史一次大的飞跃,它作为手工技术与机器技术的区分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信息技术之前的手工技术时代,教师依靠黑板、粉笔等技术形态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此时的技术更类似于麦克卢汉所说的是“人体的延伸”,或者更趋向于是人体的一部分,这些技术依靠教师存在,更多地以教师身体的一部分出现在教育视域中,是教师可以轻松驾驭、使用、操作的技术形态,如同手和身体的和谐关系一般,手工技术时代的技术与教师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主客体关系。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教师与技术之间这种原始的和谐关系。与粉笔、黑板等技术不同,信息技术的功能更加强大、独立性更强,从某种程度上看信息技术似乎可以取代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也不再是单纯的驾驭,更多地增加了对技术由陌生到熟悉,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由手工技术到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在技能上能够操作,还需要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这无疑成为教师接纳信息技术,形成和谐的人机关系的一大障碍。

综上,我们认为在技术异化的视角下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集中体现为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当技术(如黑板、粉笔)的竞争力小,可以与教师的教学习惯相适应时,无法撼动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时,教师会更倾向于应用技术、驾驭技术,使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此时的技术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彼此依存的。反之,当信息技术的能力越发扩张到超出教师能力成为教师的“异己存在物”时,当教师需要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甚至是教学理念而适应其应用时,抑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教师的替代时,教师与技术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性特征就凸现出来,成为阻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

三、从技术异化的视角看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教育的生态系统中,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物种引入,似乎并没有轻易地与教师、学生、课程等因素相融合,而这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恰恰体现在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接受新颖的技术形态,都能够找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有效方式,都能够形成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技术心态。本文用竞争关系解读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力图描述两者在竞争天平上“信息技术支配教师”和“教师支配信息技术”两种此高彼低的关系状态。

1.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之一:信息技术支配教师

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系统,并且期望它们能够以一种新物种的身份优化甚至是改变已经形成了几千年的教学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不仅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了解各种新技术,而且似乎没有更多的权利去甄别、适应各类信息技术,而只能被动地屈从于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与迅速更替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教师作为主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有些名不符实,更类似于强硬的“人-机”绑定状态,呈现出信息技术对教师个体及教师工作的支配,导致了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平衡关系被打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部分替代了教师的作用。随着教学机器的发明与推广,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部分或完全取代教师的现象已不少见。而教师则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后充当起了学习的支持者、教学的组织者等角色,零碎地存在于教学活动的部分环节。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角色的替代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习终身化、自主化的需要,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学活动这种流传已久的“人际”交流活动开始转型至枯燥的“人机”交流活动。教师角色的淡化使得师生交流难以有效进行,使得师生情感逐渐淡化。

(2)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制并漠视了教师的工作习惯。在手工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工作习惯与教学图式。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一个新生物种被引入势必打破原有的教学平衡状态,教师需要更多的实践与精力去适应这个新生事物,但是事实却并不如此,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缺乏适应信息技术的生态过程。教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执行者,表现出对于信息技术的认可;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的把握;以及将整合纳入其原有教学认知图式的方式(李远航等,2009)等适应性问题。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与技术的发展一样需要经过认识、适应、熟悉等几个阶段。但是在今天看来,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去适应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在学校教育体制与大量公开课、示范课的驱使下盲目地应用那些不甚熟悉的信息技术形态。其二,教师在控制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陷入被技术控制的尴尬局面。为了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原有图式,去熟悉并适应新技术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与使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因人而定而是因机而定,信息技术的特征限制了教师的理解与应用,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灵活主动性的掌握,而以信息技术的特性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的唯一依据。因此,虽然是教师在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初期无疑呈现出教师被信息技术支配、掌控的尴尬局面。

在信息技术支配教师的关系结构中,教师工作被推到了无论接受与否都必须更新换代的局面。教学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系统,以竞争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演进过程并非是其生长的有效途径。新技术的使用不能以牺牲教师已经建立的教学认知图式为代价,相反,应从教师熟悉的教学工作中找到结合点,使新技术的使用呈现渗透的态势。

2.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之二:教师支配信息技术

与Seymour Papert的观点相反,Larry Cuban等人则认为技术应该受限于传统,应该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在这种理念下,当教师与技术发生竞争关系时,教师会毫无争议地占据上风,形成自主支配技术的态势。当教师与信息技术关系呈现教师支配信息技术时,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乐于使用信息技术,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愉悦。

我们认为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支配无疑是当前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活动的关键前提,是信息技术呈现“始技术”特性的结果。但是当前大多数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时,往往会被信息技术的频繁更替所指挥,在一个又一个技术的潮流中迷失对教学而言所需要坚守的技术选择理念,就更谈不上支配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了。当我们回顾自2000年以来对教学影响较大的技术时,PPT课件、教学论坛、教学网站、博客、魔灯等各种新鲜名词跃然于眼前,表现出信息技术种类过多、过杂、生存周期比较短等特征(李远航等,2009)。当一种新信息技术出现时,被给予极大的关注,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当教师刚开始适应一种技术,刚开始涉足利用该技术进行教学尝试时,新技术迅速落败,成为信息技术家族的元老。人们过于盲目地在追求信息技术的新颖性,追求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性,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特征,这就更谈不上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支配信息技术了。从这个角度看,教师难以支配信息技术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适应期持续时间过短之上。在面对涌现出的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时,我们难以给一种信息技术以从容的与其他技术相竞争、融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与教师教学经验达到新的教育系统平衡状态的时间,在不经意间改变或曲解了教师支配信息技术的根本出发点。

四、构建和谐的教师与信息技术关系,优化教育信息化发展

1.提高教师素质,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

作为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教师在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历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图式,接纳信息技术、尝试信息技术、并强调自我发展具有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1)调整心态,尝试接受并客观应用信息技术。在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中增加新的技术元素并非一件易事。作为教师而言,从心态上能够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对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报有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是保证其应用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作为教师而言,客观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教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并非是万能的,而需要根据教学实践和自己的能力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并加以应用;其次,教师应认识到任何信息技术从引入到熟练操作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相互磨合。因此,在面对信息技术多而杂的现状时,教师应树立客观的技术观念,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渐熟悉一种信息技术,了解它的特性、使用方法,并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一味为追求新技术而不断接触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不求甚解的方法并不可取。

(2)加强发展,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一项技术而言,在较好掌握使用技巧的人手中,它发挥的效力可能达到60%-70%,还有可能更高,在没有很好掌握使用技巧的人手中,它发挥效力可能只能达到10%-20%(牟焕森,2006)。由此可见,教师要能够合理支配信息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深化的今天,针对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该从单纯的会用信息技术扩展开来,形成 “能够分析教学问题—能够合理选择信息技术—能够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三个层次的能力水平。

2.优化信息技术,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关系

作为信息技术而言,是否会被教师青睐,是否能够更好地进入教学领域,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不可忽视。对比黑板、粉笔等教师熟悉不过的技术形态与今天的信息技术孰优孰劣时,我们往往会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忽视了手工技术时期技术所体现出的易用性、实用性和兼容性。而这些特性却恰恰是大部分信息技术所欠缺的,教师难以接纳信息技术的理由之一。在技术异化的视野中,想要消除由技术异化所导致的问题,消除技术之于使用者的“异己力量”却是不容忽视的途径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容易学习那些学得会的、用得上的、能减轻教师负担的、能提高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焦建利,2009)的观点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要使教师乐于接受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又不增加过多的工作负担,信息技术本身应具备使教师愿意使用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信息技术应具有兼容性。在心理学看来,人们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原有图式采用同化或顺应的方式进行学习。当教师遇到新的信息技术时所产生的学习往往在同化的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和平稳。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本身应当具有与教师原有教学经历、原有技术水平相似或相互部分兼容的特性,这也可以促使教师更轻松地接受新技术。反之,如果新技术的出现需要教师完全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或许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就只能望而却步了。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兼容性还包括信息技术的易用性特征,即教师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学会、就能够使用。当信息技术的技术性被放到第一位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教师熟悉这种技术所需要花费的努力,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在无意识之间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这样的技术往往是不受欢迎的。相反只有那些易学、易用的技术更容易得到教师的青睐,比如博客。

(2)注重信息技术的实用性特性。没有哪个教师会选择与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不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所以,信息技术尤其是进入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应该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为了满足教师和学生现实以及未来的某种需求而开发的,这样的信息技术才可能具有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础。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之于教师已不同于手工技术时代黑板粉笔之于教师的意义。只有当教师认可信息技术、接纳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时,技术才有可能承担起优化教学的责任。技术异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竞争关系,无论是教师支配信息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异化为支配教师的力量,我们更看中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和谐、共生的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0):63-65.

[3]刘晓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4):69-72.

[4]郭冲辰,陈凡.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1-5.

[5]李远航等.适应与平衡: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

[6]朱文英.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信息化——访牟焕森副教授[J].教育信息化,2006(1-2):18-20.

猜你喜欢

支配信息技术教师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