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拓展实践教学深度

2013-01-31楚珑晟刘力菱朱德贵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19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生产

易 锦 楚珑晟 刘力菱 朱德贵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参观学习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深入拓展实习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培养,实现新形势下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紧密围绕“一个体系、两条主线”的教改思路,确定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校提出的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是:“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即“建立一个创新人才体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两个基本目标,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突出轨道交通材料特色的产学研结合,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必须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认识实习的改革指导思想是: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根本,密切结合实习基地(企业)和学校后续实践教学,创新实习手段和模式,加强实习质量考核,提升实习效果。

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基地和后续实践教学,实施材料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寻找与企业深入结合点,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外基地共建模式实施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内容包括铸造工艺、材料成型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高分子材料制备及成型加工工艺、轨道交通材料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必须抓住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契机,利用我校在轨道交通材料方面的优势,寻找同相关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产品开发等合作机会,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平台,进而实现校企共建模式的实习基地建设,才能满足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不断提升的培养要求。

(1)以前,我校学生在四川天合实业公司(涂料生产企业)实习,仅是对生产线和实验室参观了解,实习效果不明显。通过校企联合申报轨道交通阻尼和减震材料项目,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后,学生实习可到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工艺参数,并根据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到实验室测定产品性能,使学生能将已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与生产实际进行比较、验证和消化,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2)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铁有限公司是大型股份制企业,我们通过交流了解到,其生产大型无缝管存在缺陷,利用学校优势,校企签订了横向科研合作—计算机模拟扎制过程应力分析。利用这一科研资源平台,学生实习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钢冶金和无缝钢管生产线参观了解,可以进一步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设备性能、生产工艺参数、产品检验报告等。利用大学生计算机建模知识较好的特点,我们倡导和鼓励学生在后续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其立项,并由实习指导教师担当指导,完成立项实践教学,从而将后续教学实践有机串联起来,实现了实践教学不同环节间的融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深化和拓展的作用。

(3)成都铁路工务有限公司是我国铁道部12个指定焊轨企业之一。以前在工务公司实习,学生只是在道岔钢轨生产的冷加工车间、锻压车间以及热处理车间参观,了解道岔钢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通过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焊接钢轨生产基地,实习学生现场进行500米焊轨的实习观摩,了解高速轨的整个焊接工艺,自己动手进行针对铁路钢轨的各项理化检验。通过对焊轨接头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分析实验,掌握焊轨的热处理工艺对焊轨性能的影响规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同具有不同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四川天合实业公司(民营企业)、成都铁路工务有限公司(国营股份制企业)、四川建工集团(传统国有大中型企业)、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铁有限公司和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现代化大中型股份制企业),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国资委企业)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从根本上保证了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和拓展的实施。

2.2 密切结合实习基地(企业),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认识实习体系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根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计划要求,探索理论教学与认识实习,认识实习同后期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实习方案,完善和拓展认识实习教学大纲。录制与参观企业紧密结合的实习教学视频,制作以3D动画写真形式表现的、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及装置,强化理论教学与认识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起材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整体概念,提升认识实习效果。采用启迪、引导、讨论的方式进行认识实践,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践的问题带回学校,融入后续的生产实习、学校个性化实践、工程实践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教学项目,强化个性化培养,提升自主探索能力。如在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特种容器分厂参观过程中,了解到该厂在重载铁路和提速铁路道岔辙叉加工组装生产全过程一体化方面进行研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我们提出奥-贝氏体钢在铁路辙叉芯轨方面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将该方面问题融入工程实践、个性化实验和SRTP项目中,推进轨道交通产学研结合。

2.3 强调综合考核,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加强对认识实习的考核,并强调综合能力考查,才能提高学生对认识实习的重视,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认识实习。我们采用“面试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评定实习成绩。强调实习报告中除了现场参观了解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生产检验等基本情况外,还应有生产企业行业国内外情况的综述,对能通过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发现实际生产问题,查阅文献,提出解决方案的学生或小组考核评定为优等。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钻研,积极思考,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把专业认识实习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认证结合起来。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的同时,学校与实习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认证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实现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和拓展的基本目标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虽只有短短的两周,学生通过实施深化和拓展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这一过程的训练,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取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

(1)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在认识实习前,学生只接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认识几乎为零。通过校企共建的实习平台,学生能深入企业生产实际环节,将已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现场实际问题解决意见和方案,并积极将其融入后续实践教学中,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2)实习过程与后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进入后期专业方面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认识实习中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实践知识的获得,尤其是生产实际问题的提出,学生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提升,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产”这一过程的升华。

(3)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选择配套合理的实习基地和切实地实施认识实习,较为客观地展现了本专业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中,尤其是在轨道交通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学生展现了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行业、工作性质及发展前景,是一次重要的专业和素质教育的机会。激励学生将认识实习中的问题融入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以满足高素质卓越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切身感受到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 结束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只有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基地和后续实践教学,改革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实践教学深度,才能培养出具有我校轨道交通特色的现代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1] 张春艳,天钟情.材料工程类课程建设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98-199.

[2] 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4-8.

[3] 王斌,杨伏良.材料工程类本科生教育改革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8):72-74.

[4] 王文燕,袁科.卓越工程师培育过程中专业认识实习的意义及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40-141.

[5] 徐小燕,李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2(12):162-164.

[6] 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陶长元,张胜涛.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2-213.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生产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我的基地我的连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