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啸徐行迎风雨——浅析《定风波》苏轼的旷达心境

2013-01-31贾雪宁

中学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徐行定风波旷达

贾雪宁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在遭遇仕途上一连串的打击与迫害之后,屈原以死来明志,“虽九死吾犹未悔”;陶渊明身居东篱赏花饮酒,“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而李白也选择做一个“常时饮酒逐风景”的酒仙诗仙了。在看到那些人身上的坚贞忠诚、洁身自好、独立自我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还有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仰与感动的苏轼。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嘲时竟说“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之中,遭遇了很多的不幸与打击。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始终都能以一颗坦然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牵绊、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内心的超脱情怀;在人生之舟遭遇狂风大浪之时适时转舵,去寻找自己内心的一份安宁与平静,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于失望中找到生活的希望,于坎坷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完成自我生命的超越与升华,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黄州。时过两年,苏轼已在这一次人生的挫折与失意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真谛,在生活的磨难中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以自己出彩的才情于元丰五年 (1082)写下了我们为之叫好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骤雨突至,雨势凶猛,词人却毫不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所萦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雨到来,我们何不借着雨势边行走边放声长啸,去寻找雨中漫步的快乐呢?“竹杖芒鞋轻胜马”,内心中有了一种经久风雨的从容不迫,所以词人可以于道路泥泞中找到手拄拐杖脚穿芒鞋的悠然。“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中遭受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可是每一次我都是一件蓑衣抵挡,无所畏惧,顺其自然。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生旅途中,风雨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怕什么呢?人生中无力改变的事情有很多,当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何不尝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自然界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罢,当你学会吟啸徐行迎风雨的时候,也许在面对突然的变故,从容不迫超脱旷达才是最好的选择。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而现在已是春风轻拂,斜照相迎,在微寒的春风中,先前因苦闷而喝的酒意也被风儿吹散了,留下了一种冷静的思考和温暖的憧憬。纵使风雨无情摧毁一切,可是生命是顽强的,它有悬崖峭壁绝处逢生的命运。苏轼又看到了希望,这是一种生命的积极关照,正是在这种关照中,苏轼找到了应对苦难的突破口,回过头再想一想刚才遇雨的情形,生活回归本位,心境回归自然,“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远,仕途坎坷宦海沉浮,每一次的被贬都是苏轼的一场人生风雨。一如庄子般豪放旷达的苏轼坚信,仕途虽然充满了艰难险阻,泥泞难以漫步,姑且漫步徐行,一路高歌,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脚下的泥泞,用心中的明灯去导正生命的航向。这便是苏轼,坚定并且淡定,旷达并且悠然,一如一个浪漫的独行者,追求者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他坚定坚强,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于失意的人生中去表达生活的况味,在自我的慰藉中寻求生命的释放,表现出一种高居于挫折苦难之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境界。词人心中无风雨,此人心境随自然,这是怎样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历史中那一个个高调抒发怀才不遇的士人们相比,苏轼将一生中所有的不如意不痛快最终都化作成了一杯美酒,“一樽还酹江月”,让酒随着亘古绵延的江月流淌,将自己的整颗心都交给了自然界,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这样的苏轼情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令千年之后的我们望尘莫及。

作为老师,应在高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课本的选文带孩子们到光明的地方去,让孩子们在看到生命必然历程的同时也找到人生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心,找到得与失、顺境与逆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衔接点。对于学生来说,苏轼的《定风波》就是一盏清香温暖的菊花茶,能够清肝明目,沁人肺腑,能够清除学生心中的茫然与无助;又或是一盏遥远明亮的启明星,能够闪闪发光,指引方向;亦或是一双温暖有力的大手,能够带给学生们前进的力量,让学生们乐观坚强地前行。

猜你喜欢

徐行定风波旷达
定风波
Simulations of NBI fast ion loss in the presence of toroidal field ripple on EAST
偷吃一枚小月亮
邱 含
旷达者
竹外疏花
旷达者
旷达者
《花乱开》
《苏东坡·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