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物化学本科理论教学创新

2013-01-31凯,丁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年3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胆固醇

任 凯,丁 岩

1西安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西安 710021;2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 71004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全日制本科生基础医学必修课程之一,是医学生学习病理生理、药理等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学科的基础;同时,其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不仅与多门医学学科形成交叉,而且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由于生物化学研究的领域是分子水平的,其直观性较差,可以用“看不见,摸不着”来形容[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生化课程的理解是抽象、枯燥、且与临床学科关系不紧密,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难以有效地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等。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约有30%的学生在授课进入第二篇《物质代谢与调节》部分时反映理解困难,尤其是在学习脂类代谢章节过程中有40%~50%的学生反映理解困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如果这些问题被忽视,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话,不仅影响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对将来临床阶段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2]。针对以上问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总结出生物化学教学创新中的四大原则,即:重视绪论章节的讲解,重视相关疾病的讲解,重视前沿知识的渗透,重视与日常生活的链接。

1 重视绪论章节的讲解

在介绍绪论部分时,首先,要高瞻远瞩地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本质的学科,这是与其他医学学科的根本不同之处,其他医学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3]。在人类认识的疾病中能够做到针对病因治疗,达到彻底治愈目的的疾病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疾病都是病因不完全明确,治疗以控制和缓解症状为主。这是因为人们对生命的了解还没有深入到本质水平,其中以人们最为关心的肿瘤最为典型。无论是外科手术治疗还是药物保守治疗,对绝大多数肿瘤疾病来说都只能一时的遏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蚀,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根治。这归根到底是因为人类对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衰老、死亡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医学生要实现人生的最大目标:除人类之病痛、延长人类之生命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于了解生命的本质,这与生物化学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基因治疗血友病患者的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重点介绍生物化学的定义,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的三大板块,即: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与调节、基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并通过教材目录部分详细说明,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有大致了解,不能将生物化学简单的理解为“生物+化学”。最后,在绪论部分还要提及到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比如:如何合理“燃烧脂肪”,营养保健品里到底有什么,中风心梗的根源是什么等,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热情。

2 重视相关疾病的讲解

我们认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服务为宗旨,以临床疾病为线索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过程中遇到一个病认识一个病。生物化学中的有些章节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关,有些则与某种疾病的诊断有关,有些则涉及到某种疾病的治疗[4]。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疾病都不能一带而过,而应该细致地讲解该疾病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疾病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方式,这对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工作者尤为重要[5]。比如:讲解到同工酶章节的时候,一定要详细地介绍如何通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变化去分析不同的脏器疾患,同时还要进一步阐述相应的临床症状,以便让学生对同工酶谱变化这一辅助临床诊断手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比如:讲解到胆固醇代谢的时候,不仅要提到胆固醇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还要介绍胆固醇是动脉粥样斑块的主要成份,是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元凶。体内胆固醇合成代谢的特点除了周期节律性以外,最重要的是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调节,而该限速酶的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又名立普妥)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用药,其用药时间应对应胆固醇体内合成的周期节律性。这样的讲解是学生普遍喜欢接受的,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前沿知识的渗透

在日常教学中,完全依照课本和教学大纲来讲授生物化学课,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也会让很多教师也产生生物化学与目前疾病的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的错觉。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学科前沿知识入手,不断收集临床诊断、新药研发、疾病治疗新策略等知识,将其融入到日常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去,给学生树立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的发展这样一个概念。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余时间不但要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更要不断利用有利条件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了解目前临床已经应用的新的分子诊断手段、新的靶向性药物,以及新的治疗策略,并将其充实到理论课教学中去。比如:在介绍到核酸分子杂交时,应当引入已经应用到临床中做分子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其高效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适应疾病早期快速诊断的需求,这恰好对应了核酸这种生物大分子的特点。再比如:介绍到血浆脂蛋白代谢时,提到血浆中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能迅速将CE由HDL转移至VLDL。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分子CETP又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新的靶向性分子,世界著名医学研究所—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正在以CETP为靶分子研究新型降胆固醇新药[6]。除此以外,科学家对micro RNA的深入研究和新材料、新分子的发现和应用又成为治疗癌症的新策略等。这些都可以加入到日常的理论教学中,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成为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不断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的动力。

4 重视与日常生活的链接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以上三个原则以外,生物化学的一些内容还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7],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课堂上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其中“玄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根据目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安全的饮食观念和状况,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病从口入”。比如:运用“凯氏定氮法”解释牛奶中为什么会混入三聚氰胺?运用脂肪酸氧化分解过程解释左旋肉碱作为国际肥胖组织认定为最安全的减肥营养补充品,怎样使用才会有效?运用生物转化原理解释为什么要安全用药。为什么糖尿患者可以食用木糖醇,还有口感虽好但危及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到底是什么等。这些相关知识点可以作为平时授课中的知识链接,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获,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热情有很大促进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发现通过教学创新,将以上四大原则应用于理论课教学,不仅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化学变得易于理解,更能够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和日常生活现象相链接。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专业课的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对医学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这样的授课模式使得生物化学课成为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经过统计调查,我们发现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热情明显增加,考试成绩显著提高。在2011级和2009级影像专业本科学生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中,发现2011级学生考试优良率较2009级学生增加13.34%,不及格率下降 4.27%。

总之,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虽然内容抽象、符号繁琐,但不乏实用性。尤其是经历过临床实习阶段的专升本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可见,生物化学课程并非不受学生欢迎,只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以上原则,注意日常相关知识的积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建立稳定的技术理论体系[8-9]。消除学生内心对生物化学学习的恐惧,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以后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受益,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1]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

[2]李华玲,陈文飞.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98-500

[3]张艳芳,张煜,单琳琳,等.医学生物化学绪论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582-584

[4]刘友平,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5-86

[5]张宇雯,高旭.激发兴趣,优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效果[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59-660

[6]Bochem A E,Kuivenhoven J A,Stroes E S.The promise of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inhibi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urr Pharm Des,2013 Jan 9

[7]黄柏青.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01-103

[8]徐红,谢晓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的教改思路[J].科技信息,2010,(33):13-14

[9]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4):5-7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生物化学胆固醇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