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听教材节奏设计中应着重把握的问题

2013-01-31徐振亚张雅茹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年3期
关键词:注意力节奏教材

徐振亚,张雅茹

解放军第451医院信息科,西安 710054

对视听教材的节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教材在传达教学信息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就视听教材节奏设计中应着重把握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1 客观依据:掌握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感受某一事物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会出现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起伏现象[1]。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2]曾指出:“所谓电影的节奏… …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时间节奏,而是一种注意力的节奏”。渊源于电影艺术的视听教材,其节奏同样是注意力的节奏。当一幅画面在屏幕上出现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随之集中,而一旦了解了画面表达的内容,其注意力将逐渐减弱。如果时间继续延长,超出有效注意时间,那么,其注意力将会分散。此时,只有适时切换画面,才能使其注意力再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是在这种转换中被吸引的。而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画面的信息含量;二是画面的表现形式。画面的信息含量大、表现内容属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学生思维理解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对要长,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反之,画面信息含量小、所表现的是一般性内容时,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则相对较短。同样的内容,如果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要求,就能吸引其注意力;反之,则会减弱甚至分散其注意力。比如:视听教材《中医舌诊》在介绍舌诊的历史起源时,采用画中画的表现形式,背景画面是壮阔秀美的山川、河流,《黄帝内经》、张仲景等不同时代的名著、名医的图像以及对舌诊的论述文字相对应依次在背景画面上闪现,加之精炼的解说、古琴奏出的悠扬音乐,这样一段丰富紧凑、和谐流畅的影像声音组合,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重要条件:准确把握不同媒体形态的特点和功用

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内容强调、要点归纳、逻辑分析方面寥寥数语便可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切忌冗长拖沓。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视听教材:解说从头到尾一直不停,而且很多解说是在“看图说话”,有的甚至为了照顾解说而有意延长或堆砌一些无关的画面,拖泥带水,节奏感荡然无存。例如:视听教材《外伤急救基本技术》,开场白用了近50秒钟时间,颠来倒去讲述了用一句话就可表达清楚的意思:体外伤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时常会发生,而所用的画面则是行走的人群、行进中的飞机、火车以及工人、农民在工地、田间劳动、运动员在比赛等一些笼统含混的全景、大全景镜头。其实,这段内容只需一两句解说,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体外受伤画面(中、近景或由全景急推至受伤部位),就能完全表达清楚,简洁的解说配以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文字在视听教材中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点明题目;二是记录要点;三是内容提示。所以,文字应简明醒目,千万不能出现满屏字幕的现象,否则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在渲染气氛,调整节奏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但视听教材中的音乐是带有一定从属性的,尤其对教学类的视听教材来讲,由于几乎没有情节化安排,因此,在教学类视听教材中,音乐的节奏必须从属于画面的节奏,以形成音画统一。那种单纯靠音乐音响在后期制作时调整节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

静态画面和活动影像在描摹事物、传达信息方面比语言和文字更具优势。在使用静态画面时应把握好停留时间,对于一画一意,简明易懂的静态画面,一般停留的时间以能够让学生完全看清楚为准,宁短勿长,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比如:视听教材《感觉器解剖》在讲解感觉器中感受器的分类时,用到了一张耳部结构解剖图,停留时间为20秒钟,而完全看清楚这张解剖图(包括每个细节)用时不超过10秒钟,笔者相信,剩下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分心走神了。对于有特别说明或构图复杂、信息量大的静态画面,可采取局部强调(提示性符号、色块闪烁或用特技手段局部放大)等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动态影像通过若干个镜头集成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意义,其信息容量比静态画面大,同时由于它的演示过程是流动的,学生在观看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所以动态影像的节奏相对静态画面而言,一般宜平稳舒缓[4]。

3 关键环节:统筹安排,综合处理节奏组合

具体来讲,就是使视听教材的总体节奏与具体节奏、内节奏与外节奏相互协调,从而使视听教材流畅连贯、重点突出。

视听教材的总体节奏特征是由具体节奏的有机组合反映出来的[5]。所谓有机组合,是指具体节奏在与总体节奏保持和谐的同时又富于变化,而并非要求每个画面或每个段落的节奏都与总体节奏完全一致。比如:总体节奏要求快,就不能要求每处具体节奏都快。反之一样。否则,二者在形式上相互吻合,却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调,反而使视听教材没有层次感,平淡乏味,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要求。例如:手术示范类的视听教材,一般要讲解手术的全过程,总体节奏较慢,在讲解解剖要点、手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失误的防范等重点、难点内容时,节奏需从容、舒缓;而对于术前麻醉、体位(特殊要求除外)、术中常规止血等一些过程性步骤,则可用寥寥数语或精短的画面镜头来表现,节奏应趋快。这样的节奏组合,既把握了总体节奏,实现具体节奏与总体节奏的相互协调,又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符合求知者的心理要求。

在协调内节奏(由教学内容内在因素有规律的发展变化产生的节奏)与外节奏(由画面上诸元素的运动变化以及画面切换而产生的节奏)的关系时,应着重把握、处理好外节奏的变化,以使其与内节奏协调统一,即内节奏要求外节奏快时,则应使其快;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外节奏的变化应以内节奏为依据。比如:对于教材中的过渡性内容,由于它只起到连接作用,所传达的信息量少,外节奏应快些;而对于重点或信息量比较大的内容,则应把外节奏处理得慢一些,以强化教学内容的感染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例如: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在处理子宫血管、韧带时,极易引起输尿管的损伤,而且术中不易发现,因此,要求术者熟悉盆腔的解剖结构,清楚输尿管的走形方向,术中操作须稳健、谨慎。据此,视听教材《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不仅用动画的形式详细显示盆腔的解剖结构图,重点突出了输尿管的走形方向,而且把主刀医师用双极电凝钳切割子宫血管,处理主韧带、骶韧带的实景视频做了“慢动作”处理,使学生既看清了输尿管的走形方向,又看清了手术技巧。

通常情况下,在对外节奏进行具体设计时,应把画面长度作为中心要素来加以考虑。因为不同长度画面的组接,会产生不同的速度,而速度又是节奏的基本因素,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因而,把握好画面长度,也就能控制好速度,进而即可处理好节奏[6]。在视听教材中,每个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注意速度和时间),往往由于画面景别不同、内容不同而差别很大。因此,同样的内容,用视距远的镜头来表现,时间就需长一些;而用视距近的镜头来表现,时间就需短一些;同样的景别,如果画面构图复杂,光线较暗或动作缓慢,则画面就需长一些;反之,画面就需短一些[7]。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动态影像而言,在画面长度确定后,用固定镜头拍出的画面与用运动镜头拍出同样内容的画面,二者在节奏上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拍摄一个急救手术的画面时,如用固定的全景,画面长度为三秒的话,比较画面内外节奏可以看出,画面长度与内节奏是协调的。但是,由于景别太大,画面中人物多,容易使观看者的注意力分散,冲淡手术的紧张气氛。而若将这个固定的全景画面改为快摇画面,即由主刀医师的近景快摇到助手的近景,再摇到传递手术器械时的动作,画面长度仍为三秒的话,那么,则可把医师紧张、严肃的表情与手术器械快速传递动作鲜明、生动地反映出来,以增强手术的紧张气氛,使内外节奏协调统一。同样,运用速度缓慢的运动摄影镜头,亦可营造慢节奏。

节奏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视听教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作为视听教材的编导人员,应努力培养、增强自己的节奏意识,善于探索节奏设计的规律和方法,合理设计节奏、运用节奏,制作出符合教学规律,顺应学生接受心理的高质量、高水准的视听教材。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8-92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24

[3]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6

[4]孙林桦.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控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6):525-528

[5]邢益勋.电视编导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73

[6]徐伟.电视教材的教育性与艺术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27

[7]孙林桦.案例教学影音媒体应用类型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5):493-495

猜你喜欢

注意力节奏教材
让注意力“飞”回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YOUNG·节奏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