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工业强省不动摇

2013-01-30傅允生

浙江经济 2013年12期
关键词:工业化产品质量城市化

文/傅允生

在工业化后期,浙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但同时工业在浙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得到进一步提升。浙江要加强工业强省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建设不可或缺

从实践看,经过30余年发展,浙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资本存量与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强化,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要素资源供给紧张、节能减排约束强化、传统产业竞争力弱化等阶段性难题,需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保持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目前,对于浙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取向与重点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应该坚持工业强省;另一种观点认为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应该重点发展服务业。实践表明,认识上的分歧会带来工作上的偏差,从而影响浙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进程,必须引起重视。

服务业发展要从实际出发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过程,理论与实践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一次、二次与三次产业的结构与比重是正向递进的。即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和GDP逐渐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2012年浙江人均GDP达到6326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比重为4.8%,第二产业比重为50.0%,第三产业比重为45.2%。根据国际经验,浙江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成为浙江工业化后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工业强省与重点发展服务业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重要的是怎么认识工业化后期浙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特点,如何处理好工业做强与服务业做大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实践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总体上是协调发展的,在工业化后期随着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城市化率一般达到70%以上水平。城市化率提高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由此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服务业发展。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在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一般达到70%的水平。同时,由于基本国情与产业基础不同,工业与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美国和英国以金融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发达,服务业比重更高;德国和日本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比重较高。

与发达国家不同,总体上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浙江而言,目前的城市化率是63.2%,尽管比国内省区城市化平均水平高10余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城市化水平相比滞后10余个百分点,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也因此偏低。正是看到这一差距,有观点认为现阶段浙江应该重点发展服务业,尽快提高服务业规模与比重。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问题是服务业发展一方面受到地区产业基础与产业结构特点影响;另一方面受城市化水平约束。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规模与比重较高是由浙江自身产业基础与产业结构特点决定的,也符合国内地区产业分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发展需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国内包括浙江城市化率之所以大幅度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是由国情省情决定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城乡人口流动障碍,使农村人口难以向城镇转移,国内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典型。目前国内城市化率与城市户籍率相差约17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反映了国内城市化步履维艰的现实。近年来尽管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过于复杂,最终解决还有待时日。显然,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现阶段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以及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有其客观性与必然性

虽然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浙江需要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由于受地方产业基础与城市化滞后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服务业发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地方政府要从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城市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视域,认识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服务业规模与比重。在工业化后期浙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同时在服务业发展中要力求准确把握,有序推进。

产业升级要着力提升工业竞争力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产业升级包括工业和服务业比重提升以及产业发展水平提高。近年来浙江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加快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端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密集度高,属于工业范畴。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属于服务业范畴。理论与实践表明,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够推动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有助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这意味着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在浙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得到进一步提升。

浙江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中之所以重视工业发展,是由其经济条件与产业基础决定的。改革开放30余年,浙江由经济小省成长为经济大省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出口产品和经济收入,同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竞争优势,浙江因此成为国内制造业大省和产品出口大省。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国际市场需求疲劳,浙江制造业出现增长趋缓,产业竞争力有所下降的不利局面。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制造业发展空间已经有限,难以成为浙江工业化后期的主体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在工业化前期经济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在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中也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发达国家中的德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和台湾地区等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着力发展制造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出现银行破产,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失业率持续上升,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经济不断萎缩的局面。相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德国等发达经济体依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正是认识到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导致经济泡沫,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在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化社会,依然能够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竞争战略,并且取得明显成效。受此影响,中国及浙江也提出要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竞争力来应对国际经济格局新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再工业化战略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十分重视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优化工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工业高技术化与制造业智能化成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三D打印机的出现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这会极大改变工业及其产品的固有面貌。应该认识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与新产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再工业化的结果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回归,而是迎来新的工业革命,这会大大强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竞争优势。对于制造业大国中国而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无疑是个重大挑战。这一挑战对于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的影响更为严峻,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将会剂压中国及浙江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拉大与中国及浙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显然,如何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怎样优化工业结构,将是浙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浙江既要重视产业基础,加快制造业发展;也要充分认识到浙江制造业劳动密集度偏高,产业集中度偏低,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弱化等问题。要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新产业革命的国际大背景,来审视与思考如何促进浙江工业结构优化,怎样提升浙江制造业竞争力。目前浙江正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其着眼点主要在于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高端产业规模与比重,优化浙江工业结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发展取向与工作重点符合浙江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要求,问题是工业做强需要相应的发展思路与支撑条件。如何在工业强省建设中开拓创新,怎样创造与满足工业做强的条件,对浙江政府与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

以质量强省促进工业强省建设

近年来浙江加大了工业强省建设力度,2012年4月浙江省政府正式颁发《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强省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跨省跨国企业集团和推进工业强市强县强镇强区建设等10大重点任务。要求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有规模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探索发展服务与制造融合型产业,努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

国际经验表明,产业竞争力由产品竞争力决定,产品竞争力最终由产品质量决定。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由产品数量而是由产品质量决定的,目前世界上高质量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几乎都是由发达国家提供的。中国及浙江之所以是制造业大国与大省,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强省,其基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要加强工业强省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建设不可或缺。

考察中国及浙江制造业发展状况可见,产品质量不高是影响中国及浙江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集中表现为国内省内产品质量提升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产品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偏低,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产品最大生产、出口与消费国家,但是在国内外市场上中国产品大多处于数量过剩、价格偏低、质量不高的状况。这表明在全球工业产品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国内省内制造业企业还在沿袭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不高已经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浙江重视提高产品质量,2011年4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但是产品质量不高问题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制造业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意识与产品质量控制欠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产品质量管理不到位,包括产品技术标准执行不严、产品质量标准监管不力、对创新产品保护不够、对假冒伪劣产品惩处不重等。分析影响浙江产品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可见,尽管目前还存在产品质量技术保障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是影响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足与执行不力。不少企业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认识水平与监管行为,仍然停留在数量扩张与低价促销的层面上。正是这种观念与行为误区,影响与制约了浙江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

事实上,在产能与产品过剩的经济大环境中,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动力不是来自产品数量扩张而是来自产品质量提升。浙江必须下更大决心,利用经济环境变迁形成的倒逼机制,尽快提高产品质量。特别要重视市场环境治理,包括:(1)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提高产品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在相关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产品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应该与国际标准轨。(2)对质量不合格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要依据相关法规严肃查处,不留死角。(3)要通过市场竞争激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4)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5)要加强对产品尤其是创新产品和知名产品的执法保护力度,净化市场环境。(6)应实行产品质量一票否决制,产品质量达不到产品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一律不得生产与销售。(7)要通过产品质量与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知名度与竞争力的高端产品等。地方政府与企业在产品质量建设上要形成共识与合力,要以质量强省促进工业强省建设。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产品质量城市化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