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3-01-30卓泽渊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司法 2013年3期
关键词:法治化依法治国依法

■卓泽渊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法治上给我们最明确的号令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十八大政治报告的阐释,笔者认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抓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力求统筹谋划,分头实施,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内容与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构成的。其中,作为法治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其内容,整个法治又是其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为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是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现依法治国。

(三)以法治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律保护,尽快制定完成《民法典》等重要的民事、经济与行政的法典。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我国市场经济立法远不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最急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尚未制定完成。要通过法治化的方式科学调整市场经济,及时而公正地解决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以法治方式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为其顺利进行提供安全保障。政治体制往往为现有政治和法律所确立。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对既有法律的修改并将其实施。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国家,其改革也无非是创制新的法律并加以施行。也许正是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才将改革称为“变法”。法治能够最有效推进改革,防止过大的社会动荡,并能将其控制和平息。法治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也是其重要保障。

(五)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视角对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概括。法治是其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同时,它还与其他价值观密切联系,是其他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路径和保证。在将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继续推进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使法治成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与深刻内涵。

(六)以法治确立社会建设体制并提供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形成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法治在社会建设中应当发挥出实实在在的管理与创新作用。

(七)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发挥司法机关作用,消除目前无序上访信访的混乱状态。目前各种矛盾凸显,上访信访已成为干扰国家机关正常工作,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理性地认识、科学地应对。在诸多的应对措施中,最有效的莫过于法治的手段。经过法治化的努力,终结信访上访,通过司法途径终极矛盾纠纷。

(八)将法治作为依法治军和从严治军的有效路径。国际局势愈来愈复杂。军事力量对比已经成为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考量因素。必须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改革既有的军事装备与物资采购制度,依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因此而成为装备精良、物资先进的战斗组织。

(九)以法治维护国家统一,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维护国家统一的形势日益复杂,已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家结构、行政层级、教育制度、兵役制度等都对维护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都必须依赖法治。统一的立法、司法日复一日地强化着国家统一观念。港澳一系列问题应依据现行宪法加以解决。通过法治化的方式维护国家统一,是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经验,同时也是欧盟等国际组织能够趋向统一的重要动力。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都需要法律化的制度措施确定下来并推展下去。

(十)以法律手段进行国际斗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经济合法权益。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斗争中,要充分运用国际法。在领土争端中,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在国际贸易中,依法维护经济权益。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制裁90%是针对我国企业的,我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90%,但我们90%的企业都没有应诉。这在根本上是体制机制造成的,但是,对于国际法律手段的疏于使用,缺乏激励企业依法应对的体制机制,一定是极为重要的原因。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法治化的方式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

(十一)以全国人大代表专职化并日常化为动力强化人大机构,坚持科学立法,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会不断地为立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系就成为新的任务。

(十二)强化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依法行政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其重心所在。没有政府的法治化就没有法治国家的建成。由于政府的体系庞大、公务员众多,管理的范围极其广泛,能否依法行政将影响全局,制约着中国法治的发展。

(十三)以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为目标,以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为中心,率先改革法官制度、法院制度、预算制度等,并相应地推动人民检察工作、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以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为目标,对法官选任、晋级、薪酬、考评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备。从通过司法资格考试、具有八年十年律师与行政经历的专业人士中录用法官。在提升法官素质要求的同时提高其薪酬,科学化其考评机制。改革法院与行政区划对应甚至附属的关系,保障在体制上能够独立行使职权,进而改革法院预算制度。

(十四)强化依法执政,运用法治方式提升党的建设与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建设是基础工程和固本工程。党要坚持用法治方式来建构与人大、政协、行政、司法的关系。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守法。

(十五)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法治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现代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目前矛盾多发、突发,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法治思维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并内化为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只有领导干部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国家和社会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理和管理。

(十六)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司法权威,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要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司法权威,倡导全民守法。只有守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行为模式,依法治国才可能得以全面推进。

猜你喜欢

法治化依法治国依法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反腐败工作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公路债券主推公路融资法治化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