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3-01-27李绪国

中国煤炭 2013年8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科研院所煤炭企业

李绪国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

李绪国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3)

为了提升煤炭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科学的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煤炭工业 科技创新 体系建设 对策

21世纪初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它是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1 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品种齐全。面对国际国内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主要产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表较突出,制约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环保开采的瓶颈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煤炭科技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1)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在技术研发方面,深部开采技术瓶颈日益凸显,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热害等灾害防治技术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煤炭转化和洁净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与国外差距较大,以可视化远程遥控技术和智能化工况监控为代表特征的煤矿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发刚刚起步。

(3)在装备研发方面,煤矿大型机械化、自动化装备的可靠性和材料性能研究薄弱,成套装备可靠性低,与国外有明显差距,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综采、综掘成套装备技术性能和可靠性不能满足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的要求;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多种多样,采用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工艺和装备,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带来的环境灾害势在必行。

2 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以煤炭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煤炭企业与高等院校、煤炭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开始组建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煤炭行业院校对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服务功能弱化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行业院校是煤炭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煤炭工业与煤炭高校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改革以后,原行业院校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尽力拓展科学研究的覆盖领域,原有的学科布局、科研重点发生较大变化,长期以来行业办学培养行业人才的模式被打破,尤其是受教育产业化思想的影响,煤炭院校 “非煤化”趋向明显,矿业类主体专业被压缩,对煤炭行业科技创新所需人才的支撑作用弱化,逐渐出现了人才短缺、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一些煤炭高校由于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经过几十年、几代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煤炭科研、学术队伍日益萎缩,科研基础条件逐渐弱化,愿意潜心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少,科学研究能力不断下降,难以承担行业内的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甚至出现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

2.2 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在煤炭科研院所转制之前,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转制以后,在企业以短期经济指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导向下,科研骨干力量大都转向市场、面向需求、落脚应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开发,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基础性、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被忽视和削弱,科研人员不能静下心来搞项目研发,更愿意从事产品生产和转化,出现了科技浮躁现象。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作保证,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下滑。同时,转制科研院所在激励机制设计上更注重短期,忽视长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后续人才培养跟不上,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专家数量在减少,人才培养梯队出现断层。

2.3 煤炭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认为,煤炭开采是一个科技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陷入 “科技创新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企业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严重短缺,科技创新年投入不足企业年销售额的1%,高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水平低。目前,除极少数国有重点特大型煤炭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外,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即使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但研究进展较慢,一些关键技术不能自主研发,难以实现本质突破。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改变。

2.4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我国现行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依然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行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频繁变动、管理职能协调与整合功能弱化、中央与地方纵向管理体制与权利关系有待理顺等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具体表现为:政策、法制环境不利于激发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行政性审批程序烦琐,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等。

3 构建科学的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是要明确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应当由基础理论研究体系、技术研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信息沟通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五部分构成。

3.1 基础理论研究体系

以高校为主导,转制科研院所适当参与。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际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优势,对煤炭清洁、安全、高效开采与利用的科学规律潜心研究。国家在科技计划项目设置与安排上充分倾斜,争取依托项目资金支持,取得原创性成果。通过加强与研究院所的合作,促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我国煤炭行业原始性科技创新水平。

3.2 技术研发体系

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目的,强化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行业通用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和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体系。行业通用技术研发支撑体系以科研转制院所为主体,高校和企业参与,主要针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未来发展新领域和需联合各企业共同开展的多学科、综合性技术进行研发。二是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科研转制院所和高校参与,企业应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和稳定的研发队伍,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突出优势,整合现有人才计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逐渐建立起稳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培养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煤炭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平台,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节约人才培养时间和成本,培养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现场实践经验丰富、解决现场生产难题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使煤炭企业尽快摆脱人才队伍缺乏的困境。

3.4 信息沟通体系

通过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煤炭生产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使煤炭企业的技术需求、政府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动态等各种信息实现互动交流和共享,实现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引导技术研发、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为降低交流成本,可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一方面根据煤炭企业实际需要寻找现有的科技成果,加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科研课题建议,使科研开发更具针对性。

3.5 政策支撑体系

政府应健全运行体制机制,既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又要弥补市场失灵,通过国家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直接资助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通过财政资金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进行链接。同时,加强国家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出台和建立一套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和机制,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经济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全面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上述五部分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层次分明、相互渗透、互为支撑,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同促进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4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4.1 建立由政府协调主导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

政府切实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与合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计划任务。对有重大产业化前景并能直接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优先支持有能力的煤炭企业牵头承担,或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联合实施,由政府组织协调,促进各方联合解决关键技术、工艺等问题。逐渐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转移,尽快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模式。

4.2 加快培养煤炭行业紧缺型人才

着眼于我国煤炭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国家尽快研究制定煤炭行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的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加快解决煤炭行业人才断档的问题。包括:大幅度增加单考单招指标,扩大煤炭专业招生比例,做大源头基数;行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重点扶持一批煤炭院校,保护其艰苦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例如将煤矿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矿山测量等专业的高职、中职教育纳入国家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煤矿类专业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和设置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就读,并对到煤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高工资,吸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投身煤炭事业。煤炭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平台,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节约人才培养时间和成本,培养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现场实践经验丰富、解决现场生产难题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专业技术人才。

4.3 完善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让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骨干享受相应的待遇,对特殊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 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重奖。创造住房、科研经费、研发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优厚条件,探索建立把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做到待遇留人、发展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1]李全生 .关于加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措施 [J].中国煤炭,2006 (10)

[2]陈翔,赵鑫,冯钟波,梁玉霞 .基于未确知聚类的煤炭企业科技投入动力评价 [J].煤炭工程,2012(6)

[3]陈林杰 .我国煤炭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基于科技进步的发展战略 [J].科技与经济,2009(2)

[4]宋彧,王明杰,王春梅 .我国煤炭产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分析 [J].煤炭技术,2009(10)

[5]陈必亭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打造世界一流煤炭企业[J].中国煤炭,2008 (6)

[6]樊银辉 .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浅析[J].煤炭科技,2008 (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l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Li Xuguo
(China Co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Group Corp.,Chaoyang,Beijing 100013,China)

In order to exal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ng capac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which is the economic growth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by analyzing the actuality and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coal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the author finds out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lo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ng capacity and suggest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reating pertinent coal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coal industry,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reation of system,countermeasures

TD-9

A

李绪国 (1973-),男,山东省新泰市人,工学硕士,现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及有关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 张大鹏)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科研院所煤炭企业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全国煤炭行业迎新年摄影作品选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