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断奋进 为流域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013-01-26本刊评论员

治淮 2013年11期
关键词:蓄洪区洼地淮河

本刊评论员

长淮欢畅沐春风,流域治理再升帆。随着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全面建成,淮河流域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水利工程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防洪保安的需求不断提高,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显得仍不完善,突出表现为:行蓄洪区人口众多和建设滞后、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偏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水利管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又发布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为流域经济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目标明确,助推流域经济社会新发展

这又是一个护佑民生的重要举措,这又是一曲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进军号角。《规划》和《实施方案》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不断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四大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任务包括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城乡饮水安全、上游防洪水库、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及其他等7大类,进一步细化为38项工程。

进一步治淮的基本原则体现在5个“坚持”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行蓄洪区群众安全居住、平原洼地防洪排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突出重点。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抗旱、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处理好各项治理措施间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决策。进一步推进重大工程充分论证,科学比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坚持团结治水。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加强协调,相互配合,继续发扬团结治淮精神,共同推进治淮工作。将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38项主要任务。淮河上游拦蓄洪水能力有较大提高;中游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至50年一遇,按计划运用时基本不需要临时转移人员,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有保障;下游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时水位有效降低;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部分区域达到10年一遇;流域综合管理明显加强,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明显改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得到加强,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二、任务艰巨,构建更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规划》为我们展现治淮近期的美好前景: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进一步控制山丘区洪水,完善中游蓄泄体系和功能,巩固和扩大下游泄洪能力,淮河干流中游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和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时洪泽湖水位有效降低;行蓄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运用;重点平原洼地的除涝能力明显提高;重要支流得到进一步治理;重要城市、海堤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水资源调配能力和节水水平大为提高,城乡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旱抗旱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有较大改善,初步建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布局合理的航运网络。构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在实现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水资源合理调度,进一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河湖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COD和NH3-N达标率提高到80%;重要河湖和湿地最小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水环境有较大改善;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基本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协调有效,涉水事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30年,建成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良好水生态的整体协调的水利体系。建成完善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各类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除涝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全面实现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河湖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达标,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水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取得显著成效。流域水利基本实现现代化管理。

为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规划》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研究提出9项流域控制指标,即流域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污染物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重要河流控制断面最小生态流量、重要河流控制断面水质、重要湖泊最低生态水位、重要湖泊水质。到2030年,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在641.6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5m3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以上;基本实现水功能区COD和NH3-N达标,重要河流控制断面和重要湖泊水质达Ⅲ类标准。

《实施方案》在以下方面明确了淮河流域具体的实施方案。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按照《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等,对淮河行蓄洪区进行调整和建设,对淮河流域蓄滞洪区进行建设,包括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和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逐步将区内不安全居住人口迁至安全地区,为淮河干流行洪通畅、行蓄洪区安全及时有效地运用和方便群众生活、减少灾害损失创造条件。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按照成片治理的原则,对沿淮、里下河、南四湖、行蓄洪区洼地,以及部分淮北平原、邳苍郯新、沿运、分洪河道沿线的洼地,按5年一遇(部分为10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工程:包括入江水道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分淮入沂整治和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干一般堤防加固,沂沭泗河上游堤防加固,治理史灌河、洪汝河、新汴河、淠河、洙赵新河、北汝河、小清河、大沽河、贾鲁河、梁济运河等部分重要支流。上游防洪水库:包括淮河干流上游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控制性工程出山店水库、沙颍河支流北汝河上以防洪为主的控制性工程前坪水库。流域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流域科研能力建设,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流域综合管理,提高指挥决策能力。

三、任重道远,推动治淮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统筹考虑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优先安排支持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项目,如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工程、淮河下游扩大和巩固工程和大型水库工程等。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工程,如淮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及居民迁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优先安排改善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的项目。进一步治淮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加以解决。

按照《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项前期工作全面提速。一是加快蚌埠至浮山段、正阳关至峡山口段等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以及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二是抓紧开展入海水道二期、防洪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工程及早开工建设;三是统筹安排好其他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做好引江济淮工程前期论证,编制工程规划;结合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综合利用措施。

工程实施方面,抓紧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等工程;有序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加快入海水道二期和上游防洪水库等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建设;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中的冯铁营引河工程与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步建设,同时发挥效益;统筹逐步安排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和沂沭泗河上游堤防加固、重要支流治理、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

“十二五”期间是进一步治理淮河的主要时期,以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出山店水库等工程,以及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为重点,完成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利用外资项目,加快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进行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加固和出山店水库、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坪水库、淮干一般堤防加固、重要支流治理等,实施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

“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入海水道二期、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等工程以及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建成出山店、前坪水库,基本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各项任务。

当前,治淮事业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使命光荣而任务艰巨,道路广阔而充满挑战。要求治淮工作者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不断丰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治淮现代化道路,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蓄洪区洼地淮河
高原洼地倒下一江水,演变成一个完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从三江并流看云南物种多样性
流沙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走向善治:淮河安徽段行蓄洪区治理实践解读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高股息蓝筹股“洼地”价值凸显 “优选50超越50”引发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