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2013-01-26吴伟志

浙江林业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滩涂浙江省全省

吴伟志,方 龙

(1.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2. 浙江省临海市林业特产局,浙江 临海 317000)

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吴伟志1,方 龙2

(1.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2. 浙江省临海市林业特产局,浙江 临海 317000)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浙江省有单块8 hm2以上的湿地斑块10 042块,共有湿地面积111.01万hm2,湿地类型有5类23型;有湿地高等植物1 482种,隶属181科640属,湿地动物69目270科1 107种。在湿地资源保护方面,建立了系统化的保护管理机构,建立了10个湿地及与湿地有关的保护区、8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2个省级湿地公园;颁布了《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06-2020年)》;存在利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基础性研究与监测薄弱、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滩涂资源过度围垦、生物入侵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严格管理,试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发展对策。

湿地;保护管理;对策;浙江省

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2011年,浙江省林业厅组织开展了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面查清了全省湿地资源现状,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综合评价了湿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及分析湿地受威胁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

1 湿地资源现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27° 06′ ~ 31° 11′ N,118° 01′ ~ 123° 10′ E。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境内江河湖荡众多,水网密布;全省海域面积约 26万km2,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拥有西溪、千岛湖、庵东、南麂列岛、西湖等重要湿地,在全国湿地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1.1 湿地类型与面积

调查显示,全省8 hm2以上的湿地斑块有10 042块,共有湿地面积111.01万hm2(不含稻田面积),涉及湿地类型有5类23型,其中天然湿地面积84.35万hm2,人工湿地面积26.66万hm2。按湿地类型分,近海与海岸湿地69.27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62.40%;河流湿地14.12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2.72%;湖泊湿地0.88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79%;沼泽湿地0.08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07%;人工湿地26.66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4.02%。

1.2 湿地生物资源

浙江省湿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有湿地高等植物1 482种,隶属181科640属,其中苔藓植物24科36属79种,维管束植物157科604属1 403种;湿地动物69目270科1 107种,其中鸟类18目58科276种,鱼类38目171科699种,两栖动物2目9科44种,爬行动物4目14科54种,哺乳动物7目18科34种。

1.3 湿地资源特点

1.3.1 湿地类型齐全,面积分布集中 浙江省湿地类型较齐全,共有5类23型,除了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湖泊等少许几个类型外,基本上均有分布,是全国湿地类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全省5大类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比重高达62.40%,充分体现了浙江省海洋资源丰富的特点;在23型湿地中,面积占据前5位的是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永久性河流、库塘、水产养殖场,合计湿地面积94.57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85.19%。

1.3.2 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 在湿地高等植物中,分布有中华水韭、莼菜等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水蕨、珊瑚菜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睡莲、芡实等10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湿地脊椎动物中,分布有白鹤、扬子鳄等1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大鲵等6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五步蛇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4种。

1.3.3 区域分布性明显,生态地位高 全省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东部沿海地区和浙北部平原地区不仅资源类型丰富,而且分布集中,以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和平原河网为主;其它山地丘陵地区湿地资源相对较少,类型单一,分布较散,以河流、库塘及沼泽等湿地为主。浙江省湿地是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分布区和生态安全重要区域,是《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和《中澳候鸟保护协定》鸟类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

2 湿地资源保护现状

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2005年5月,浙政办发〔2005〕44号文件明确指出由浙江省林业厅负责全省湿地综合管理工作;2012年5月颁布了《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定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实现湿地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2.1 保护管理机构系统化

浙江省林业厅下设森林资源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公园等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湿地的合理利用,并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相关工作。全省各市、县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另外,国土、水利、农业、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法律法规履行湿地生态系统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

2.2 湿地保护区与湿地公园建设

据统计,浙江省已建有湿地及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总面积为27 984 hm2,分属海洋、林业、环保等部门。已批建杭州西溪、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等8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临海三江、黄岩鉴洋湖、绍兴镜湖 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龙游绿葱湖、嘉兴石臼漾、东阳东白山等 12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9 793 hm2。

2.3 保护工程实施有据可依

2007年底,《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06-2020年)》对全省的湿地保护进行了总体布局和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3 存在问题

3.1 利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湿地保护管理涉及水利、海洋、渔业、农业、林业、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割裂了管理的系统性,造成湿地保护与围垦、海洋开发利用、旅游开发、水资源调配等诸多冲突。林业部门牵头与组织协调的职责难以落实,很难协调各相关部门基于部门利益对湿地的各种管理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基础性研究与监测薄弱

湿地基础性研究及监测是湿地管理的基础,对湿地保护的基础性研究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效益评价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也缺乏评价机制。同时,湿地资源调查体系不完善,监测体系更是不健全,工作时断时续,部门之间监测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导致对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动态监测与分析不足,缺乏系统和定量的研究,难以为各级政府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从湿地索取多,投入少。目前,各级政府虽对湿地保护有一定的重视,但对湿地保护工程投入仍然不足,且项目分散,缺乏重点项目投资。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3.4 湿地保护区体系不完善

浙江省虽已建立了一批湿地保护区,但布局不甚合理,绝大多数重点湿地区域仍未建立保护区,面临诸多威胁,覆盖全省重点湿地的保护区体系仍未形成,与国家林业局提出“使 50%的天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天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同时,已批建的多数地方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应有的基本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3.5 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淡薄

浙江省每年都做了大量的湿地保护管理宣传工作,但就湿地保护意识而言,无论是一般民众和政府部门均缺乏对湿地的基本认识,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机制仍不健全,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并不丰富,公众较高的权利意识与较低的责任意识之间存在强烈的反差,这都对推动湿地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湿地环境状况极为不利。

4 面临威胁

4.1 滩涂资源过度围垦

滩涂资源是浙江省最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各地为缓解土地瓶颈制约,部分围涂存在深围、快围、大围等情况,对海岸海岛、滩涂湿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已经产生较大影响,且较难逆转;部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淤涨之间已出现不平衡趋势,滩涂资源的动态平衡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一定时期内影响了滩涂资源的“再生”能力。另外,目前部分滩涂围垦的重要目的在于解决用地指标占补平衡需要,特别是对一些偏远滩涂、港湾的围垦,其土地近中期难以有效利用,成为综合成本“昂贵”的荒地。

4.2 生物入侵威胁严重

浙江省主要入侵植物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加拿大一枝黄花、水盾草、互花米草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在内陆淡水水域疯狂扩张,繁殖力极强,造成河道阻塞,阻碍排灌和泄洪,对原生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已经成为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公害,难以根除。20世纪80年代引种作为护堤植物的大米草、互花米草,在杭州湾、三门湾、乐清湾等东部沿海滩涂快速繁殖,虽然对促淤造陆和固定岸线有积极作用,但其大面积繁殖改变了沿海潮间带的地形,竞争并逐渐取代占据本土土著种的生态地位,改变了大型底栖无脊椎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了水鸟的栖息和觅食环境,严重威胁到沿海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4.3 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水环境污染是浙江省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2010年,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港湾呈严重富营养化,全部为劣Ⅳ类水质,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一些重要鸟类、海洋经济鱼、虾、蟹和贝藻类生物产卵场、育肥场或越冬场逐渐消失。在农业生产中,全省每年的农药施用量达到6.51万t,化肥施用量92.20万t,并以年平均增长率2%增长。此外,2010年污水排放量达到394 828万t,并以年平均增长率17%增长。许多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导致对湿地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生长、繁殖造成巨大的影响。

5 保护管理对策与建议

5.1 严格按照《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进行湿地综合管理

严格执行《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及时成立省级湿地保护委员会,设区市、县(市、区)湿地保护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决定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湿地管理机构、组建执法队伍、制定相关的湿地管理办法,加强湿地资源综合管理,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2 试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以国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研究工作,集中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开展深入的调研和课题研究等形式,阐明湿地生态效益的外部性、补偿的必要性、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形式、操作方式等,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化、常态化。另外,在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时必须进行生态经济效益评估,使决策者和公众全面评估湿地预期变化可能带来的所有经济成本和效益,加深对湿地经济价值的认识。

5.3 研建湿地资源综合监测体系

在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数据库和“3S”技术,建立基本覆盖全省湿地的监测网络,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同时,编制湿地监测规划,建立湿地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实行湿地资源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构建适合浙江省实际的“浙江省湿地综合监测评价体系”。

5.4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区共管

湿地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与参与,公众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为此,在提高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能力方面,应加强湿地周围区域各有关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建立部门间的公共决策协商机制,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湿地保护行动,探讨湿地的合作共管等新型综合管理途径,鼓励并引导当地居民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使公众在湿地保护中受益,同时进一步提高当地民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1] 国家林业局.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Z]. 2010.

[2] 浙江省林业厅. 浙江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Z]. 2011.

[3] 陈征海,刘安兴,李根有,等. 浙江天然湿地类型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2002(2):156-160.

[4] 金祖达,刘宝权. 杭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初探[J]. 华东森林经理,2006(4):5-9.

[5] 顾月月,李岩. 浙江省湿地面临的问题及立法建议[J]. 温州大学学报,2011(3):26-31.

[6] 陈克林.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 of Wetland in Zhejiang

WU Wei-Zhi1,FANG Long2
(1.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 Centre of Zhejiang,Hangzhou 310020, China; 2. Linhai Forestry Specialty Bureau of Zhejiang, Linhai 317000, China)

The second investigation on wetland resources in Zhejiang provi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10042 wetland patches with unit area of 8ha, total wetland area of 1.11 million hectares. There are 23 types of 5 categories wetlan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1482 species of higher plants, belonging to 181 families and 640 genera, 1107 species of animals, belonging to 69 orders and 270 families. Ten protection areas, eight national wetland parks, three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s and twelve provincial wetland park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rovince. Wetland Conservation Plan of Zhejiang (2006-2020) was published.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oo many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difficult coordination, insufficient studies and input, etc.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ed.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Zhejiang province

S718.55

A

1001-3776(2013)03-0081-04

2013-01-18;

2013-04-28

吴伟志(1978-),男,浙江临海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资源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滩涂浙江省全省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霞浦滩涂
上岸的鱼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滩涂上的丹顶鹤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