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颖甫治学方法与学术思想探讨

2013-01-25楠,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曹氏经方小柴胡

李 楠,高 飞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曹颖甫(1866~1937),江苏省江阴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致力仲景之学,以善用经方著称。其所著《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于经文注释方面有独到见解,临证之医案则由门人姜佐景辑为《经方实验录》,充分反映其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现从其著作入手进行探讨。

1 经文互参,辨别异同

经文互参为学习《伤寒论》之重要方法,汉代书写不便,行文尚简,条文多此详彼略,需对举互参,方能发现其内在联系。曹氏精通此道,尤其擅长辨别证候间细微差别。如《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汤,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1]”习《伤寒论》者,见“寒热往来”多先想到小柴胡汤,而本案用之却无效验。细加分析,关键在于前医忽略了“一日两度发”之细节。曹氏按语中谈到:“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者为太阳病;寒热日发,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者为少阳病,此麻桂二汤合用与柴胡汤独用之别也。[1]”指出同为“寒热往来”,其发作频率往往为辨别太阳病与少阳病之要点,发病不同,用方自然各异。

何以有如此见解?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原文。《伤寒论》涉及小柴胡汤者15条,其中有“寒热往来”者包括《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2]”96条全面阐述小柴胡汤适应证,仅提出“往来寒热”,未详细说明,随后97条、144条在描述“往来寒热”时,均谈到“休作有时”或“发作有时”的症状特点。此即曹氏所谓“寒热日发,有间隙如无病之人”。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25条:“取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分别描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候,文中“形似疟”和“如疟状”均指出现如疟疾样“寒热往来”的症状,而这一症状发作的频率则有“一日二三度发”或“一日再发”之特点。此即曹氏所谓“有寒有热,一日之中循环不已”。此等细微差别往往易被忽略,却正是张仲景提示辨证要点之所在,曹氏独具匠心故能有此见解。

2 文本细读,阐微发明

曹氏由科举转攻医学,经学功底深厚,善于细读文本,每结合医理于文辞之间,探究张仲景深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2]”《伤寒论讲义》对此的解释为“太阳病当以汗解,但汗不得法,则发热恶寒等表证仍在。医者辨证不清,又改用下法,从而造成一误再误。[3]”各版教材或注释雷同,或略过不注。

曹氏对该条文提出两点质疑。首先是对“遂发热恶寒”的理解,“遂”字表明上下文因果关系,依曹氏理解“未经发汗之前,本不发热,本不恶寒,因发汗之故,遂致发热恶寒”[4]。其次是“因复下之”,这个“因”字当承发热恶寒而来,曹氏认为“医虽至愚,谁不知发热恶寒之当发其汗,何至误用硝黄?则因复下之句‘因’字全无着落”。如此一来,因有“遂”、“因”二字,则经文当理解为由于医生采用汗法治疗,遂导致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又因为患者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医生改用下法治疗,这显然不合医理。曹氏据此认为本条在“恶寒”前面遗脱了一个“不”字。原文当为“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不恶寒,因复下之”。医者采用汗法治疗,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可以推断病传阳明,故继而采用下法进行治疗,如此文辞通顺且合乎张仲景治疗法则。曹氏于张仲景之学,始宗张隐庵,却不受张氏维护旧论之禁锢,亦不同于错简派大肆修改原文以求“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曹氏主张从文本细读与医理推敲两方面入手,以文辞通顺、合乎医理为原则,只于有碍理解处做细微修订。他自己说,治学之时“常以文学谈医理”,恰因文本细读,故能于细微处阐发前人未达之意。

3 注重实证,不尚空谈

曹氏最重实证,每亲身试药,临床中每以峻剂猛药起死回生,而其运用这些药物的经验,则多从身边亲近者起。如《经方实验录·序》:“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荚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1]”并仔细观察服药反应,而后方能准确把握,验之临床。

在注释条文时,曹氏亦从不望文生义,每以临床实践所证为据,阐发己见,故有独到之处。如《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方用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5]。对本方中的粉,多认为是米粉,但曹氏[6]认为此粉当为铅粉。“病者曾用杀虫猛药,剂量太少,蛔虫醉而不死,后遂狡避不食也,故不能猛攻,莫如诱劫,不得已而用甘草粉蜜,使虫贪蜜之甘而不知铅粉之毒……用甘草者,欲病人不受铅粉之毒也。”后又举一病案:“先母侍婢曾患此,始病吐蛔,一二日后,暴厥若死,治以乌梅丸,入口即吐,予用甘草五钱,先煎去滓,以铅粉二钱,白蜜一两调饮之,半日许,下蛔虫如拇指大者九条,其病乃愈。”

又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注家多谓瓜蒂为涌吐之品,而曹氏注曰:“瓜蒂苦泄,能发表汗,汗出热泄,其病当愈。[6]”亦附有医案“顾五郎……证情略同太阳中暍,独多一呕吐……乃使店友向市中取香瓜蒂四十余枚,煎汤进之,入口不吐,须臾尽一瓯,再索再进,病者即沉沉睡,遍身微汗,迨醒而诸恙悉愈矣。[4]”

4 小结

曹颖甫先生善用经方,任应秋评价其“笃嗜仲景方,一往直前,绝无旁顾,四十余年,悉用仲景方治病,可说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7],同时在条文注释方面亦有独到之处。其治学方法一方面在于文本研究,通过细读、互参等方式探究张仲景学术内涵;另一方面则从临床实证出发,以实践结果反证指导思想。最难能者,曹氏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临床实证,亦深入探究理论,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谨慎的学术精神。

[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8-119,171.

[2]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聂惠民.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92.

[4]曹颖甫.曹氏伤寒发微[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274-275.

[5]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曹颖甫.金匮发微[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5,46.

[7]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6.

猜你喜欢

曹氏经方小柴胡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仿生材料用于小柴胡汤复方制剂中重金属镉、铅、汞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皇帝迎娶已婚女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