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的心及其调养

2013-01-25农方清茂周红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神明心痛黄帝内经

张 农方清茂周红卫

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黄帝内经》中的心及其调养

张 农1方清茂2周红卫1

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2.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从 《黄帝内经》对心的定义着手,剖析了 《黄帝内经》中心的来源、心与万物的联系、心的功能、心生病的表现以及心的调养与心病的防治。心者君主之官,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心藏神,心健康的关键又在于心中无形的 “神”的健康与否;因此,淡泊、宁静、节欲等是养心的核心,而音乐养心、经典诵读是养心的必要手段,针灸与药物的治疗则是心生病后不得不用的方法。

《黄帝内经》;心;调养;经典诵读;音乐欣赏;针灸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黄帝内经》对心的认识是虚实并论,人体内的有形之心 (心脏)与无形有质之心共同出现,有的地方甚至不易分辨。如虚的 “烦心”,实的心藏 “其 (脾足太阴之脉)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不明虚实的如 “心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心是 “神明”居住的宫殿,神明的健康就是心理的健康;神明健康时,人就心情愉悦、宁静、安祥、健康。神明不安稳,就会出现心烦、抑郁、发怒等等情况,就需要用音乐、经典诵读、针灸以及药物进行调养。

1 心为何物

《黄帝内经》中的心除了心脏之含义外,还有无形的心,而无形的心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 《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人仅仅有身体是不够的,只有 “神明”进入了心中,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 《天年篇第五十四》

1.1 无形有质之心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本神篇第八》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目明心开而志先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惟言死日,亦为粗心,此治之五过也。《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2 有形有质之心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阴阳别论篇第七》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五藏生成篇第十》

2 心从何而生

东方生风,风生木……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苦生心。《阴阳应象论篇第五》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心可以是东方的木生的,也可以是南方的火生的。

3 心与万物的联系

3.1 心与雷气相通 “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阴阳应象论篇第五》

3.2 心与夏气相通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3.3 心与赤色 (红色)相通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3.4 心与天的五气相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3.5 心与五脏的真气相通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3.6 心与舌相通舌的味觉是由心决定的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脉度篇第十七》;

3.7 心与眼睛相通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大惑论篇第八十》

4 心的功能

4.1 心是生命的根本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4.2 心藏神神明不健康,人的行为就会不正常,甚至死亡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此句在 《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次,见 《灵台秘典篇第八》、《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五色篇第四十九》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变气论第十三》

神明的活动,是由心所主持的;因而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起着主导作用。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证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4.3 心藏气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疟论篇第三

十五》

4.4 心脏控制全身血液的流动与脉搏的跳动 “心主身之血脉”。《痿论篇第四十四》

4.5 心是五脏的统治者,不能被邪气所入侵 一旦被邪气入侵,人的神就离开了,人就死了。可见,心是神的宫殿,神才是人的真正的主宰者。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口病篇第二十八》、《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邪客篇第七十一》

4.6 心生喜怒哀乐 心的“气”的虚实状态、心的大小决定了心的健康水平。风是百病之长,风可以入侵心而引起人的不适。精气并于心则喜。《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五变篇第四十六》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篇第八》。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本藏篇第四十七》

4.7 思考谋虑 “心之官则思”(战国邹孟轲 《孟子·告子上》。古人认为是心而不是脑子在思考问题。

4.8 人哭泣是由心决定的 心不悲伤,必然不会流泪,就是所谓 “假哭”。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故泣涕出焉。《口病篇第二十八》

5 心生病的原因

5.1 逆自然四季之气 逆之(夏气)则伤心……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5.2 多食咸味与甜味的食物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5.3 风所引发风入侵是引起心生病的重要原因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

5.4 喜乐过度也会损伤心 喜伤心,恐胜喜。《阴阳应象论篇第五》,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5.5 忧愁恐惧特别会让心受到伤害 忧则心气乘矣。《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忧思伤心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愁忧恐惧则伤心。《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5.6 经脉厥逆会引起有形的心痛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太阴厥逆,(骨行)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厥论篇第四十五》

5.7 针灸失误 针刺失误会引起心痛,刺中心,人就会死亡。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要论篇第五十》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5.8 气血逆乱会引起心不安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口病篇第二十八》

5.9 邪气干扰会引起心痛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五邪篇第二十》

5.10 阴阳二气失调会引起心生病 太阴有余,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6 心生病的症状

心生病的症状分为烦心、心痛、心悸、心掣、心满、心疝、心悬、心寒、心悗、心热。《黄帝内经》中主要的症状是心痛与烦心,如心痛共出现了63次,烦心共出现了23次。此外,人是一个整体,心的不适还会引起鼻塞、咳嗽、腹泻等多种症状;当然,心生病还可以从脉搏上进行诊断。

6.1 心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喜怒哀乐 心气的虚实可以引起人的悲伤或者高兴,有时也会使人在夜里做梦,也会引起心痛。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篇第八》。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方盛衰论篇第八十》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心系实则心痛。《经脉篇第十》。

6.2 心不适的表现 心生病后可以在全身表现出症状,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主要表现为心痛、胸部不适、眼睛变黄色或者红色、颧骨部位红色、舌卷而言语不清等等。

心病者,胸中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掌中热痛。《经脉篇第十》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目赤色者病在心。《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心有热就会表现出脸是红色的。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心热病者,颜先赤。《刺热篇第三十一》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痿论篇第四十四》

6.3 脉病时会引起心痛、烦心、心颤动等症状 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经脉篇第十》其 (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6.4 阴阳失调引起的心的掣痛、心胀满等症状 一阳发病,……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阴阳别论篇第七》

6.5 心与肺是胸部中的两个脏腑 肺开窍于鼻,心有病还会引起鼻子出现问题。肺有病也会在心脏有表现。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五藏别论篇第十一》肺疟者,令人心寒。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刺手少阴。《刺疟篇第三十六》

6.6 人的情绪 (悲伤、惊骇、思虑)会引起多种心神的不适 悲则心系急……故气消矣。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故气结矣。《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6.7 风气入侵心可以引起多种症状外在的表现就是嘴唇是异常的红色。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风论篇第四十二》

7 如何才能预防心不生病

《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而不是生病之后再治疗,因此,宁心、安神、顺四时而适寒暑等预防措施就是养生、养心的首选[2-4]。

7.1 安心,做到“心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心是神明的宫殿,人是由身体 (形)与精气神 (神)两个部分组成的。神是无形的,身体是有形的。无形的神的健康决定了有形的身体的健康。心安而不惑,御神而精神内守,保养自己的 “精气神”,活100岁也很容易。诸葛亮深得其中的奥

秘,提出“无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无以致远”。反之如果不御神守神,贪嗔痴,日夜吃喝玩乐,就会耗散自己的“精气神”,不到50岁就头发白而行步无力,老之将至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故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绝学无忧!”[5]。

“御神”,御者驾驭、控制也。最简单的御神就是每天空闲时按照 《黄庭经》中所记载的那样,呼唤自己的“神”,详见 《黄庭经内景》[6]。通过御神而达到通于神明,使五脏安宁、魂魄安定、耳目聪明、身强体壮。

尊道贵德是御神的前提,万物都是天德地气所生,老子曰:“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5]。心无喜怒哀乐、无欲无求、无怨无悔就可以御神而通于神明了。《淮南子》原道训提出:“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淆,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其魂不躁,其神不扰”。[7]

7.2 乐心 《淮南子》、《吕氏春秋》都明确提出,要心乐、内乐,然后才能感受外在的音乐以及美味、美景。如果心情不好,那么即使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还是会象大诗人李白一样 “停杯投箸不能食”,只有“拔剑四顾心茫然”。否则就会 “举杯消愁愁更愁”。现代人一般是在打游戏、看电影、吃饭、打麻将的时候似乎觉得快乐,而娱乐一结束就会怅然若失,依然不乐。因此,人必须要懂得 “知足常乐”。《淮南子.原道训》:“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7]

《吕氏春秋》指出:娱乐在于让心乐,心乐的原则是适度的娱乐,适度的娱乐可以使人长寿、安宁、安逸,过度的吃喝玩乐则会让人减寿、感觉身体不适,过渡疲劳、甚至突然死亡。大假综合证就是过渡娱乐的结果,大假结束后人们觉得太累了,反而不想上班。有的学生在网吧打通宵游戏而晕倒、抽搐,都是过渡娱乐的结果。这些都是“心”不乐而放纵自己的欲望的不良后果。《吕氏春秋.适音》:“心必和平然後乐。心必乐,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8]

7.3 音乐调养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的法则是一致的。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五音与五脏之间的存在关系,“天有五音,人有五脏”。“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经别篇第十》。

古代的繁体字揭示了乐 (樂)与药 (藥)的关系。樂与藥都是为了让人快乐开心而发明的。樂是运用声音的声波能量,而藥则是使用药材中的阴阳二气的能量来调节人体的阴阳状态,实现调理的目的。

五行音乐是将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与音乐的结合。五音 (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又与人体五藏对应,还与人的五志 (怒、喜、思、忧、恐)相连。心是五脏中的君主,属火。与心相和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欢畅融洽,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使人心情平和。在每天的21—23点欣赏 《紫竹调》等音乐就具有一定的养心效果。

7.4 经典诵读 提升人体整体状态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高能量经典的诵读。《易经》提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观点。万物之间最普遍、最有效的能量传递方式、就是音声相和,音声感应,同频共振。五行音乐疗法是一种音声相和的养生与保健的方法,虽然对改善人体某一藏腑的功能较好,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整体上改善与提升人体的功能与状态。最根本的调养方法应该是诵读与聆听高能量的经典如 《德道经》、《易经》与《黄帝内经》。几千年来,被我国称之为经典的书籍如老子《德道经》、《易经》与 《黄帝内经》,就是为了通过诵读而调养人的心身,让人达到 “天人合一”的状态。汉字是一种多功能的东西,除了用来沟通与交流外,还能通过声波的能量而调养人的 “心”。

7.5 食物调理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对症下药的方针,针对心的不同的症状而吃不同味道的食物。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色赤,宜食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五味篇第五十六》

7.6 环境调养 优美的环境,有山有水,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有生气的感觉,对人的心理可起到调节、镇静作用。壮阔的自然景观、宁静透明的天际或变幻无穷的云海,都令人心旷神恬。山地的爬山、游览和散步等都能使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锻炼。

7.7 顺应季节调养 《黄帝内经》指出人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否则,就会伤害心的气而生病。中医的心在季节上与夏季相应。夏天应该按时睡觉,早起,多做户外活动,不生气,使心的气与自然的阳气融会贯通,达到养心的目的。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 心生病如何调理与治疗

8.1 针灸 《黄帝内经》对心生病的症状,比如心痛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确定了具体的针刺经络与穴位。黄帝时代,人的健康状态比现在好的多,因此,针灸就足够了,很少有用中药治疗的。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杂病篇第二十六》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病篇第二十四》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口病篇第二十八》

8.2 药物调养 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归纳出中药里边有90多种入心经[9],可以对心的疾病与症状进行治疗与调养。中药的治疗原则是虚实共论,整体辨证论治。治疗心病主要是安神、醒神、清心,其次是活血、舒经、止痛,第三是治理其它的脏腑,最后是补气、补血。

8.2.1 安神 心藏神,心中藏有肉眼不可见的神(丹元)。神不安就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神不工作,人就会失去知觉。神不安轻则失眠、多梦、心烦,重则心悸、怔忡、神经衰弱、心神不安。治疗原则就是要安神,安神的中药很多,属于养心安神的中药有莲子、远志、灵芝、人参等;属于重镇安神类的中药有:琥珀、珍珠、龙骨、磁石、朱砂。属于清心安神的有莲子心、百合、麦冬、天竺黄、丹参、郁金、灯心草;属于宁心安神的中药有:石菖蒲、茯苓、五味子。

8.2.2 开窍醒神 窍闭神昏证多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而致。治疗当以芳香醒神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醒神开窍作用。这类中药有:苏合香、石菖蒲、冰片、麝香、安息香。

8.2.3 清热解毒除烦 这也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夏季天气炎热,热毒干扰心的正常工作,人容易烦躁不安。这时就要清热除烦、凉血。除烦的中药有:栀子、麦冬、丹参、灯心草。清热解毒的中药有:金银花、半边莲、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紫花地丁等。凉血的中药有:大蓟、小蓟、络石藤、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丹参等。

8.2.4 其它治疗方法 包括用中药来活血、祛瘀、止痛、通经,疏肝解郁,补气回阳等。

[1]傅景华,李生邵,董瑩,等.中医四部经典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2]王琦,王永炎.中医治未病解读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吴弥漫.治未病—贯彻 “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 [J].新中医,2007,39(5):1.

[4]方清茂,黄璐琦. “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08,4(8):1.

[5]老子.熊春锦校注.德道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于二辉校.王羲之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7]刘安.陈静注译.淮南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8]吕不韦,王辉.吕氏春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9]蒲绍卿,蒲仁昌,蒲丽娜.中药歌赋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

The heart and how to take care of it according to“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In this paper,the origin,the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 of the heart are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The heart disease and how to take care of heart are also discussed,too.Heart,the emperor of the body,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to the health of human being.The heart is the palace of the“God”,The health of the invisible God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eart.Therefore,the core of taking care of heart is“not to seek fame and wealth”,tranquil,moderating one`s desires,etc.Music enjoying,scriptures chanting is the necessary method for the health of heart.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compelled to treat the heart disease.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heart,taking care of heart,scriptures chanting,music enjoying,acupuncture

R221

A

1007-8517(2013)09-0051-04

2013.03.26)

猜你喜欢

神明心痛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浅析真心痛与别络痛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画地为牢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王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